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炒股的原因是他们自认为掌握信息,而实际上他们掌握的只是噪音。
坤鹏论之前在《心理学早已统治股市!》中介绍过,短线炒股玩的基本就是心理,那些技术图形就是背后交易者的心理曲线,那什么最能忽悠人心发生变化呢?
世界上离人类思想最近的是媒体,比如:图书、报刊、电子媒体等,它们用文字符号承载着信息以及一些人的思想,将它们传递进更多人的大脑,从而实现影响更多人思想的作用。
而思想对于人类来说,就相当于一切行动的指挥官,它全凭自己的理解指挥身体做出这样那样的反应。
自古以来,牛逼的人都知道“上兵伐谋,攻心为上”,笔杆子解决的是认知问题,抢杆子解决的是执行问题,知行合一,但顺序永远是先知后行,有知才有行,笔杆子永远指挥枪杆子。
既然信息直达人心,很多人便从信息下手,有意播撒信息毒药。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斯维茨在《战争论》这样写道:
更严重的情况是,当一条信息不断支持、确认并且强化前一条时,使问题更加复杂,直到最后形成新的决定。这种决定很快就被证明是愚蠢的,所有的信息都在撒谎,引起错觉。大多数信息都是起误导作用的,是人类所害怕的谎言和假话的滋生地。
克劳斯维茨认为,绝大多数未加过滤的信息都是错误的。
而且在庞杂的信息中间,坚持自己原来的主见极端困难,同样困难的还有,在新信息不断涌来,我们的神经被不确定性完全破坏的条件下,很难看清形势。
克劳斯维茨接着指出:
平民百姓很容易受影响,当需要采取行动时通常很难做出决定。他们发现情况不同于他们的预期——尤其是在受到他人影响时更加如此。即使那些已经制定出计划的人,一旦看见出现新情况,也很快对自己以前的判断产生怀疑。
如果坤鹏论不告诉你上面这两段话出自《战争论》,就算拿到股市中,甚至是金融战场上,也相当适用。
而且,坤鹏论可以负责任地说,媒体上许多信息都是错的,只因为印成铅字,或是被著名网站收录,甚至是作者自己发布到公众号、今日头条、百家号,而让普通老百姓有了正式感,先不管对错,就已经产生了相信。
正像坤鹏论以前所说的《韭菜死于轻信》。
为什么媒体总是错呢?
近来,坤鹏论写一篇文章很费时耗力,就是因为在得到一个信息后,必须查更多出处,以证实其准确性,后来很无奈的是,似乎只有正式出版的图书才有靠谱答案,这也是用“似乎”给其加上限制,还不能100%肯定,当然多本书交叉验证是少不了的步骤。
所以,我们要承认,许多信息和文章的错是以讹传讹的错,随手拿来就用,何必费力探究真相,这是其一。
其二,别有用心者有意为之,他们就是要动用笔杆子的力量荼毒人们的思想,使他们做出错误的行动,为己所用。
其三,按照闷声发大财这一人生哲理,真正赚钱、赚大钱的时候都是这里黎明静悄悄,媒体不管从自身严谨性的考虑,还是信息获取速度,都很难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
其四,之前坤鹏论曾多次提到,判断正确与否直接源于人的认知水平以及认知的广度,但随着知识被严格分工后,大量专家一辈子钻进了一个领域的牛角尖,就如同终生关进一间狭窄的小黑屋,虽然兢兢业业,殚精竭力,但很难获得常识大成。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总是也只能用单一的知识去解释复杂的现实问题,即使无法自圆其说,也要牵强附会,不敢也不曾想越自己专精领域雷池一步。
其五,这也是媒体之错的最主要原因,源于人类对因果的执念,对于能解答为什么的解惑者的盲目崇拜。
为什么媒体总会错,因为它们总是希望通过告诉人们为什么来显示其权威和预见性。
所以,专家的权威评论只要做到有理有据才能让人信服,媒体的深度报道更是要探究到事件背后的因果才令读者折服。
比如:股市上涨,股市跌落,这究竟是为什么?
