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会看到,我的理论可以解决投机者所想到的大部分问题,市场不知不觉地遵循着一条规律那就是概率法则。
——路易斯·巴舍利耶
巴菲特曾说过:“典型意义上说,一个有胆量对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提出质疑的经济学教授,可以与质疑教皇的伽利略相媲美。”
我们在阅读许多投资图书和文章时,经常会出现“有效市场假说”,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坤鹏论就和各位老铁来细细了解一下。
通俗而简单地理解有效市场假说,就是市场的价格永远是正确的,不管是高还是低,存在即合理,别琢磨着有便宜可赚,即使找到了,把所花费的时间和力气折算成本,其实价格都是一样的。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一个正常的、有效率的市场中,都别指望着发意外之财,花时间去看路上是否有钱好拣是不明智的,费心去分析股票的价值更是无益之事,简直就是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网上还有个形象的例子,坤鹏论借过来一用。
大家都挤过地铁,上下班高峰期一进地铁站,大部分人都会试图找到最短的队伍并排在后面,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可以早点上车,而且运气好还可能捞上个座位。
但往往事与愿违,找来找去,不是短的队伍在你跑过去的时候已经被排得长长的了,就是队伍其实都差不多长,结果寻找浪费了时间,你最终可能排得更往靠后,真还不如一开始就老老实实找个队伍排着。
1900年,可能是巴黎历史上最光辉的年份,因为这一年它举办了世博会和奥运会。
同样是在这一年的巴黎,一位数学博士生路易斯·巴舍利耶写了一篇名叫《投机理论》的博士论文。
这篇论文老厉害了,它可能算是金融历史上最划时代的一篇论文。
而且,这篇论文简直太超值了,后来,巴舍利耶被尊称为现代数理金融之父。
不过,该论文开始并没有被人们关注,因为当时的数学家根本就没有看到在经济学科中应用数学有什么潜力。
最好的数学家不是在思考纯数学问题,就是仰望星空搞物理学,至于用数学搞经济,似乎是用屠龙刀杀鸡,更被认为一百竿子都打不着。
高大上的数学家们根本就不关心股票这种充满铜臭的东东。
所以,巴舍利耶不得不在论文开头花了很多篇幅普及股票啦,期权啦,金融资产等等的金融知识。
论文中,巴舍利耶认为,未来事件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这些事件不能预测,自然也就不能用数学方法处理,这意味着我们对股票价格的预计纯粹是主观的,有人觉得要涨,有人觉得要跌,结果就是大家的感受相互抵消了,不涨不跌,股票价格静止不动。
巴舍利耶提出了他最棒的奇思妙想:
在给定的时间里,市场认为正确的价格既不会上涨也不会下跌。
再进一步解释就是,当前的股票价格已经包括了所有已知的信息和我们对未来的所有期望,所以未来最可能的价格就是现在的价格。
这就是有效市场假说的起源。
但是,现实中价格经常会偏离这个正确的价格,而巴舍利耶论文的核心思想就是测算这种偏离可能发生的概率。
65年后,美国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尤金·法玛发表了题为《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博士毕业论文,其中第一次提到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
法玛将其定义为:有效市场是这样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投资者,他们积极参与竞争,每个人都试图预测单个股票未来的市场价格,每个人都能轻易获得当前的重要信息。在一个有效市场上,众多精明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导致这样一种状况:在任何时候,单个股票的市场价格都反映了已经发生的和尚未发生、但市场预期会发生的事情。
1970年,他再接再厉,在最有声望的专业金融杂志——《金融》上发表了最具有影响力的关于有效市场假说的经典论文——《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证研究回顾》,该论文不仅对过去有关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作了系统性总结,还提出了研究有效市场假说的一个完整理论框架。
法玛被尊称为现代金融之父,堪称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家。
以后有机会的话,坤鹏论会专门介绍一下他。
2013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拉尔斯·皮特·汉森以及罗伯特·J·席勒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研究资产市场的发展趋势采用了新方法。
但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他们该奖项时也指出:“几乎没什么方法能准确预测未来几天或几周股市债市的走向,但也许可以通过研究对三年以上的价格进行预测。”
为什么给了人家诺贝尔奖还要泼盆冷水呢?
因为,人类对于股市波动规律的认知,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世界级难题,迄今为止,真的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能够令人信服并且经得起时间检验。
而且,虽然同时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尤金·法玛和罗伯特·席勒却持有完全不同的学术观点,前者认为市场是有效的,而后者则坚信市场存在缺陷。
这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对资产价格波动逻辑的认知还相当肤浅,与真正把握其内在规律的距离,仍然非常非常遥远!
