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黑格尔
以史为鉴,可以明当今,历史从来不会重演,但总会重复着相同的韵律。
一、1929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全球经济危机
1920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首次经济危机,但它很短暂,短到许多人并没有特别切实的感受。
二十世纪20年代,世界的主角是且只是美国。
美国可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赢家,它在战争中大发横财,再加新技术革命的应用及庞大的出口,使其1929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总和。
其时,美国政府主要以“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为主,主张让自由市场自行其道地运作,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越少,将使经济运作更有效率,美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交通、矿产、建筑业扩展迅速,电器、汽车制造业猛然倔起,汽车、电器设备、家庭机械、加工食品和成衣开始进人家庭,给不少美国人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
当时的美国总统柯立芝称,美国人民已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这段时间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时代”。
美国到处都在热议消费升级,消费金融也随之兴起,美国人手数张信用卡,分期付款举国流行,都市霓虹灯如无尽丛林,巨幅海报上,女郎用美色诱惑和鼓动每个家庭最好买两辆车。
整个国家的主题就是撒币,虽然国内债务繁杂,但1925年至1928年,美国海外投资年均11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千亿美元。
世界新贵暴发户美国就像开了挂般,蒙眼狂奔。
而蒙住美国双眼使其获得超能力的就是金融,在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加持下,美国经济实现了令人咂舌的增长,从1923年开始,一连6年,美国每年生产率增长高达4%,这种复利式的连续增长,史上罕见。
这是一段由无数经济泡沫创造的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整个美国只看到了金钱、享乐与富足,压根就没有意识到什么泡沫,所有人都在盛赞“厉害了,Word国!”。
在金融令人眼花缭乱的赚钱招数,神奇的杠杆效应之下,让更多人看到了原来赚钱可以躺着,不用辛勤劳动就能一夜暴富,于是,发财致富成了全社会最一致的梦想,而手段就是投机。
但是,当社会一旦金融发达,投机盛行,整体的道德水平就会直线下滑,所谓的道德被人们抛到脑后,只要发财,可以不问出处,财富的多少成了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甚至有组织的犯罪在那时候泛滥成灾。人们开始了盲目地赚钱,赚“快”钱,赚更多的钱,追逐变富裕,变得更富裕......
财富来得太容易,享乐主义便会盛行,斯宾塞的进化论和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大行其道,很多人终日陷入纸醉金迷无法自拔。
贪婪、浮躁、投机成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以至于后来的美国历史学家为其下的定义是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年代”。
坤鹏论建议你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可以找《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电影看看,它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上流社会纸醉金迷、内心空虚的生活。
毫不夸张地说,20年代,财富女神将全部的爱眷顾给了自由女神庇护下的美国人,把世间最丰厚的财富宝藏慷慨地向美国人敞开。
一切都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充满了美好和希冀。
从美国总统到大学教授,到福特汽车的总裁,再到普通老百姓,没有人不觉得大家遇到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胡佛总统说:“我们正处在对贫困战争决定性胜利的前夜,贫民窟即将从美国消失。”
自古至今,只要金融发达,房地产必火,不分时代,不分国界,坤鹏论认为,这主要是在衣食住行这四个人类基本需求中,房子是其中最具资产属性和金融属性的一个。
无法确定从何时起,人们开始相信佛罗里达半岛的房产一定会升值,这个度假圣地摇身变成了投机天堂。
1923年~1925年,佛罗里达的地价升值了5~6倍,开始资金争夺的对象只在棕榈海滩,后来迅速蔓延至整个佛罗里达州,那时候美国炒房的杠杆是十倍。
当时人口只有7.5万人的迈阿密市,却有2.5万房产经纪人,2000多家地产公司,全市的口头禅是“今天不买,明天就买不到了!”
小知识
目前,迈阿密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第二大城市,是美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城市之一,美国东南部最大的都市圈,也是全美第四大都市圈。
2009年,迈阿密还被瑞士联合银行评为美国最富裕城市和全球第五富裕城市。
前段时间,坤鹏论看到一个数据,是美国200年来的投资排行,房地产排在第二,第一是股票。
当一个国家金融泛滥,投机横行,炒房成风,必然实业凋零。
能躺着赚钱,谁还站着劳动呢!
