昨天坤鹏论写了一篇《要想孩子养得好关键让他出轨要趁早》,其中的内容算是20多年从业、养育孩子、做管理的经验,自认为算是干货中的干货,结果不少老铁私信指责说,你们咋也开始像咪蒙一样玩标题党,煲毒鸡汤了?
初看时,很委屈,但想想也正常。
写人生经验的文章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很难,容易是只要写人生大道理绝对不会错,难的是,写你自己独有的总结,这可就众口难调了,人的认识各异,往往没有亲自体验过,又不是普世价值观,往往会被认为是瞎掰。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自从朱啸虎多次喊话共享单车合并以来,这个曾经的大风口变得越来越冷。
昨天下午突然有媒体援引内部人士爆料说,摩拜和ofo遭遇资金链告急,挪用60亿元押金来填补运营缺口。
这一下子,让两家的公关惊出了一身冷汗,于是坤鹏论看到公众号里面一片“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当媒体向摩拜和ofo进行求证时,虽然两家都很干脆、坚定地表示:用户押金随时、顺利地可退。但对于用户押金去向问题,摩拜与ofo都未作直接回应。
这个答复被媒体冠以:避实就虚。
ofo可以理解,因为一直在押金这块躲躲闪闪,就像某投资人说的,ofo没有把押金给任何银行监管。
但摩拜不是在今年2月还和招商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吗?不是要在押金监管方面展开合作吗?
这事是不是要向招商银行求证一下,悄悄地问一句,我们的押金在不在?
共享单车这个风口在这个突然寒冷起来的冬天关上了,留了下一地鸡毛和不管投资怎么怎么喊话、威胁都不愿意合并的摩拜和ofo。
但只要有投资存在,就永远不会缺少风口,即使真没有,投资人们也会人为制造风口。
共享单车虽然渐入凋零,但它的作用却居功至伟,不仅引领了一波又一波的共享浪潮,更是开启了投资人们的心智,原来只盯线上,认为一切线下都low得不行的投资人们发现,原来线下流量这么值钱,而且比线上流量获取还要便宜!
于是,基于线下场景+信用支付的模式开始渐渐兴起,比如:这中间小火了一段被王思聪批为“如果能成,他吃翔”的共享充电宝。
当然,名人与成功者的光环最为聚光,吸引着无数向往光明的生命扑面而来。
马云在2016年10月的云栖大会上提出了“新零售”概念,后续京东的“无界零售”、腾讯的“智慧零售”一起呐喊加持,线下连锁和零售业态在2017年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2017年最大的风口开始聚焦。
2017年上半年只要和零售沾点边的创业项目都会为自己贴上“新零售”的标签,下半年,这些标签又突然被换成了“无人零售”,用层出不穷来形容无人零售,一点也不为过。
对于为什么要换名称,坤鹏论认为,第一无人零售更形象容易理解,更能显示其先进性,第二谁也不愿意给马云免费做宣传做嫁衣,特别是腾讯和京东都有了自己的零售新名词后,更不能再用“新零售”了。
不管怎么样,2017年最大的风口——无人零售就这么风起云涌了,投资圈,特别是偏爱商业模式的投资圈,10个投资人就有9个嘴上不离无人零售。
因为说起来,商业模式在创投中算是最简单、花费脑子最少的一种投资,不需要了解复杂的技术,只要找对人,给足钱,快马加鞭跑跑跑,跑到第一或第二,基本就成了。
所以商业模式投资者大部分也是投机者。
什么火,哪里是风口,就是人才和钱财聚集的地方,新零售领域因为进来的狼太多,已经开始处于“市场很饥渴,人才很稀缺”的状态,北京有投资公司招聘“新零售COO”,高管岗位年薪在100万-160万之间,“ 新零售战略总监”这样的中层管理岗位招聘年薪80-100万,一家国内知名服饰集团还花了200万高薪聘请了一位男装品牌CEO。
这种疯狂的程度,比起当年的互联网金融还要猛。
这是好事吗?对于应聘者短时期是不错,收入快速提升。
但花多少钱招的人,就要能够办更多更大的事,新零售虽然提法很多,但怎么做,其实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理想很美好,但现实是不是骨感,谁也不知道。
事实证明,越是疯狂的事情,越是不靠谱,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催熟,永远甜不了。
坤鹏论相信,用不了一年半载,许多高薪人才又会重复招聘市场,成为猎头再次推销的标的。
按照机构的投资布局看,在无人零售这个领域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无人便利店,开始挺火,最近有点哑火。第二是办公室无人值守货柜(架),算是从下半年开始渐渐脱颖而出的,从参赛数量看,称“千架大战”一点也不过。
据新芽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17年14家办公室无人货架获得融资,累计吸金超12亿元,20多家VC/PE入局,一些公司甚至几个月内连续融资。
坤鹏论前两天听朋友抱怨,现在地推团队都跑去干无人货架了,因为一个架子就是800块的佣金,甚至有的地推团队搞定相熟的公司,隔三差五地为公司换无人货架,把公司资源重复利用,以获取最多的佣金。
所以,无人零售的速胜论在这一点上就有些站不住脚了,即使你占领了1万个公司网点又有什么用?