罗伯特·席勒也坦承:“我们应当牢记,股市定价并未形成一门完美的科学。”
学术界根据投资者可以获得的信息种类将有效市场分为三种形式:弱式、半强式、强式。
有效市场假说宣称,股市有完美的理性与效率,所有股价都充分体现了公司所有信息,反映出绝大部分投资者对公司展望的共识,这些共识已经包含了公司所有相关的信息,它的结论不会出错,所以不论任何时候,股价会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
当然,市场有效并不代表股票价格就静止不动了,如果有更新的信息被发现,价格就会变化。
比如市场上传来某家企业下季度盈利会下降的消息,其股票价格就会随之跌落,一直跌到在盈利下降后该股票反映的公平价格为止。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在完全有效的市场中,任何买卖股票的行为都是浪费时间。
因为当前的股票价格已经完全反应了所有相关的信息,也就是说其股票价格是公平合理的,不高也不低。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去买卖股票,相当于赌一个未来的不确定,因为未来的新信息可能是利好,也可能是利空,在这种情况下买卖股票和投一枚硬币猜正反面差不多,都是赌!
所以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买或者卖都无法给他任何优势,最好的策略是呆而不动,买后持有,什么都不做,一做就错。
也就是什么市盈率、市销率、市净率......纯属瞎折腾,市盈率60倍怎么了?10倍又如何?都无关紧要,因为那都是买卖双方理性互动所获得的,是双方在拥有足够的信息下公平评估的结果。
这下你就一下子明白了巴菲特为什么如此反感有效市场假说了吧?
因为按有效市场假说,他费劲巴拉寻找潜力股想获得额外收益,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所以,坚信市场有效性的专家会建议投资者何苦浪费时间在股市中寻寻觅觅寻不到,直接投资指数型基金才是最明智的选择,然后该干嘛干嘛。
但是,这也不科学啊,如果市场真有效,巴菲特根本不可能变得像现在这么富有,他曾说过:“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只能沿街乞讨。”
反正有效市场假说惹了价值投资者的众怒,彼得·林奇、菲利普·费雪、沃尔特·施洛斯纷纷表示不同意。
其中沃尔特·施洛斯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实际行动质疑者,他一辈子坚持买净资产打折的公司,乐于关注股价一直创新低的“最差股票”,典型的捡“烟蒂”股票投资者,而且一捡就是50多年,还不断创造佳绩。
2008年,赛思·卡拉曼曾指出:“假如明天我确信所有股票都被有效地定价,没有任何东西跌到我满意的程度,那么我就会高高兴兴地把公司关心大吉,不过人类的天性使得市场很难做到有效。”
詹姆斯·蒙蒂尔更是直斥:“有效市场假说是行业的毒瘤。”
当然,有效市场假说也并非那么不堪一击,因为从总体上来说,该理论的结论可以被细分为两个:市场很难被战胜(天上不会掉馅饼);市场上的价格总是正确的。
价值投资者们其实最反感的是第二个结论,而对于第一个结论往往倾向于认同。
因为,通过历史数据显示,在扣除其费用之后,大部分基金为投资者带来的回报还不及一个简单的市场指数(比如S&P500指数)。
也就是说,大部分职业基金经理无法战胜市场。
对,股票投资就是一个输家的游戏。
让我们再次回到前面的巴舍利耶,他的贡献真的不止市场有效假说,当初他为了概率推导做了很多尝试,而其中一个尝试在1900年的30年后被柯尔莫哥洛夫用来发了一篇论文,然后大家又正式认识了一个令人胆寒的名字——马尔科夫链。
它是指数学中具有马尔可夫性质的离散事件随机过程。该过程中,在给定当前知识或信息的情况下,过去(即当前以前的历史状态)对于预测将来(即当前以后的未来状态)是无关的。
而随机漫步就是马尔可夫链的例子。
但随机漫步的发现可比马尔可夫链要早,那还要追溯到1827年。
那年,苏格兰生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发现水中的花粉及其它悬浮的微小颗粒不停地作不规则的曲线运动,继而把这种不可预测的自由运动,用自己的名字称之为“布朗运动”。
1953年,一个叫莫里斯·肯德尔的统计学家用计算机对股票价格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股票价格的变动好像具有随机性质,在任何一天,股票价格都可能上升或下跌,而无论之前的股价变动情况如何。股价过去的变动数据不能作为预测未来股价变动的可靠依据。
1959年,奥斯本以布朗运动原理作为研究视角,提出了随机漫步理论,认为股票交易中买方与卖方同样聪明机智,股票价格形成是市场对随机到来的事件信息作出的反应,现今的股价已基本反映了供求关系;股票价格的变化类似于“布朗运动”,具有随机漫步的特点,其变动路径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因此,股价波动是不可预测的,根据技术图表来预知未来股价走势的说法,实际上是一派胡言。
这个理论基本又是对投资专家的打脸,有人曾这样说道:“如果把随机漫步一词的逻辑内涵推向极致,无疑是将投资专家们殚精竭虑挑选出来的投资组合等于蒙住双眼的猴子在股票报价表上用飞镖乱射所得到的股票。”
哎,啪啪啪啪,直接打成猴子了,太不给人面子了。
随机漫步理论从诞生时间上要早于有效市场假说,后者明显是对前者的扩展。
有关金融资产定价和股票市场波动逻辑的代表性理论,除了随机漫步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外,还有凯恩斯选美论、行为金融学等。
凯恩斯偏重股票的心理价值,1936年他第一次提出空间楼阁理论,在他看来,职业投资者并不喜欢把全部精力花在估计“内在价值”上,他们更乐于估计大众投资者未来的行为模式,把他们赚钱的希望建成空中楼阁。
成功的投资者能够估计哪些股票最可能被大众用来建造他们的空中楼阁,然后抢先购买这些股票。
凯恩斯认为,价值投资的基本面分析工作量极大,其演算结果——内在价值的价值也值得怀疑。他还将所宣讲的投资理论付诸于实践。
当伦敦的金融人士还在办公室里用基本分析原理埋头苦算时,凯恩斯每天早上用半小时的时间躺在被窝里就将市场搞定了。
这种悠闲的投资方式替他赚了几百万英镑。
凯恩斯用了一个通俗的解释来向大众讲解他的投资理论:
心理分析法就好比媒体的“选美比赛”,游戏规则是:参与者必须从100张照片中选中6张最漂亮的面孔,而谁的选择最符合大众的普遍选择,谁就赢得奖金。
聪明的选手会注意到,要想赢,投票者个人的审美标准是无关紧要的,最佳选择是选择那些其他选手也喜欢的面孔。
其他选手当然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的最佳策略也不是选择自己认为最漂亮的面孔,也是不其他某个投票人所倾向的选择,而是估计大家互相估计的结果会是什么。
