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逼迫你去突破自己,你要感恩他。他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也许你会因此而改变和蜕变。当没有人逼迫你,请自己逼迫自己,因为真正的改变是自己想改变。蜕变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每一次的蜕变都会有成长的惊喜。
——巴菲特
一、格雷厄姆的资产估值法
巴菲特师承导师格雷厄姆,也在他那里学到了第一种估值方法,就是根据资产来评估股票的价值,这也是格雷厄姆当初赖以成名并被尊称为当时的“华尔街教父”的价值评估法。
根据资产来评估股票价值,是最简单的一种估值方法,首先要看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多少,这去看财报的资产负债表就能马上知道,先看看这个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左边一栏,最后一行的合计数字,就知道资产总额是多少。
然后再看看右边一栏中间的负债总额是多少,资产总额扣掉负债总额,剩下的就是属于所有股东的净资产总额,也叫股东权益。
一般在资产负债表右边一栏倒数第二行。
净资产再除以这个公司的总股本,得出来的就是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就代表了一只股票享有的账面资产价值,我们有时也称它为每股账面价值。
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让我们举个最让你激动的例子。
你和老婆买了一套价值100万的房子,但你们没那么多钱付全款,手里的现金只有50万,于是又到银行贷了50万。
你们这套房子的资产总值是100万。
你们的负债是50万。
你们的净资产就是100万-50万=50万。
所以,这套房子属于你们的资产价值就是50万。
当然,这50万只是账面价值,账面记录的只是你们购买这套房子的历史价值,因此账面价值往往不等于实际价值,比如:房子买了一年后,房价飞涨,你们的房子一下子升值到了200万,也就是这个时间点卖出去,就是200万,那你们这套房子的实际价值是多少呢?
也就是200万的市场价值减去你们的负债50万,就是150万,房子只增值了1倍,你们的净资产实际价值却从原来的50万增值到了150万,增值了3倍。
所以,我们根据资产价值判断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时,除了看财报上的每股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更要根据这家公司资产实际的市场价值,来判断它的股票的真实资产价值是多少。
格雷厄姆正是靠这个重估上市公司资产的实际市场价值的方法,在股市上一战成名,奠定了他华尔街教父的地位。
1926年,格雷厄姆与与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之战,直到现在,都被世界众多商学院当做经典案例。
洛克菲勒是众所周知的石油大王,它创立的美孚石油公司企图垄断美国石油市场,却遭遇《垄断法》洗牌。被迫分裂之后,几乎很少有人再去注意那些分支机构和企业的详细情况。
细心、敏锐的格雷厄姆很快就闻到了金钱的味道。
在美孚众多分支机构中的北方石油管道公司,股价只有65美元,当时市值只有280万美元,但它持有的铁路债券,而这些债券的市值价值除以总股本后每股价值就高达90美元,仅这些债券就相当于市值360万美元之多,所以,光是这些债券的实际价值就远远超过了北方石油管道公司的股价。
显然,它的投资价值已经被严重低估!
