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投机事件有助于投资者在股市生存下去,市场的输家往往是那些不能抵制住诱惑的投机者。
其实要从股市赚钱也不是难事,就算你闭着眼乱指一个,都很有可能获得不菲的长期回报,但最难的偏偏是如何抵制诱惑,始终保持理性头脑。
昨天,坤鹏论在《有效市场假说表示 巴菲特就是个笑话》讲了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博傻原理),它其实就是每次泡沫的源起,市场上所有人都在建筑自己的空中楼阁,然后就是危楼遍地起,越盖越高,越来越摇摇欲坠,人们却沉浸在狂欢中坚信着,这次不同了,肯定永远涨!
但是,价值回归、反转效应才是颠扑不灭的真理,所以,每次泡沫的结果都逃不掉瞬间坍塌的宿命,几乎所有人都不可能从中逃脱。
马克·吐温曾说过:十月,是投机股市最危险的月份之一,其他危险的月份依次是:七月、一月、九月、四月、十一月、五月、三月、六月、十二月、八月和二月。
上面这段话出自他的《傻子威尔逊的悲剧》。
在他看来,股市月月很危险,特别是十月。
确实,十月还真是股市里相当危险的月份。
美国股市历史上两次跌得昏天黑地的,都发生在十月。
1929年10月29日,史称“黑色星期二”,股指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22%,当天收市,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天量历史纪录。
那一天,上帝抛弃了纽交所,美国股市大崩溃,自此开启了长达25年的熊市,一直到1954年,股价才恢复到1929年的最高水平。
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在几个小时内暴跌508.32点,跌幅达22.62%,为1929年10月崩盘时的2倍多;标准普尔500种股票价格指数也下降了57.65点,跌幅达20.5%。
股票市场财富缩水超过5000亿美元。
这是迄今为止影响面最大的一次全球性股灾。
而中国的大牛市也是在2007年10月达到最高点,从此走入下跌通道。
马克·吐温是世界级的大文豪,但偏科偏得太厉害,写小说牛到不行不行的,经商投资却满眼都是泪,投啥啥不灵,干啥啥不成,失败得很彻底。
1880年,45岁的马克·吐温靠写作积累了一些财富,但码字写小说实在太累,赚钱又太慢,那段时间,他特别热衷对各类新生事物进行投资,基本就是现在的天使投资人,不同的是,如今的天使投资人拿的是别人的钱投,而他却用的是自己辛苦码字赚来的钱。
这时,有个叫佩吉的老朋友对他说,“我最近正在研究一款新型打字机,马上就要成功了。这款打字机一旦进入市场,赚大钱那是十拿九稳,不过,现在我急缺最后一笔实验费,你如果能投资的话,可以说是稳赚不赔。”
直接击中痛点呀!
谁能比作家更能体会一笔一笔写字的辛苦,马克·吐温二话没说,投资!
按说他的这笔投资挺符合风险投资的标准,人不熟不投,业务不懂不投。
结果,一直等到了60岁,等到花儿都谢了15个春秋,他连打字机的影儿都没见到,但钱却投了19万美元,在那个年代,19万美元真真的是一笔巨款。
可悲的是,其他竞争者已经将当时最先进的打字机发明了出来,投入了工业生产,并开始推向市场。
最后,马克·吐温扼腕长叹:“我完全明白了,现在我承认自己是个大傻瓜。对佩吉,我如果能用一个钢夹子把他夹住,我就不许任何人放过他,他就只好带着那只夹子直到死了为止。”
有人估算,他一生在各种新产品、新发明上投资多达50多万美元,但这些投资都以失败告终。
上帝似乎特别爱捉弄马克·吐温,当他心灰意冷后,偏偏又要去逗弄他一番。
据记载,一天,一个年轻人带着一个怪模怪样的东西登门造访。
原来,这个年轻人发明了一种新装置,需要资金来推销和大批生产。
但当时的马克·吐温早被风投伤透了心,发誓永远不在“新奇玩意儿”上浪费金钱,所以,他告诉年轻人自己不打算再冒任何风险了。
“我并不指望巨额投资。”年轻人说,“只要500美元,您就可以拥有一大笔股份。”
想起自己刚发过的誓言,马克·吐温还是摇了摇头。
失望的年轻人只好起身告辞。
看着他的背影,大作家还是不由心头一动。“嘿!”马克·吐温在客人身后叫了一声,话一出口,他立刻为自己的不坚定感到羞愧。
为了掩饰,他马上改口说,“你刚才说你叫什么来着?”“贝尔。”年轻人回答,“再见,贝尔!祝你好运!”