可以说,国家经济能不能健康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国民投机意识的占比。
作为那个年代实业的代表,美国农业一直一蹶不振,农村购买力不足,1929年,农场主的收入只占国民收入的8.8%,几乎只有1919年的一半,农场主纷纷破产。
美国工业增长呈现了极端的不均衡,增长主要集中在受资本青睐的新兴工业部门,而像采矿、造船、纺织、皮革等行业不是开工不足,就是出现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失业。
由于资本的参与,兼并开始盛行,美国的产业资本主义转向金融资本主义,大量“托拉斯”出现,一些少数持股者可以控制分布广泛的众多公司,一些公司通过控股来掩饰自己的真实财务状况,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据数据统计,当时全美最大的16家财阀控制了整个国家GDP的53%,全国三分之一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据。
而约60%的美国家庭挣扎在温饱线——2000美元/年,甚至约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
1926年9月1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卷走了迈阿密数千栋房子,这个巨大的利空,让佛罗里达州的房地产骤然下跌。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楼市泡沫的破灭,与房地产相关的钢材,水泥,混凝土,玻璃,家电,装修等行业也开始被冷风吹,由于大量的房子都是在高价时通过金融杠杆买入的,人们违约时毫无心理负担,但是却把危机之火烧到了银行。
1926年,美国经济开始出现疲态,工业指数连续下滑。
畸形的繁荣往往最脆弱,经不起折腾。
1927年初,英法德三国央行行长访美,他们的目的就是游说美联储放松银根,降低利率,再直白地讲,就是多印美元。
这三个国家此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还是一战惹的祸。
一战最重要的结果并不是欧洲损失了多少财富,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性质,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但战争结束后,英国黄金储备仅剩1.17亿英磅(约为6亿美元),在当时的金本位下,谁黄金多,谁是老大,于是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一战期间,美国物价增幅始终控制在5%左右,国民收入较战前增加一倍,黄金储备占全球44%,出口也不再限于工业原材料,而是扩大到了钢铁、汽车、造船等产业,1916年,美国出口总额达到43亿美元,贸易顺差20亿美元,增加了近4倍。
曾经,英磅是世界上最硬的硬通货,伦敦银行系统也是全球资金运转中心,一场战争后,全变了,美国成了全世界的债主,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约有欧洲债券130多亿美元。
随着一战一起消亡的还是通行了约100年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整个世界只有美国还能维持金本位,尽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恢复金本位制,但金子都跑到人家美国了,基础没了,这个企图根本无法成功。这也为二战结束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埋下了伏笔。
一战,欧洲经济基本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被战争费用和战争债务压得透不过气来,经济很不景气,所以英法德三国央行行长访美,其实是想让美国超发货币,造成贬值,从而阻止黄金流入美国,进而维持自己的经济。
和老奸巨猾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比,刚当上老大的美国还有点嫩,它不可避免地自大了,特别是英法德这些前辈大佬亲自来拜码头,让其有些飘飘然,再加上攫取世界金融制高点的野心不断膨胀,美联储就范了。
多年后,美联储将此次行动称为“75年来联邦储备系统或其他银行系统所犯的代价最为昂贵的错误”。
美国货币政策开始宽松,也就是加紧印钱,多印钱。
尽管美国人炒房的泡沫快速破灭了,但是宽松货币政策下的资金仍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而是涌入了当时已经连涨十年的美国股市。
货币超发总会首先刺激到离钱近的行业,金融就像贪婪的吸金魔鬼,它的最爱就是货币放水,华尔街疯狂了,道琼斯指数一飞冲天,1927年全年都在暴涨,最高曾涨到380点。