格雷厄姆迅速锁定了目标,并制订了缜密的方案。
先买入北方石油管道公司5%的股份,接着再和另一位占有相当股份比例的股东结成同盟,又共同联合了占总股份38%的其他中小股东,他还想办法进入了这家公司的董事会。
这一切进行得悄无声息,作为主角的北方石油管道公司完全蒙在鼓中。
终于,在北方石油管道公司的一次董事会上,格雷厄姆先是静静地坐在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里。
会议进行到一半,他突然站起来抛出提议,要求公司将所持有的铁路债券全部兑现,并将相应红利分发给股东。
这个提议完全符合当时《公司法》的规定,并得到同盟股东的大力支持。
北方石油管道公司毫无反驳余地,只能被迫同意。
卖掉债券赚来的钱给股东发了每股70美元的红利,本来盈利状况就不错的北方石油管道公司股价大涨,格雷厄姆从这一只股票上每股赚了100美元,65美元的买入成本,100美元的盈利,投资收益率近1.5倍。他也因此获得了“股市猎手”的美称。
巴菲特也从中学习到了估值第一招:选股要选股价远远低于每股资产价值的股票。
1954年,24岁的巴菲特正在老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打工当学徒,他用同样的方法挖到了一只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股价只有45美元,但该公司账上有大量现金资产,除以总股本一算,着实吓了巴菲特一跳,每股现金资产高达120美元。这等好机会不抓住就是傻子,巴菲特大笔买进,大赚一笔。
1956年,巴菲特26岁,格雷厄姆自觉年事已高,便解散了投资公司,而巴菲特回到了家乡,怀揣100美元,独立创业成立合伙投资公司。
当时,合伙投资在美国是相当盛行的集体投资行为,巴菲特集结了家族及亲朋好友等七位合伙人的资金,共计10.5万美元,而他担任合伙人代表,进行资金管理和操作,当时他连办公室和秘书都没有,完全从零开始。
13年后,这家合伙投资公司解散时,可运用的资产已经膨胀到了1.5亿美元,而巴菲特的管理报酬高达2500万美元,年均收益率高达30.4%,相当于100万投入到股市,13年后回收约3152万。
厉害不?佩服不?不佩服不行呀!
在成立合伙投资公司之初,巴菲特完全延用和模仿格雷厄姆的投资策略,寻找那些公司资产的实际价值远远高于账面价值的股票,投资回报相当好,赚了不少钱。
但是,归根结底,这个方法太简单,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世界从来不缺想赚钱的人,其中更不乏聪明人,于是,当绝招人人都会的时候,就不再是绝招了。
很快,市场上股价低于账面价值的股票越来越少,低于资产实际价值的股票也越来越少。
而且这个方法其实存在着大坑。
因为,在现实中大多数公司的资产并不会升值,反而实际价值往往越来越降低,比如:公司的机器设备肯定是不断折旧,贬值的,就跟我们日常生活中买的东西一样,大部分都是当你付款拿回家的那一刻,它就开始贬值,即使是原封原包,也不可能卖出原价。
所以,股价低于账面价值,从资产上来看是合理的,公司账面上记录的是购买这些资产的历史成本,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资产的实际价值肯定会低于账面价值。
那以,光是根据每股账面资产价值,来估计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就是错误的。
巴菲特用惨痛的教训才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在1989年年报中的“最初25年间的失败”就记载了相关的投资。
这个就牵扯到巴菲特那家赫赫有名的伯克希尔公司。
伯克希尔组建于1929年,棉纺织是他的主营业务。
1948年时,该公司在新英格兰地区有11家工厂,超过11000工人,同时获得了1800万美元的税后净利润。
如果你对这些数字没有概念,可以看一下以下一组数字,同年,IBM税后净利润是2800万,3M为1300万,《时代》杂志900万。
反正,伯克希尔在当时是个相当牛逼的公司。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春风吹拂美国大地,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亚洲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的纺织业江河日下,纺织厂接二连三倒闭。
1955年,伯克希尔的股东权益为5544.8万美元,而接下来9年间,股东权益跌为2213.9万美元。
1960年早期开始,该公司的业务逐年缩水,巴菲特就在此时开始购入伯克希尔的股份。
其实,格雷厄姆的资产评估法还是带有投机色彩的,低价买入,高价卖出,此时的巴菲特也在遵循着这样的方式。
他为什么会买这家公司的股票?