马克·吐温关上了房门,心想:“谢天谢地,我总算坚持住了,没向贝尔投资。”
今天我们知道,年轻的贝尔胳膊下夹着的“新奇玩意儿”叫电话!
……
既然投资别人成不了事,马克·吐温选择了自己干,他要开办出版公司。
马克·吐温成名后写了不少畅销书,眼看自己作品收入的大部分落入出版商的腰包,他不甘心,于是想自己办个出版公司。
可是这位大文豪根本就不是经商管理的材料,在出版公司倒闭时,马克·吐温已经负债94000美元。
迫于还债压力,他进军股市希冀大捞一笔,但是,结果还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成了股市的专业冤大头。
伤了元气的马克·吐温痛不欲生,只能老老实实地干回了老本行——写小说,所幸每本书都是畅销书,为了还钱他还到处巡回演讲,直到1989年,才还清了全部债务。
当然,上帝也是公平的,对他的捉弄可能就是要让他专心写小说,当个文豪。
股市虽然赔了,但也给马克·吐温带来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小说素材,他有很多小说都以股票市场为背景,以炒股人群为主要角色。
坤鹏论不禁想起了那句歌词:多么痛的领悟!
人性的贪欲横流是历史上每一次经济过热的基本特征。
为了追求金钱,几乎所有参与者都热衷地认为自己能在股市里大捞一笔,从而每个人的脑子里都会建起一座空中楼阁,这种想法以前不断发生,未来同样会不时卷土重来。
格斯特·勒·邦说过:“大众心理积累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
完全因大众心理而火箭般飙升的股市,最终也摆脱不了像地球引力一样的金融规律。
不正常的股价可能会持续几年,但终究要走向回归,突如其来的价格回归就像地震一样不期而至,涨得越高,跌得越惨。
出来混,迟早要还。
投机心理就像一个专门上演荒诞剧的剧院,今天坤鹏论就来讲讲历史上几部票房超高的大戏。
第一部:疯狂的郁金香
1593年,一位来自维也纳的植物学家将一株起源于土耳其的特殊植物带到了荷兰雷敦,荷兰人一下子就迷上这个花园新品种,不过对于植物学家的开价有点难以接受。
一天夜里,小偷盗走了球茎,并以稍低的价格出手。
自此后的10年里,因盗而流行开来的郁金香成为了荷兰人花园中的高贵植物。
后来,这些郁金香感染名为“马赛克”的非致命病毒,而恰恰是这种病毒却引发了郁金香投机狂潮。
一场病毒引发的血案正式开始上演。
“马赛克”病毒会使郁金香花瓣产生色彩对照鲜明的细纹,物以稀为贵,这种感染过病毒的郁金香价格直线上涨,一时间,人们形成了共识:越奇异越值钱。
郁金香风靡起来后,时尚的套路也开始套了进来。
商人们甚至开始像服装生产商那样对下一年最流行的郁金香色彩样式进行预测。
然后他们会额外购进大量郁金香球茎并储存起来,待价而沽。
囤积就会居奇,郁金香球茎价格很快上涨。
于是,人们开始慢慢认为,郁金香是一种最优的投资选择。
荷兰的传统工业因人们对郁金香的狂热而下滑,“贵族、市民、农民、商人、海员、足球运动员、女佣,甚至扫烟囱的师傅和老裁缝们,都沉醉在郁金香的投机热潮中。”
所有人都坚信:郁金香会永远热下去,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会云集荷兰,以荷兰人开出的任何价格求购郁金香。
《人类简史》中曾说过:“无论是现代国家、中世纪的教堂、古老的城市活着古老的部落,任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虚构故事。”
郁金香泡沫就是一个虚构的“神话”,而这种“神话”确实能起作用。
1634年到1673年,荷兰成了郁金香的国度,人们不惜拿地皮、珠宝、家具等东西来换小小的郁金香球茎,为的是后者更值钱,郁金香的价格已经成了天文数字。
金融市场的高创新能力在于,当市场出现对能增加投资机会的金融工具的需求时,市场必定能提供该种金融工具。
那段时间,郁金香投机者们使用了放大资金效率的金融工具——“看涨期权”,它和如今市场盛行的股票期权是一回事。
“看涨期权”就是让持有人在特定时间内以一个固定价格(通常接近于当前市场价格)买进郁金香球茎(要求实际交割)的权利。
同时,购买者必须支付相当于市价15%~20%的期权费。