实业因为处于货币链条的后端,货币超发效应并不能立即显现,1926年~1927年,美国汽车产量年增速度仍然超过了10%,实业增长支撑起了华尔街的虚荣,所有投机者对未来充满信心。
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1927年,美国,乃至全世界都疯狂了。
老话说,逢8必灾,逢9必乱。
1928年,市场更加疯狂,但却悄悄地开始变得有些让人琢磨不透。
比如:一只无线电新股就能让大盘连续三个月不断上涨并处于高位。
当然,这种诡异的现象让许多人根本看不懂,人们试图寻找更合理的原因,但往往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找出来的说法基本都不靠谱,就像中国股市一直有人认为内部消息可以通吃。
后来,人们统一地认为,公司价值根本不重要,因为有大人物在其中兴风作浪,联手哄抬,别人吃肉,自己喝点汤,挺好。
投资者,不对,投机者,1928年就像生活在梦里,每天都是好日子。
当时的美国股市缺少监管,各种操作花样繁多,是一个有钱人割韭菜的天堂。
当时在美国炒股,一样是加杠杆的。
1927年美国有300家基金公司,1928年有186家基金成立,1929年上半年注册成立了265家基金。这些基金公司主要经营的就是杠杆业务----Margin。即你可以以10%的保证金+基金公司借你的90%来买入股票,等上涨之后卖掉股票还给基金公司。但是一旦下跌,你的10%就会爆仓,血本无归。
在当时的美国,已经流行“杠上杠”,也就是连10%的保证金也是借来的,杠杆被放大到了100倍。
1928年,美国总统大选,胡佛当选,他是坚定的看多者,就在其当选的第二天,纽约证券交易所创出了489万股的天量。
坤鹏论还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胡佛的八卦,说他在一九零几年曾跑到中国行骗,1902年,28岁的他卷了合同诈骗的百万财富,匆匆离开中国。
1929年初,人们不再谈论自己有多少钱,而是琢磨着能融到多少钱,能搞到多大的杠杆,华尔街彻底疯了!
这时候,美联储终于害怕了,终于坐不住了。
因为这种融资用于市场的投机,根本没有为社会创造任何财富,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让美国走向灭亡。
美联储开始频频动作,向商业银行严厉警告,欢迎投资者举报投机性信贷,整个3月,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召开极其保密的闭门会议。
终于,美国开始收紧银根,结束宽松货币政策,银行开始提前收回贷款,减少短期放款。
华尔街被震撼了,3月25日联储会议结束,道琼斯指数单日最高跌幅20%。
3月26日,开始出现天量抛盘,人们开始恐慌地逃离,当天,纽约证券交易所8246740股换手,远高于以往任何一天的交易记录,所有投机者都被经纪人要求,追加保证金。
但是,危机前总会有回光返照。
3月27日,有人救市,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宣布向短期拆借市场投放2500万美元,然后以持续低一个百分点的利率依次追加贷款,货币市场拆借利率应声大幅下滑。
货币市场与华尔街开始联合投机,货币开始像洪水般冲进来。
6月,美国八所著名大学联合发布了一份“臭名昭著”的声明,表示股价还会达到并维持一个永久高位。
但虚假的繁荣终归是虚假的,再美丽的塑料花也永远真不了,资本给你的,最终都要你加倍还给他。
9月5日,美国一位涉猎极广的杂家——巴布斯预言,崩盘迟早会发生,而且难以遏制。
犹如魔咒,当天下午2点,纽交所巨量下挫。
10月,美国联邦工业指数、钢铁指数全线下滑,美国经济走入下滑期。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一个永远载入史册的日子。
纽约市场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惨淡的一天,创出了1290万股天量交易记录,上午11点出现恐慌性抛盘,简直就是疑似银河落九天。
纽约数家主要银行迅速组成“救市基金”,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理查德·韦尼亲自购入股票,希望力挽狂澜。
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人们将这一天形容为纽交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即黑色星期四。
1929年10月29日,上帝抛弃了纽交所。
最黑暗的一天到来了。
刚刚开市,猛烈的抛单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人人都在不计价格地抛售,经纪人被团团围住,交易大厅一片混乱。
股指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22%,当天收市,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天量历史纪录。