因为,巴菲特发现这家公司的股价变动遵循一定的规律:该公司会卖掉一些纺织机,并用此收入来回购股票,以此提升股价。
而且,当时,这家公司工厂面积多达75万平方英尺,设备购买成本高达1300万美元,即使经过折旧,账面价值还有86万美元,而这套设备如果重新购买,起码要花3000万美元。
说来可笑,巴菲特最初并没有控股这家企业的意愿,纯粹是因为发现了一直价格被低估的股票。
后来,巴菲特自己总结说,虽然当时他已经很清楚,这是个前景悲观的企业,但他还是被低价吸引而购入,他想,即使状况真的很遭,还是可以从中赚取高于投资金额的现金,再拿去做其它投资。
巴菲特从1962年开始,在每一次伯克希尔公司卖出纺织机后,购入该公司股票,等待该公司回购时卖出,以赚取股价上涨的利润,当时每股股价为7美元。
1964年,随着巴菲特手中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越来越多,他直接找到了该公司当时的总裁Stanton,双方达成了一项“君子协定”:伯克希尔愿意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回购巴菲特手中持有的股票,然而在该协议达成一周后,巴菲特收到了书面协议,回购价格变成了每股11.375美元。每股少了0.125美元的收益,令巴菲特大为恼火,年轻气盛的巴菲特一怒之下,决定通过收购股票把这家公司归于囊中。
巴菲特开始转而向Stanton的妹婿,以及当时伯克希尔董事会的老主席Malcolm Chase购进伯克希尔股票,Chase那时显然也不赞成Stanton的做法,因此卖出了手上大量的伯克希尔股票。
1965年,巴菲特合伙企业已拥有该公司70%的股权,当时的伯克希尔纺织厂约有4700部织布机,巴菲特总共购入了价值约1400万美元的伯克希尔股票。
终于,1965年5月10日巴菲特如愿以偿取得了伯克希尔的控制权,解雇了总裁Stanton,了了心头之恨,当时伯克希尔仅剩下2纺织厂,2300名工人。
1960年代末期,伯克希尔总共有1200位股东,到了今天则成长为14000位。
我们来清算一下巴菲特的这次投资。
巴菲特从最初的购买价7.60美元每股,到1965年获得伯克希尔公司的控制权,最终的购买均价为每股14.86美元,而当时公司的营运资金净额为每股19美元,巴菲特总共购入了价值约1400万美元的伯克希尔股票,当时伯克希尔的市值约为1800万美元,账面净资产2289万美元。
巴菲特确实是以超级便宜的价格买入了伯克希尔,但这笔投资不仅没带来高额回报,反而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和包袱。
在随后的20年里,巴菲特在伯克希尔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和巨额投入,注入资金,购置机器,还在1975年以半买半送极其便宜的价格收购了两家纺织厂(Waumbec Mills Incorporated and Waumbec Dyeing and Finishing Co),希望扩大纺织业务,提高资本回报率。
但所有的努力和付出,依然抵不住传统纺织工厂的没落,苦苦挣扎了近十多年后,巴菲特不得不缩减纺织业的营运规模, 1979年关闭 Waumbec 工厂,1985年彻底关闭了伯克希尔纺织厂。
他把那批市场价值高达3000万美元的设备拿去拍卖,拍卖到手的钱却只有区区16万美元,而他当初购买纺织机时,一台5000美元,拍卖的时候,巴菲特一台开价50美元,没人要,最终只拍到一台26美元,相当于卖废铁的价格,连付搬运工的运费都不够。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损失了至少2000亿美金,而最后相当于他只收获了伯克希尔这个名字。
正是由于伯克希尔的惨痛教训,巴菲特终于转变了投资理念:与其把时间与精力花在购买廉价的烂公司上,还不如以合理的价格投资一些体质好的企业。
不好的公司终究很难转好,所谓的 “转机”常常就是昙花一现,鲜有成功案例。
巴菲特曾就此说过两句话,“厨房的蟑螂绝对不会是一只。”“除非你是一个破产清算的专家,否则买下这类垃圾股是非常愚蠢的选择。”
由此可见,是多么的刻骨铭心。
好在巴菲特做了两手准备,当他发现难以力挽狂澜时,便开始逐渐压缩成本,降低存货,控制资本投入,缩小纺织业的比重,把现金投入到能产生高回报的业务上。
最终,伯克希尔从当初濒临破产的小纺织厂逐渐蜕变成现在旗下拥有房地产、保险、公用事业、能源、铁路、金融、制造零售和服务等的投资巨无霸。
所以总结下来,格雷厄姆所提出的资产评估法有着一定局限性:
一是严苛的净资产要求,导致所选标的往往是一些落入困境的企业,甚至是永难复活的企业。