举个例子:
当前郁金香球茎的看涨期权敲定价格是100荷兰盾/个,你要是买入,就得交15~20荷兰盾的期权费。
当价格上涨到200荷兰盾时,你要执行期权,就可以用100荷兰盾买进,同时马上以200荷兰盾卖出,这样立即就赚到了80荷兰盾的利润。
投机者投下的20荷兰盾轻轻松松翻了四倍。
用期权进行投资,只要垫付小部分本金,就能获得成倍增长的收益,它是进行杠杆投资的一种办法,对投资潜在回报(风险)起到加倍作用。
但是,空中楼阁因为没有地基,盖到一定层数肯定就要倒塌。
1637年1月,还以20倍速增长的郁金香球茎价格,2月就突然以20倍速暴跌。
至此,市场上投机的丑恶本性开始暴露无疑:
价格最终上升到令人不安的水平,有人开始清仓,很快,其他投机者也尾随清仓,恐慌式、践踏式清仓接踵而来,就像雪球从山上滚下来,越滚越大,越滚越快。
顷刻间,整个市场哀鸿一片。
荷兰政府开始救市,先是内阁部长们直斥:价格暴跌毫无道理!
接着颁布计划,要求买方按原价的10%履行合约,但当价格跌到低于合约价格10%时,这个计划也宣告破产。
最终,郁金香跌到了连洋葱都不如的价格。
此后,整个荷兰陷入长期的萧条,无一人幸免。
第二部:中国的君子兰
说完郁金香,谁都会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出现类似的事件了。
但是,就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却重演了类似的荒诞剧,而该剧的主角是君子兰。
它原来属于有钱人的奢侈品,原产地非洲。
20世纪30年代,日本将此花赠送给溥仪,作为珍贵花卉种植在东北长春的伪皇宫花苑中,民间少有栽培。
20世纪4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和内战带来的政局动荡,原本存于皇室的君子兰逐渐流入民间,但并不算普及。
1979年,郭凤仪(君子兰事件经历者,后来的长春凤冠联营花卉发展公司总经理)卖了瑞士表,用180元买了一棵“二年生的花苗”,价钱轰动了长春养兰界。
中国的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人封闭的视野,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产品令人目不暇给,日子富裕了,人们更注重生活品质,家庭花卉一时间蓬勃发展起来,坤鹏论记得当时养花的图书一本接一本地成为畅销书。
君子兰就是家庭花卉中最吸引人的一种,先富起来的家庭开始将其收入家中,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当时上等家庭高贵和品味的象征。
很快,君子兰开始走出长春,东北其他城市对它的需求陡增。
但是,君子兰的生长期需要好几年,这和市场需求产生了不小的落差,一下子变得供不应求,价格开始上涨。
那时候,一盆好君子兰,价格往往是人们月收入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逐步攀升的价格引起了政府的注意,为此,长春市出台“16条”,要求每盆君子兰售价不得超过200元。
1982年春举行的“抢救国宝大熊猫君子兰义展”给君子兰的命运带来了转机。
当时的义展共接纳观众约2万人,即使门票从0.5元临时涨到1元,也挡不住观众的热情。
君子兰义展的火爆,让长春市领导看到了群众对君子兰真心真意的热爱。
1984年10月11日,长春市通过《关于命名君子兰花为长春市市花的决定》,君子兰正式成为市花。
市花的身份,让君子兰在市场上“艳压群芳”,长春家家户户以养君子兰为荣,全市一半以上的家庭开始种植君子兰,而珍品君子兰的市价超过万元甚至10万元。
随后,长春市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取消原来所有“限价令”。
这座城市领导的远大设想是:利用君子兰发展经济,赚取外汇。
这跟当初郁金香泡沫何其相似,都幻想着会有全世界的人来买买买。
那个年代,个体户是时代的象征,他们做得最多的是投机生意,比如:把深圳广州的服装倒腾到北方等等。