回到股票,投资者之所以愿意为一项投资付出一定的价格,是因为他期望有人能以更高的价格购买该项投资。
换句话说,股票本身的价格因其自身的预期而提高,新的买方总是期望有人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其投资,如此循环下去。
这个世界总在不断地产生一些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他们以高出你买入价的价格买进股票,只要有人肯买,任何成交价都不算高,原因完全是大众心理使然。
而投资者的明智之举就是抓住机会,抢先出击,所以有人把此理论称作“博傻原理”或“最大笨蛋理论”。
只要你发现有人会用5倍的价格买进你以真实价格3倍的价钱买入的任何股票,那么现在你以3倍于真实价格的价位购进相应股票,就是完全正确的。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傻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后一个傻子。
索罗斯告诫我们: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顺着凯恩斯的成就,197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纳曼等人发表了题为《期望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的文章,建立了人类风险决策过程的心理学理论,由此发展出了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简称BF)是金融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有机结合的综合理论,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
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并非只由企业的内在价值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
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和心理学两部分。
由于卡纳曼等人开创了“展望理论”的分析范式,成为二十世纪80年代之后行为金融学的早期开拓者,瑞典皇家科学院在2002年10月宣布,授予丹尼尔·卡纳曼等人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其综合运用经济学和心理学理论,探索投资决策行为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奥斯卡·摩根斯坦是应用该理论的大腕,他与人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不仅震撼的经济学界,而且对于股票投资和公司战略规划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0年,摩根斯坦与克利福·格兰治合著《股市价格预测》,书中指出,探寻股票的内在价格无异于水中捞月,在市场经济中,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实际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具体交易,他认为,投资者应将以下拉丁箴言奉为信条:
“价值取决于其他人愿意支付的价格。”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包括:
1.期望理论
这个理论的表述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
2.后悔理论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
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
在熊市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
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 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
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入专家推荐的股票, 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
过去,所有的理论都假设人是理性的,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利益最大化来分析,实际上是根本错误的。虽然估值、成长等理论都非常有用,但股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心理博弈。巴菲特说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就是心理博弈。
纠正了过去资本市场金融理论的基础性错误,这就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价值。
总体来说,行为金融学就是统计行为心理特征,然后用其解释资本市场的现象。
它的不足是发现了问题,但没有解决问题。
它发现了人的心理特征是股市变化的决定性原因,也发现了一系列人类共有的具体心理特征,并且把这种具体心理特征对投资成败的影响也描写清了,但是它没有指出投资者应如何克服这些不利于投资的固有的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行为金融学发现、提出、总结了人类有“羊群效应”和从众等心理特征,并且也认识到其危害严重,但是没有更进一步指出人类应该怎样避免这种危害,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可以用来解决问题。
坤鹏论认为,可能只有建立自己的投资哲学才是最佳解决之道。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请您关注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5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5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6亿。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