当企业价格低于其净资产时,意味着产业资本最基本的保值功能都没有实现,更是浪费了机会成本,这足以反映出企业运营之困境。
通常这种困境有时并不是一时的或某一个单纯因素引起,而将是一去不返的步入衰亡。
因此,在采用净资产投资时,不是单纯看净资产低于其价值即可,而是还要对企业进行深入分析,判断企业是否会走出困境,步入光明,这自然也会涉及到企业预期发展问题。
二是严格的净资产要求,常常造成没有企业可以入围投资候选清单。
一方面,净资产投资法要求现时的价格,要低于其内在价值,而且还要企业要能度过难关,这种企业通常是濒临倒闭的企业,或在大熊市的环境下才会满足入围条件。
巴菲特也曾经说过,现在用这种方法,往往很难找到合格的投资企业。
其实简单理解下来,所谓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的重置价值,都是虚的。
如果这家公司不生产,不能赚钱,什么设备都白搭,再好的资产都会严重贬值。
就像你买了一台电脑,却不能使用,说它硬盘值多少钱,内存值多少钱,都是没有意义的,它不能工作,就是一文不值。
购买股价远远低于账面价值的烂公司,相当于花了小钱买了张旧船票,上了一条破船,很便宜,但船底到处是破洞,“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一艘长期漏水的船上,那么造一艘新船要比补漏洞有效得多。”
“显而易见,在任何情况下,作为内在价值的指示器,账面价值都毫无意义。”
巴菲特此时悟出了一个道理,一家公司能赚多少钱才是其内在价值的根本,他开始从估算资产价值转向了根据公司盈利能力来估值.
二、巴菲特用市盈率选股
我们买股票是为了什么?
当然是为了赚钱,它其实和我们把钱存到银行产生利息差不太多,而我们在将钱存进银行前,都会先关心利息到底是多少,然后才决定存不存,存在哪家银行。
所以,买股票其实也就相当于我们把钱存在了股票背后的公司里,我们最终关心的是,他们到底能为我们赚多少钱,也就是盈利能力。
所以,买了上市公司的股票,我们付出的是每股股价,得到的是每股收益,对于投资者来说,这家公司相当于银行(当然,它是不保本保息的),我们作为股东能够享有的只有一年一度的每股收益,这相当于利益。
利息除以存款就是利息率,每股收益除以每股股价,就是投资这只股票的投资收益率。
以前坤鹏论曾讲过,本来直接用投资收益率很好,但金融人士为了包装的需要,特别是照顾到那些收益率很低的公司,非要反过来,用每股股价除以每股收益,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倍数,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市盈率(PE)。
比如一只股票的股价是10元每股,这家公司的每股收益是1元,10元的股价除以1元钱的每股收益,就表示这只股票的市盈率是10倍。
同时,市盈率代表了投资收回成本所需要的时间,在这个例子中,需要10年才能完全收回所有投资成本,市盈率多少倍就是多少年。
所以,市盈率越高,代表着收回成本的时间越长,许多股民根本不看,甚至不知道市盈率是怎么回事,有些市盈率高达100倍的还有人买,如果你告诉他,这只股票要100年才能收回成本,估计好多人立马就会卖出。
市盈率是巴菲特从恩师格雷厄姆那里学到的第二招估值大法,而且也很简单明了,市盈率越低,股价越便宜,收益还高,回本的时间还短,因此选股当选低PE。
什么时候市盈率会低呢?一般是在股市最低迷的时候,1972年,美国大牛市顶峰,许多蓝筹股平均市盈率超过80倍,巴菲特坚决不买,所以他避开了后来股市大跌一半的风险。
两年后的1974年,大熊市谷底时,巴菲特发现许多股票的市盈率都到了个位数,便开始大量买入,后来随着股市好转反弹,大赚一笔。
格雷厄姆对市盈率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他主张分散投资,用市盈率估值方法,应该买上几十只股票形成一个投资组合,因为买的多,即使你对一家的未来收益预测错了,只要其他几家是对的,赚钱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
巴菲特在投资生涯的前期,用这个方法赚了不少钱,但到后来主要做长期投资、集中投资后,却发现市盈率估值法越来越不适合他。
三、学习费雪,向投资绩优企业转型
巴菲特的投资风格的转变,得益于另外一位投资大师——菲利普·费雪。
当格雷厄姆还在写《证券分析》一书时,费雪还在加州担任基金经理人,他从年轻时就对企业成长力有着莫名的兴趣。
1958年,费雪出版了《怎样选择成长股》,这是一本教投资人如何辨识高成长公司的实践方法的经典名著。