当时有媒体记者报道称“我看见这些人......主动出卖几大捆股票,这些股票已贬值一半或2/3,但没有物色到一个有足够胆子去接管这批靠得住财产的人。”
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11月,股市跌势不止,滑至198点,跌幅高达48%。
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两个星期,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
美国股市大崩溃后,足足等了25个春秋,一直到1954年,股价才恢复到1929年的最高水平。
但,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比股市崩溃更让人刻骨铭心,毛骨悚然。
1929年~1933年,美国累计有5000家银行倒闭,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汽车工业下降了95%。到1933年,工业总产量和国民收入暴跌了将近一半。
到1933年,美国工业总产量和国民收入暴跌了将近一半。
美国经济水平直接倒退10年,从1929年第四季到1933年第一季,连续出现了14个季度经济负增长,累计负增长为-68.56%。
股市崩溃的1929年,美国失业率为2.5%,之后失业率迅速上升,一度达到了创记录的32%。
甚至在这一时期出生的美国儿童都呈现身材矮小的特点,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
在美国各城巿,排队领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生活成为吃、穿、住的挣扎。
同时还发生了遍及全美国的大饥荒和普遍营养不良,导致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最保守估计,至少有700万人死亡,约占当时美国的7%。
到1932年,约有200万美国人到处流浪——其中有25万以上是在16~21岁之间。同时还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此数接近人口总数的28%,还不包括1100万受苦受难的农村人口。
同样为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房产、物业抛售潮开始出现,房地产彻底崩溃,与房地产相关产业亦全线瘫痪,倒闭失业潮加剧。
1930-1932年,美国用于新建筑的投入降了60%,接近建筑业死亡线,建筑设计师们1933年的业务量不足1928年的1/7。大量建筑业从业人员失业,跳楼烧炭者屡见不鲜。
房价暴跌还牵扯到了银行。当房间跌幅超过30%,也就是购房者需要还的贷款额超过房屋销售价格时,大量弃房不还贷违约出现,银行出现大面积坏账。
储户看到银行坏账亏损,担心存款安全,争相挤兑,诸多小银行无法兑付被迫关门,美国经济危机全面爆发!
经济危机迅速从美国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企业倒闭数量德国为6万家,英国为3.2万家。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加上半失业者,则达4000~4500万。1932年,按完全失业工人计算的失业率,德国为43.8%,英国为22%。
由于股价暴跌和生产停工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达2600亿美元,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
我们的近邻日本同样遭遇了寒冬,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过:“1929年至1931年的经济风暴,对日本的冲击绝不亚于对世界任何地方。”实际上,真实的情况远远更严重。
日本大多数工厂都关门了,将近400万人失去了工作,没了生活来源;农民的生活也不好过,500万户农民也因此彻底破产。
为了生活,很多家庭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妓院去赚钱生活,因此,很多山村都成了没有少女的村庄。
这是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
二、产能过剩才是经济危机的元凶
回顾这段历史,有人说贪婪的资本造就了经济危机,但那时候,只有少数美国人拥有股票,据统计全美证券交易所客户仅154.9万,而有保证金的投机账户不到50万个,相比当时美国1.2亿人口,股民并不算多,所以,美国绝大多数人在股市大崩盘中并没有丧失一分一厘。
前联邦储备局主席伯南克认为,这是当时美国兴起了消费借贷所致,持续性的借款终使美国人个人债务日增,而所造成的消费热潮也就在大萧条时期结束。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佛利民则认为,当时美国政府在大萧条前对经济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对银行的管制,使银行无法对货币需求做出反应,在通货紧缩下导致经济大恐慌。