这样暴利的发财机会自然没有逃过他们敏锐的嗅觉,许多个体户开始筹集资金,并将市场上的君子兰扫荡一空。
1984年起,长春几个主要君子兰市场,拿着钞票采购君子兰的人们比比皆是。
当时买花目的只有一个,养君子兰能挣钱。
在最热的时候,短短几十天,长春出现了十大公司和40家花木商店,向外省市拓展的分公司、子公司不计其数,最高潮时有5000多人去各地搞君子兰展,来回都坐飞机。
一些企业甚至搞起了副业,比如:长春机械厂号召职工走君子兰致富道路,全厂1700多名职工家家开养,而长春洗衣机厂则投资数十万元,在办公楼顶上盖了600平方米空中温室。
就像郁金香热中的投机者一样,君子兰的投资者也开始筑建他们的空中楼阁,君子兰的价格很快达到了一个令人眩目的高度,80年代中期,一棵君子兰一般是100元,到了1985年,价格翻了2000倍,达到了200000元一棵,相当于当时的大学毕业生300年的工资总和。
1984年,根据官方的缴税总额统计数据推算,君子兰年成交额达到了1700万元,而1984年中国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57亿元,这朵花就占了万分之0.5。
泡沫终于到达了顶点,该破了。
1985年夏天,新闻媒体开始对这场投机行为进行连篇累牍地报道和批判,一时间,君子兰滞销,价格直落了99%,投机者血本无归。
当时,甚至垃圾堆里都能随处可见君子兰。
第三部:南海泡沫
突然,有人给你推荐一家既没有销售额、又没有利润,但据说前景看好的公司,并保证它很快就能到美国上市,换在两年前,你肯定会觉得这是个Good Idea。
但是到了现在,大多数人会嗤之以鼻,骂一句:神经病。
300年前的英格兰就跟前两年咱们的创业狂潮一样,类似的事情司空见惯。
在南海泡沫时代,英国是世界的中心,英国人富得流油,长期繁荣带来了高额储蓄,有了钱心思就活泛了,就想着怎么赚更多,对于投机心理这个小恶魔来说,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于是它开始悄悄地跑出来作恶了。
1711年,英国成立了南海公司,该公司的初衷是恢复投资者对政府偿债能力的信心。
公司承担了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务,作为对价,英国政府将南海地区的贸易独占权给了这家公司。
人们都认为,南海公司的垄断地位肯定能获得巨额利润,所以该公司的股票格外受人青睐。
这家公司一开始干的是个很不道德的事情——向南美贩运黑奴。
应该说,贩卖人口是个相当暴利的生意,可是,南海公司竟然没赚到钱,原因是运输过程中黑奴死亡率过高。
经营相当垃圾,但公司的派头却一套又一套,这跟前些年的创业公司很像,钱还没影儿,高大上的办公室租起来,个性化装修搞起来,各种免费的美食饮料吃喝起来......
南海公司的董事长在伦敦租下一套豪宅,光是会议室就摆着30多把高档纯实木镀金钉的大班椅。
就是这么烂的公司,几年里钱没赚到,但股价却还涨了。
据说,这是因为董事和其股票推销员很厉害,商业计划书和故事完全能和乐视的PPT和生态化反有一拼。
而就在英吉利海峡的对岸,一个叫约翰·劳的英国人在被放逐法国后,创建了另一家股份公司,他的人生目标非常伟大——以纸币取代贵金属,发行更多政府支持的全国性纸币。
劳的执行力相当强,为了实现目标,他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密西西比公司,并准备将其打造成当时规模最大的混合企业集团,具体讲,就跟雷军和贾跃亭的生态理想半斤八两。
密西西比公司的蓝图很宏伟,劳的理想很远大,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直接创造钱的生意更刺激呢?!
整个欧洲大陆的投资商和他们的资金都被吸引了。
于是,两年内,该公司的股价从每股100法郎直接涨到了2000法郎,百万富翁遍地走!而“百万富翁”这个词就源于那个时代。
最高潮时,密西西比公司的总市值超过了法国全国保有的金银价值总和的8倍。
一向高傲的英国人有点郁闷,我们是世界的中心唉!我们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唉!凭什么钱全都跑到法国的密密西比公司了?