而在学习费雪前,巴菲特都是从财务报表的数字来辨识一家公司的好坏,当他拜读了《怎么选择成长股》后,如获至宝,立即登门拜访费雪,见过面后,他感到费雪的理念令人折服。
“运用费雪的技巧,可以了解这一行……有助于做出一个聪明的投资决定。”
“从他那儿,我尝到了‘无盖饮水桶’方法的价值:走出去与竞争者、供应商、顾客交谈,从中找出一种行业或一家公司是如何实际运作的。”
费雪重视与经营者的面谈,重视调查参考交易对象、员工对公司的评价,与格雷厄姆的分散式投资不同,他认为,与其投资许多公司,不如集中投资少数优秀的公司,所以,他的投资组合通常由不超过10只个股构成,其中三四只股票就占了整体的75%。
但是,两人的促膝长谈并没有真正让巴菲特生起要学习费雪“投资优秀企业的思想”的念头。
真正让巴菲特接受并应用费雪思想的还是他的挚友——芒格。
芒格是伯克希尔公司的副董事长和第二大股东,巴菲特称其为“长期的挚友与合作伙伴”。
芒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费雪投资理论的化身,他特别喜爱经营良好、价格合理的优秀公司的股票。
两人都出身于奥马哈,但直到1959年才初次邂逅,巴菲特的一位合伙人认为“这两个人非常相像,应该很合得来吧。”于是介绍他们认识。
没想到的是,这次初识,两人的深厚友谊一直延续至今。
当时,芒格还在洛杉矶担任律师,见面后,他接受巴菲特的建议开始跨入股票投资行业。
1962年,芒格辞掉律师工作,和巴菲特一样设立了合伙投资企业,他的律师经验和高道德标准,帮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投资哲学。
应该说伯克希尔早期的成功可归功于收购蓝筹印花、喜诗糖果及加州其他企业,这些大都是芒格先于巴菲特发掘的。
在芒格加入伯克希尔公司后,正是他的影响使巴菲特从格雷厄姆买便宜货的投资策略局限中走出来,吸收费雪优秀公司成长股的投资策略,将二者进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最成功的投资策略: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长期投资策略。
1972年,巴菲特和芒格联手收购喜诗糖果制造商,当时,他们两个人是有分歧的,巴菲特认为,如果不能低价收购公司就没有意义,而芒格则表示,好的公司还是值得付出某种程度的对价来购买,他这样对巴菲特说:“不管相对多便宜,买下劣质的企业都不是好事,因为我们真正想要买下的是那些表现优异的企业。”
以账面价值的三倍买下喜诗糖果,代表着巴菲特投资绩优企业的时代由此开始。
巴菲特曾说过:“如同格雷厄姆教导我挑选廉价股,芒格不断告诫我不要只买进便宜货,这是他对我最大的影响,让我摆脱了格雷厄姆观点的局限,这就是芒格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视野。”
他表示,自己许多见解是慢慢向芒格的观点靠拢。“我在进化,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巴菲特对此简单补充道:“如果我只学习格雷厄姆一个人的思想,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富有。”话虽如此,巴菲特还是花了很多时间,才能把他从格雷厄姆和芒格那儿所学到的东西进行融合。
他在伯克希尔1987年年报中对自己的进化速度之慢自嘲道:“必须注意,你们的董事长总是使用快速学习法,仅仅用了20年时间就认识到买人一家好企业有多么重要。在这期间,我曾经到处寻找便宜货,很不幸我找到了一些。我得到的惩罚是从产品种类稀少的农场设备制造商、三流的百货商店以及新英格兰地区的纺织厂的经济状况中接受了教训。”
在学习费雪投资思想后,巴菲特开始在选股标准、集中投资、长期持有三个方面吸收的费雪成长股投资策略的优点,长期集中投资于优秀的大型公司。
并在他的投资条件中加入了一些无法以数字量化的因素,比如:经营者或经理人的素质,该公司的雇佣关系如何,研发能力,品牌力等。
为什么,巴菲特会认为市盈率估值法越来越不适合自己呢?这里的原因主要是,集中投资、核心投资的理念让他只买几只股票,那么对估值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市盈率虽然非常简单方便,但也容易被误用。
对于某只个股来说,市盈率估值方法很难做到比较准确,这是因为市盈率高还是低,只是相对的,相对衡量的标准一般是股票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或是行业平均市盈率水平,但是,现实是个别公司的盈利能力往往和行业平均盈利能力差别很大,而与整个股票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更是相差巨大。