媒体邀请了大量所谓的权威评论家来试图阐述这一其实根本不可解释的现象。
有时,他们的解释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但因为权威和媒体双重光环加持,有人,而且是很多人会信。
人类天性就是偏爱寻找“为什么”背后明确的一二三四五,甚至固执地认为,这个世界上有果就要有因,有因就会有果,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因果关系。
但是,如果你一定要为所有事情都安上因果关系,那么必将陷入无穷无尽的麻烦中,因为你一旦开始追寻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就将构筑起一整条因果链,它将证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将是一系列的原因的最终结果,并一直把这一因果链追溯到生命的起源。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在其《人性论》中表示,因果关系只是一厢情愿,其实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他甚至断言外在世界与因果关系都不可信,所谓的因果关系,只是信念而已。
赌场里的好手气、篮球赛的投篮高手、躲过洪水的庙宇以及著名的幸存者偏差等,这些都是人类偏执寻找因果的典型案例。
许多人,甚至不少专家特别偏爱去发掘以上事情背后的原因,比如:计算成功率,计算成功次数,然后再去找出意义,他们却忽略了赌博失败的次数,忽略了篮球没能投进篮筐的次数,忽略了所有被洪水盲目吞没的住宅。
二战时,伦敦人注意到德国飞机的轰炸袭击总是漏掉某些街区,于是他们认为德国间谍应该就住在这些没被炸的大楼群里,而事实上,人家根本就没住在里面。之前坤鹏论介绍过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后来分析证明:德国人的轰炸模式其实是随机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中,大量的混乱、无序和任意的偶然性始终存在,支配着人类的生活,这就是数学要解决的混沌。
到这里,坤鹏论发现自己也经常掉进固执寻找“为什么”的坑里,惭愧,惭愧!
现实中,许多投资者坚定地将媒体视为自己的知心朋友,他们对于媒体上的文章和专家评论笃信不疑,将他们的话视为自己股市操作的指南。
但是,正像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所说:
媒体则继续散播这种“股市智能”,这么一来,报道及评论给出的消息完全是一团混乱,往往是股价变动之后,他们才急忙找出其中的原因,然后再放个马后炮。
今天有人说,股市行情会下跌,是因为失业率下降,失业下降造成通货膨胀,导致利息升高。过几天,大家反过来又担心失业率攀升会成为经济衰退的征候,出现较高的贸易赤字。同样的消息,可以一下把它解释为利多,一下又将其视为负面消息……
有人曾专门统计了历史上媒体在股市中发挥的“伟大功绩”,你会发现,媒体和专家简直就是一群乌鸦嘴。
1937年8月14日,美国的报纸中登载了一些令人振奋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都在表明,经济形势非常美好:
债务是自191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预期秋季经济会进一步增长。
由于商业活动增加,预期信贷需求会进一步增长。
经济萧条最终结束。
建筑业创新高。
加拿大的工业产量一年增长20%。
据报道,主要商店销售额上升。
人造丝产量创历史新高。
钢产量1月增长9%。
利好消息一连串,结果呢?