从投资方看,坤鹏论研究了一下相关招聘信息发现,传统企业或者大企业的投资力度甚至已经超过了投资机构,光是人才的薪酬筹码都百万年薪比比皆是。
想想原因也很简单,被互联网憋屈了多年的传统企业终于发现了自己的最好机会,特别是无人货架这块,互联网的部分都是标准套件(大部分都基于微信小程序),移动支付就连烤红薯都用上了,更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而更核心更重要的部分,比如:供应链、线下管理却都是传统企业的长项。
但是,越是貌似简单的事情,越是坑深易害人。
坤鹏论一直认为,目前阶段的新零售或是无人零售,在某种意义上就是O2O的变种或升级,形式大于业务本身,除了足不出户随手可以买到外,根本没有解决任何核心问题,或是提高了多少效率。即使是人工成本,其实也不像人们想的那样,例如连锁商店7-Eleven,其人工成本仅占总营收的1.8%,就算是加上店铺的租金,这一比例也尚不足5%。
无人零售店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无人”,它再怎么“新”、“智慧”、“无界”,但本质还是零售,因此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品的丰富与优质才是最为重要的,技术则用来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从而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
戈壁创投管理合伙人徐晨说:“新零售是高风险的行业,需要的资本量比较大,线下投入的需求比不低,人力成本很高,很多公司或者很多投资会中途夭折。现在还看不出来,过1、2年以后会有很多失败案例出来。”
而云启资本创始合伙人毛丞宇则认为:“新零售不会单独存在,它会融合到零售的大网络里,而零售仍然是需要精细运作的累活苦活。”
阿里前CEO卫哲表示,“我特别反对无人便利店,人不是成本,人应该是投资。要是做无人便利店还不如搞个自动贩卖机呢。零售店里的人,不是理货员,而是要变成理客员,帮助顾客最快找到想要的货。新零售应该把互联网干不了的体验,补回来。”
可以非常明确的一点,无人零售比共享单车复杂得多得多。
所以,无人零售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让很多投资人开始焦虑,因为他们发现,这个领域绝对不会速战速决,最终必然形成持久战。
为什么竞争会持久,坤鹏论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无人零售当下还处于婴儿阶段,粗糙而简陋,所以成长要有时间。
2.可以确定的是,最热的无人货架其实是最没戏的,它现在唯一作用是,给投资人看数据,在众多公司中先占上位置,其纯靠自觉的模式,门槛低谈不上技术,成本较低,但由于丢失率较高的货损导致亏钱,完全不可规模化。
这块的从业者曾这样说过:“我们都知道如今线上流量已越来越贵,大家都在争抢目前还算较为便宜的线下流量。大量推广无人货架就和当初推广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一样,逐渐让消费者形成了消费习惯,再往后演进就不是一个货架了。比如帮品牌商推广新品,一个办公室有50至100人可以充当固定的消费者来测试新品。”“至于供应链、商品结构等问题,未来会得到完善,但不是现在的问题,现在大家还是在抢占市场。”
3.以智能技术为驱动、性价比高、可规模化的无人零售是最终方向,但在目前这个阶段,虽然新技术层出不穷,但目前大多数无人零售店中用的依然还是传统的RFID标签技术和二维码识别,其他黑科技还处于边应用边研发的阶段,有着极强的技术门槛和硬件研发门槛。
也正因为技术不成熟,造成不断改进的新技术无法规模化,导致应用成本偏高。
就连无人零售的鼻祖——Amazon Go也不那么美妙,今年年中据业内人士透露,技术上的缺陷与投入成本过高,使Amazon Go难以实现进一步扩张。
亚马逊今年3月在海外开店的计划推迟,且于6月以137亿美元收购了连锁超市Whole Foods Market。
这一系列动作不禁让人猜想亚马逊是否只是将Amazon Go当作了一次试验,而没有继续扩张的意思。
4.无人零售还很传统的供应链也要升级换代,它离711的数据分析供应链差距很大,这块绝对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跟得上来的。
据业内人士称,国内零售行业内真正依靠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来提升聚客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凤毛麟角。
5.另外,再说运营,这块又是巨大挑战,既要有线上运营经验,又要有线下门店管理经验,这样的人才奇缺。而对于零售这个行业,运营是第一位,特别是新零售的关键就是要走进不同场景,比如:社区、写字楼、商场,不同场景,不同属性,不同人群,不同诉求,这都需要精细化运营才能做得好。
6.最后,强有力的地推BD团队也是无人零售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总在传说着阿里电子商务的神话,但很少有人会说起,阿里那支中供铁军(中国供应商),它帮助阿里巴巴走出最低的谷底,熬过世纪之交互联网寒冬,是阿里巴巴最早盈利的项目。
从B2B起家的阿里巴巴,依靠着这只挨家挨户的地推团队,培育了中国第一批触网商家,也塑造了一大批阿里高管和创业CEO。
所以,从上面几个方面看,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没有一个能一蹴而就,无人零售之战必然很持久!
坤鹏论曾说过,无人零售看上去很美,但不是谁都玩得起的,现在的入局者,大部分将成为巨头们的补药。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请您关注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2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3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1.5亿。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