于是英国人准备用自己打造的泡沫——南海公司与之对抗,开启吸金大赛。
1720年,南海公司的董事会决定由公司承担价值3.1亿英镑的全部政府债务,以此增加公司的信誉,同时,据传墨西哥人正准备用他们的金矿换取英国的棉花和羊绒制品。
反正是利好消息一个接一个!
南海公司的股价从130英镑每股迅速蹿升至300英镑。
有了钱赶紧干活呀,可惜该公司并没有好好地把金钱和精力放到业务上,而是开始玩金融游戏。
1720年4月20日,它以300英镑/股的价格发行新股,为了照顾(吸血)韭菜,认购可以分期付款!先付60英镑定金,剩下的部分可分8次付清。
这下可好,不仅是韭菜,就连高贵的国王也抵挡不住诱惑,他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
股市一时间变成了菜市场,投资者为了抢购甚至经常发生打架事件。
短短几天,南海公司的股价继续攀升到了340英镑/股。
尝到甜头的南海公司董事再接再厉,继续发行新股,不过价格涨到了400英镑/股。
在贪欲的驱使下,1个月内,该公司的股价被直接推到了550英镑/股,而且上涨趋势有增无减。
6月15日,南海公司一鼓作气的新计划出台,这次付款更灵活,10%首付,其余部分在1年内结清就好。
于是,股价一下子涨到了800英镑/股。
最后,当股价超过1000英镑/股,投机也终于达到顶峰。
在这次投机热中,骗子开始横行,因为人们不满足只有一个南海公司,他们想找到下一个南海公司,最好还能用地板价买入。
于是,商业计划书满天飞舞,创意层出不穷,100多种方案,一个比一个夸张,一个赛一个虚假,但每个方案都给了人们获得超高回报的希望,癫狂中,人们自己都开始为这些方案圆谎。
比如:造船反海盗、买卖人的头发、从铅中提取银、从黄瓜中抽取阳光……
当时,任何股票都有人抢着买,只要上市,只要一个星期,公司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有个匿名的天才干脆设立了一家“能产生大量收益,但具体业务尚不清楚”的公司,其商业计划承诺的回报闻所未闻,但是,5个小时,这家公司就收到了1000个投资者的资金。
还好,天才不贪婪,懂得见好就收,他直接关门大吉,从此隐匿江湖。
其实在这些疯狂中,还是有相当多的清醒者,他们根本不相信那些商业计划书,但是,他们却掉进了另一个坑——博傻理论,他们对该理论深信不疑,坚信价格总会上涨,下一个傻瓜总会出现,自己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大傻瓜。
泡沫越来越大的时候,其表皮也越来越薄,越来越脆弱。
后来一盒叫“南海”的纸牌突然出现,每张纸牌上都印着一个泡沫公司的漫画,还附有一首讽刺小诗。
在现在看来,它分明在预示着崩盘不远了。
很快,1720年8月,猪队友让南海遭受了灭顶之灾,该公司的董事长高管觉得股价和公司的实际经营业绩相差得离谱,此时不套现更待何时!他们决定当年夏天把个人持有的公司股票全部抛空。
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不胫而走,南海公司的股价立即暴跌,用一泻千里来形容一点都不过。
同样,在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也被识破了真相,人们明白了,纸币的过量发行只会导致通货膨胀,最终还可能成为废纸,于是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提前成了废纸。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海泡沫中,最有名的输家是天才科学家牛顿,他在1720年4月入市5月清仓,净赚7千英镑。
后来股价再度飙升,牛顿7月再次全仓入市。
但这一次,衰神附体,损失惨重,大约亏了2万英镑。
当时,牛顿仰天长叹出了那句著名的名言:“我能计算天体的运动,却无法探知人群的疯狂行为。”
英国国会也心有余悸地通过了“泡沫法案”,禁止任何公司发行股票,直到1825年法案被废除,一个多世纪里,英国股市凄凉到只有几只股票在流通。
第四部:美国人的房地产泡沫
当一个国家出现持续增长,经济空前繁荣,就会滋生投机热。
二十世纪20年代,美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主角。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赢家,它在战争中大发横财,再加新技术革命的应用及庞大的出口,使其1929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总和。
美国政府主要以“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为主,主张让自由市场自行其道地运作,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越少,将使经济运作更有效率,美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土地上,自由与繁荣并举。