坤鹏论认为股灾只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因素,往深层次研究,产能过剩才是元凶。
一战后,美国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在各个行业广泛使用,汽车、收音机、吸尘器、电冰箱全面普及,美国人民享受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器。
一个产业如果成为潮流,起初必然会有丰厚的暴利,而贪婪的资本马上会顺着血腥的味道蜂拥而至,于是,整个产业在资本的助推下迅速扩张,产品成本不断降低,一旦普及到每个家庭,利润也就不足为道,市场进入薄利的萎缩期。
但是,钱只要投进实业,便很难快速退出,投进去钱变成了厂房、薪酬、商品......这些都无法收回,市场没了,产品只能滞销,产能过剩降临。
著名的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就发生在这次危机中。
其实,产能过剩是所有行业、所有产品的最后归宿。
当然,用“所有”这个词可能有些绝对了,因为和人类欲望息息相关的产业,很少会经受以上痛苦,比如:色情业,另外,和人类衣食住行基本生存相关的产业也要好于其他产业,比如:餐饮等。
所以,巴菲特一直重仓快消品是多么英明,资本追逐长租公寓也算明智之举。
同时,我们也可以审视小米,为什么雷军要死要活地把小米定位到互联网公司,就是因为手机产业的结局早就已经定下。
当然,每次产业衰退不一定都造成危机,如果前期的暴利能够均匀分布在所有老百姓手中,衰退虽然痛苦,但迟早会催生新产业。
但是,20年代,美国工人基本工资10年没有涨,全民消费能力没有提升,而那些炒股赚了钱的人,除了多买点房、车和奢侈品已经再买不了什么了。
再加上金融的作用就是财富转移,被资本加持的产业也是尽可能将暴利的每一枚铜板搜刮进自己腰包,凡是金融发达的时代,社会财富分配肯定不会平均。
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产业衰退再配以社会财富分配极为不均,它必然带来灾难。
1920年~1929年,美国是托拉斯的世界,1929年1%的美国人占有95%的美国财富,同时美国还占用世界上接近一半的黄金,欧洲穷的叮当乱响,连战争贷款都还不起,美国的商品根本无法行销全世界。
少数人很有钱,还个个聪明绝顶,所以他们的钱根本不可能回归到实体经济,那就相当于送财童子,有去无回,于是泡沫也就成为投机的必然,除了股市、房地产,凡是能具备炒作概念的东西都可能成为泡沫。
有人用一句话总结了二十年代的美国人:
宁可炒房、炒股票、买奢侈品,也不愿意投资于科技创新。
也正是这次经济危机和二战,重塑了美国,使其开始重视科技创新,在此之前,美国就是一个暴发户国家。
总结一下,产能过剩,商品卖不出去怎么办?老板的第一反应是减产避免亏损。
减产不是为了少造东西,而是为了少开工资。工人没了工资自然就不买东西。结果,从全社会来看,购买力减少的比例比商品减少的比例还高。各行业的老板只能下意识地再裁员,再限产。
这样的恶性转下去,经济就崩溃了。
1929年的经济危机就是这个原理,只要任何人立足于体系内解决问题,问题就绕不开。
当时的总统胡佛不是没努力过,他制定了复兴大纲,成立了复兴金融公司,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增加联邦公共开支。
但他失败了,因为他坚定地认为不能直接补贴老百姓,应集中财力挽救大机构,通过“资源联合政策”希望公司自愿多雇佣一些工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金融机构除了日复一日耗费钱财却毫无有效作为后,全社会对胡佛的信任没了。
由于人们普遍对未来缺乏信心,社会道德进一步沦丧,盗窃、斗殴、凶杀案件层出不穷。
没了信任,再牛逼的总统也将碌碌无为。
有的时候,信心真的很重要,经济学的术语管它叫预期,它很神奇,甚至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如果人们普遍预期经济衰退,那么经济真的会衰退。
因为大家都不敢花钱消费,不衰退才怪。
反之,一样可以成立。
三、罗斯福是个有福的总统
1933年,罗斯福受命于危难,当选总统,他说了一句名言:唯一不得不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不得不说,罗斯福是个励志大师,在至暗时刻,最珍贵和最稀缺的永远是希望,励志往往会有奇效。
他说:
“货币总换商已从文明庙宇的高处落荒而逃。我们要以千古不变的真理来重建这座庙堂。衡量这重建的尺度是我们体现比金钱利益更高尚的社会价值的程度。
幸福并不在于单纯地占有金钱;幸福还在于取得成就后的喜悦,在于创造努力时的激情。务必不能再忘记劳动带来的喜悦和激励,而去疯狂地追逐那转瞬即逝的利润。”
就凭这几句,就能看出罗斯福的忽悠水平那是相当的高!