比如:茅台一年的利润就占了整个白酒行业利润总和的四分之一,如果用其他几百家小酒厂的平均市盈率来评估茅台就不合理了。
再比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它们就占了美国软饮行业80%的市场份额,另外几千家加在一起也才20%,同样也不能用那些小公司的市盈率平均水平,来评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和目标公司完全具有可比性的参照公司,世界上没有第二个茅台,也没有第二个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就算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都不具可比性,前者只做饮料,而后者却有肯德基、必胜客等连锁餐厅,业务相差很大。
另外,市盈率还有个最大缺陷,那就是公司的每股盈利往往是虚的,帐面上赚的钱,和真正落到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在数额上往往差别很大。而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帐面收益很美,实际上并不漂亮。
四、终极大法——现金流量折现估值法
这个时候,巴菲特发现了1942年,约翰·伯尔·威廉姆斯在他的《投资估值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用现金流量进行估值的公式。
巴菲特在1992年致股东信中推荐了这本书,并将这种估值方法精炼为一句话:“今天任何股票、债券或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在资产的整个剩余使用寿命期间预期能够产生的、以适当的利率贴现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同时,他也修正了恩师格雷厄姆对内在价值的定义:“内在价值可以简单地定义如下: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折现的现值。”
坤鹏论曾在《1小时学会巴菲特的选股秘技 你的人生从此变得不同》详细介绍过巴菲特的现金流量折现估值法,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自此,巴菲特的估值法成长史重要节点基本介绍完了。
五、巴菲特是一部学习的机器 博采众长
他曾总结过自己的投资策略“85%由格雷厄姆构成,剩下的15%则是费雪”,同时芒格也在其中起到了不少作用,正是在芒格的影响下,他在格雷厄姆投资策略的基础上,吸收了费雪的投资策略,将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成功的投资策略。
认真剖析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坤鹏论认为格雷厄姆的内在价值原则、“市场先生”原则、安全边际原则是其理念根基,即使巴菲特不采用费雪的思想,他依然可以战胜市场,甚至如果只采用费雪的三个原则,可能会赚不到钱。
特别是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投资原则更是巴菲特投资策略根基之根基,这保证他避免了像其他成长股投资人经常发生的巨额投资亏损,没有对安全边际原则的坚持,巴菲特根本不可能有今日的巨大成就。
而费雪的优秀公司成长股投资策略则是他能获得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利润率的主要原因,使他取得了远远超出其他价值投资策略投资人的投资收益水平。
这就是巴菲特能够比格雷厄姆、费雪积累多得多的财富并成为最优秀投资人的重要原因。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是一部学习机器,他每天都在不停地汲取知识,所以他的投资思想是一个开放式的投资系统,除了前面提到的格雷厄姆、费雪,他还在不断博采众家之长,为其所用。
他不仅向其他投资流派、投资行家学习,而且向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高手学习,在生命的每个细节中学习。