那时候,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经济充满了信心,而这样的乐观态度催生了全国上下的房地产和股市投资热潮。
坤鹏论曾在《万字长文 深度回顾 1929年那场引发二战的经济危机》中回顾过当时的股市泡沫,对于房地产投机只用了寥寥数笔,今天就来详细说说。
这次美国房地产投机热潮的最大中心地是佛罗里达州,那里的气候宜人,比纽约好,甚至比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州都要好,一到冬天,富人们就跟候鸟似的在这里消磨幸福时光。
所以,该州的人口增长速度快,导致住房供不应求,地价暴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相信,整个佛罗里达半岛都会住满游客,无论是海滩、沼泽、湿地,甚至是灌木丛都是浪漫而又健康的居住地。
为了支持房地产事业,当时的贷款条件也非常宽松。
投机的天时地利人和都齐了。
全国各地的投资者都被佛罗里达的投资神话所吸引,纷至沓来,希望能获得2~3倍的投资回报。
土地投机者们认为,不动产市场绝对没有下跌的危险。
有没有发现,每次泡沫中人们都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也就是自己所投资的东西绝对不会跌。
这时候,媒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们纷纷报道称,1923年用80万美元购买的棕榈滩,分成小块后出售,1924年总价格上涨到了150万美元,1925年进一步升至400万美元。
很快,棕榈海滩上每一块土地都成为投机资金争夺的对象,开始只是距离海滩5英里的地方,后来是10英里,15英里......几乎整个佛罗里达州的地产都被炒作起来了。
鼎盛时期,一个只有7.5万人口的迈阿密就有2000多家地产公司,2.5万个房地产代理人,全市的口头禅是:“今天不买,明天就买不到了!”
如果房产经纪的最大用途是增加投资人成本,就成了一群骗子,如果一个行业整体以骗为生,那就是经济毒瘤,如果城市居民以骗为荣,早晚一定会出事。
迈阿密是世界闻名的“风都”,加勒比飓风是世界上破坏性最大的台风,而迈阿密处于佛罗里达半岛伸入加勒比海的尖端,首当其冲,一旦爆发飓风,损失更为惨重。
对照风级表,12级飓风的风速是32.7米/秒~36.9米/秒,最大的17级飓风为61.2米/秒。迈阿密的风速却达77米/秒~88米/秒,这在世界风暴记录上是罕见的。
而它最可能遭受飓风的时间是8月底到10月底,据统计,迈阿密是世界上最侥幸能躲过飓风袭击的城市,虽然历史上有许多飓风影响过这座城市,但它并没有被毁灭,幸运的是,迈阿密自从1950年飓风金后就没有再受到飓风的直接袭击。
1926年9月18日清晨,一场没有提前被预报的灾难性飓风在迈阿密海滩附近强势登陆。
这次飓风被称为“迈阿密大飓风”,它穿过佛罗里达南部,一路造成严重的破坏。
凭借时速超过150 英里(241公里)的狂风和比平均高潮位高出11英尺(3.35 米)的飓风潮,飓风从迈阿密南海滩到欧基求碧湖岸边的穆尔黑文,再到坦帕湾地区都留下了它的痕迹。
飓风过后的荒芜状态使一名气象局的官员称这次风暴为“美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风暴”。
官员估计风暴摧毁了佛罗里达南部的4700栋房屋,并让25000人无家可归。
红十字会报告说,在这次风暴中有372人丧生,超过6000人受伤。
对于房地产,这样的灾难绝对是大利空,佛罗里达州的房地产骤然跌价,投机者割肉出局,进而引发了整个市场的崩溃。
目前并没有资料显示当时地产下跌的幅度,但是迈阿密银行1928年的日结算资金量仅为1.4万美元,而这个数字在1925年曾以百万为单位。
随着房地产泡沫破裂,佛罗里达较全国其他地区提前大约三年陷入经济萧条。
当然,和后续的1929年股市大崩溃相比,佛罗里达州投机潮那都不算事,只是个序幕而已。
房地产没的可炒了,人们开始专心致志炒股,1928年开始,股市投机几乎成为一项全民爱好。
更大的一场泡沫开始快速被吹大!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万字长文 深度回顾 1929年那场引发二战的经济危机》!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请您关注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5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5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6亿。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