而且罗斯福还非常善于利用媒体,当时广播是最流行的媒体,于是他就开始了一场特殊广播,美国人将其称为炉边谈话。罗斯福在任12年间,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
他声音温和低沉,常以“我的朋友们”开篇,听众们第一次感觉“华盛顿与他们的距离,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机远。”
每次炉边谈话后,白宫总能收到数十万封听众来信。有听众将他的照片贴在收音机上,仿佛总统即家人,陪他们共渡难关。
看来,特朗普利用推特这样的社交媒体,与民众交流,应该是受到了罗斯福的启迪。
当然,罗斯福并不光是个嘴把式,他和他的智囊制定了一系列的招数。
第一招:印钱
首先,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开足马力印钞票,因为1929年后,美国一直处于货币紧缩期,债务人负担不断加重,债权人也因为欠款难收而破产,只有恢复物价上涨,才有可能恢复债权和债务平衡,才有可能阻止经济继续崩溃。
联邦政府推行虚金本位,其实就是切断黄金和美元之间的兑换机制。
同时,罗斯福还选择了铸造银币,相当于凭空创造货币,银币和美元间的兑换比例由联邦政府指定。
第二招:扩大信贷投放
罗斯福扩大复兴金融公司的权力,开始还只是收购银行业股权,恢复银行信誉,后来该公司开始直接对工业界贷款,刺激恢复生产。
1934年,美国国会推出三项针对农业的法律,其目的就是向农户贷款,即使破产的农场也可以靠借贷款来赎回农场。
第三招:增加财政赤字
1933年~1944年,美国政府预算支出为592亿美元,其中252亿元是赤字,自此之后,美国政府的赤字一直不断增高。
绝招:国家管制,尤其是金融
罗斯福就职5天后,3月9日,美国国会召开会议,快速通过提案,授权罗斯福可以直接印刷纸币送往各银行,美联储回收黄金以维持货币信誉。
当晚,所有印钞机开动,一晚印了20亿美元,第二天就分送到纽约的各银行。
接着,联储宣布,人们必须在1周内归还在2月1日后提取的黄金,否则就会公开他们的姓名、住址和提取金额,这明摆着是要挟,要挟你不还,就让贼惦记着你。
这个相当流氓的招数很有成效!
3月11日,美联储就收回了3亿美元黄金储备,并以此为基础又印刷了7.5亿新钞。
3月中旬,财政部忽悠民众说,经过一星期对全国银行的评估,四分之三以上的银行是健康的,从而稳定居民情绪,将家里藏的钱和黄金再次存到银行里。
稳定了货币和民心,罗斯福开始对金融机构动刀。
6月,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1933年银行法)》:从此美国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分离,商业银行不再有证券风险,这就是著名的银行、证券分业经营的模式,一直延续到了1999年。
接着罗斯福又主导通过了《证券法》、《证券交易法》,联邦政府成立了美国证券委员会,也就是大名鼎鼎的SEC。
SEC相当于中国最高法院、证监会、公安部经济侦察部门所有权限的总和,有着极高的权力:可以调查任何人、任何对象,其中集体诉讼权和辩方举证相当变态,集体诉讼就是如果一个股民诉讼获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要按此办理,举证责任把举证推给了被告,如果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无罪,则会被判有罪。
尽管这三部法律从颁布到今天,美国经济学界骂声不停,但也正是它们的严苛,管制住了贪婪的华尔街,让它付出了至少30年的代价。
1934年,罗斯福新政实施第二年,美国GDP较上年增长17.02%,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15%......
超发货币的直接结果就是货币贬值,罗斯福简直是不顾一切地超发,美元也不顾一切地贬值,美国货越来越便宜,自然买的人越来越多,产能过剩的问题开始向全世界倾销。
同时,其他国家也不得不跟随美国一起狂印钞票。
同时,美国还发动了贸易战,为了减少黄金流出,出台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平均关税提高至47%。这一法案随即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世界各国纷纷提高关税予以回应。
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法国纷纷参战。
其中法国直接采取了对美商品采取了进口配额制,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定好一个数量,不准增加。
法国的做法比提高关税更狠,也促进整个欧洲对美国的对抗,有十个国家紧随其后对美商品采取配额进口。
全世界的贸易战令全球贸易减少了66%,各国都亏的只剩底裤,而最惨的要属一战的战败国德国。
德国本来就背负着战争赔款,各种条约限制,又没有充足的黄金储备,好容易恢复一点,一下子被贸易战坑的底裤都不剩。
总结和整理罗斯福的新政,其实和胡佛的政策相比,并没有太多新意,可以概括为:
1.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计划和需求管理;
2.抛弃了传统的财政平衡的做法,接受了财政赤字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观点;
3.扩大信贷,扩大流动中的货币量,刺激投资;
4.向国外转嫁危机。
客观讲,真正结束这场经济危机的功臣不是美国,更不是罗斯福,尽管课本上说,是罗斯福新政把美国拉出了经济危机的泥潭。
坤鹏论认为,1929年经济危机真正的解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历史上,根治危机的速成法永远都只有战争。
不破,不立!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请您关注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5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5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6亿。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