芒格在2007年曾指出:“沃伦是这个世界上最佳的持续学习机器。乌龟最终战胜兔子是持续努力的结果,一旦你停止了学习,整个世界将从你身旁呼啸而过。沃伦很幸运,直到今天,即便是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他仍可以有效地学习,持续地改善其技巧。沃伦的投资技巧在65岁后更是百尺竿头更上一层。作为一直从旁默默关注的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沃伦停留在其早期的认识水平上,这个纪录也就不过如此了。”
坤鹏论就简要罗列一下巴菲特都吸取了哪些营养:
★芒格的聚焦高品质企业投资和格栅理论。
★彭博的“消费独占企业”是最佳投资价值的理论。
★威廉姆斯的投资价值理论:今天任何股票、债券或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在资产的整个剩余使用寿命期间预期能够产生的、以适当的利率贴现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凯恩斯的集中投资理论和“我宁愿模糊地正确,而不是精确地错误。”的思想。
★史密斯的保留盈余是企业的附加价值思想。
★彼得·林奇的过早卖出表现良好的杰出公司股份是“拔苗助长”,以及在公司表现良好时忙于抛售股票,兑现盈利,却死抱着令人失望的公司的人是在“铲除鲜花,浇灌杂草”的思想。
★从威廉姆斯的击球技巧,发展了投资领域的“挥棒”概念,他说:“我的工作就是等待轻松击球的机会。”
★从韦恩·格兰斯基的忠告“到冰球要去的地方,而不是它现在呆的地方。”体会到专注于当期收益和短期收益是愚蠢的。
★从伊索寓言中学到了“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的灌木丛理论。
★甚至从一个球童的成功故事发展了“与赢家共事”的经营哲学和投资哲学。
六、巴菲特投资思想的三个阶段
有人为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发展划分了三个阶段,坤鹏论感觉还是蛮不错的,干脆引用,正好和上面的内容对照:
第一阶段(早期)
1949~1971年(19~41岁)
主要集中在五六十年代。投资风格是格雷厄姆式的安全边际法,被后人称为“价值投资法”,巴菲特自己则戏称为只买便宜货的“雪茄烟蒂”投资法。
第二阶段(中期)
1972-1989(42-59岁)
这是以1972年1月3日为分割线的,巴菲特接受芒格的建议,用2500万美元收购了喜诗糖果公司,以此为开端,芒格不断推动巴菲特向为质量付出代价的方向前进。
用巴菲特自己的话叫“从猩猩进化成为人类”,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有了根本性的飞跃。
巴菲特把格雷厄姆、费雪和芒格的思想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个阶段巴菲特投资的显著特点是,减少套利操作和廉价股票的投资,增加优秀业控制,并利用保险浮存金进行优质企业普通股的长期投资。
与第一阶段单纯的投资经理角色比,第二阶段,巴菲特转型为企业家和投资家的双重角色的合二为一。
他说“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个企业经营者,所以我成为更优秀的投资人;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投资人,所以我成为更优秀的企业经营者。”
第三阶段(后期)
1990至今(60岁以来)
即90年代以来,还可以有一种更加精确的划分方法——1995年(65岁)至今为巴菲特后期。因为芒格曾说过:“过了65岁之后,沃伦的投资技巧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后期的巴菲特,思想更加开放,技术更加全面。在常规投资的选择技巧上更加炉火纯青,更加集中投资,而且开始加大了海外投资和购并的力度;在非常规投资上则更加多样化,更富进攻性。
当专家学者把大师的经典策略总结成教条时,大师又进化了。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请您关注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5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5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6亿。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