第二天,股市开始下跌,七个月后,股市下跌一半。
1979年8月13日,美国《商业周刊》封面大标题是“证券市场之死——通货膨胀是如何毁灭股市的”,但是,就在随后的两年,股市震荡筑底,从1982年开始上涨,涨幅高达300%。
1984年5月28日,《商业周刊》的头版头条是“国债市场的麻烦”,杂志中间的深度评论文章总结道:“投资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手中的国债价格进一步下跌,别无他法,这给本来就已经很紧张的国债市场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该文章刊登不久,美国国债价格立刻开始了强烈攀升。
而就在7天前的《商业周刊》中,有文章标题是“公用事业股票过时了吗?”,明确不看好这类股票。
结果19天后,道琼斯公用指数见底回升。
1984年10月8日,《商业周刊》杂志封面是火箭驱动的美元,大标题相当意味深长——超级美元,副标题继续强化道:“它将改变整个世界——并将持续十年”。
五个月后,美元见顶,开始了它历史上下跌最快、持续最久的熊市之一。
1984年12月17日,《商业周刊》头版“采矿业之死”,这时却正好是买进采矿类股票的绝好时机。
1987年,就在全球牛市见顶之前,《商业周刊》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弯,7月6日的杂志封面文章为“股票仍然是投资首选”,其中第40页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投资者的好时光,1987年意味低通胀、稳定的利率和许多赚钱的机会”,第43页的标题则为“什么推动股市上涨?收益大增”,该文章的结论是:
尽管市场价值水平处于相对高位,但是没有理由卖出。高价位是牛市的特有标志,一个低通胀、高成长的经济可以确保股市长期走牛。
七个星期后,市场开通下跌,并在10月创下有史以来最大跌幅。
在1990年日本股市崩盘前夕,同样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1989年12月25日出版的《商业周刊》有篇文章标题是“日本投资者认为黄金时期还没有到来”,这篇文章引用了三位专家的意见,第一位是野村证券的主席,他认为“可能还会有一些波动,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第二位是巴林证券的专家,他表示日益增加的并购活动将继续推动股市上拨,第三位是第一互惠人寿保险公司的一位助理投资经理,他宣称:“股市正准备再上台阶。”
但是,就四天后,日本股市见顶,并于1990年2月崩盘。
2000年2月14日出版的《商业周刊》是最煽动人心的一期,它的封面用彩色美元组成的大字——THE BOOM(繁荣),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
一个值得庆贺的时刻,这个月我们看到了美国历史上持续最久的经济增长,这种繁荣创造了数百万个工作岗位和股东,它同时还恢复了公众的信心,为更多的人创造了实现他们美国梦想的机会。我们将在“繁荣如何塑造美国经济”中讲述这个故事。
这篇文章的结尾是:
经济更有效率,更充满活力,美国人民也是如此。这个国家将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样子。
但紧接而来的崩盘是那么波澜壮观,美国股市,以及全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股市,在几个星期后见顶,随后的全球范围的大熊市标志着全球经济繁荣的终结。
当然,如果媒体用小号字体、温柔地指出市场正处于上升(或下跌)趋势,那也不用紧张,但是,当有那么一天,我们在报刊上猛然看到市场上升趋势“将持续几年”,或者在某个股票已经涨了很多的时候还有人鼓吹它是“很好的投资对象”时,真正的危险即将来临。
另一方面,当媒体在警示“现在买进纯粹是投机”时,往往接近最佳买进的机会。
因为媒体中经常会有分析师的建议,坤鹏论介绍一下如何听懂他们的黑话,比如对于买进这个词的表达:
当他们说强力买进时,他们说的是实话——他们真诚地希望你买进。
简单地说买进,隐含的另一方面的意思是,你或许应该考虑一下再买,或者干脆不买。
持仓或观望,并不是说要你持仓或观望,其真正含义是卖出,或者至少也应该卖一部分。
卖出或减仓,当然是绝对的否定态度。
2001年,巴伯、李海维、麦克尼科尔斯和特鲁曼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股评家和亏损:重新评价分析师的股票推荐收益》,其结论是:除非遇到买啥都赚的大牛市,金融分析师才能成神外,其他时间,他们的推荐相当平庸,甚至大概率低于大盘,而到了熊市,他们甚至就全都现了原形,听他们会生不如死。
所以,金融分析师这个群体,有一个算一个,都不太可能正确预测熊市的来临。
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媒体是投资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所以学术界也没有放过媒体,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都对媒体在股市中角色和作者进行了研究。
坤鹏论大致看了一下,主要成果如下:
媒体效应:未被媒体报道的股票收益率要高于媒体关注高的股票,这主要是存在着风险溢价补偿,也就是媒体报道少,可以更到的信息就少,透明度低,自然投资这些股票的风险会大,需要用更高的溢价弥补信息风险。
投资者认知假说:投资者对不同股票所拥有的信息不相同,他们只会投资于自己了解的股票。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如果某家公司能够被更多的投资者认识,会减少因“鲜为人知”而造成的“成本影子”,从而降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提高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
过度关注弱势假说:投资者对投资的判断源于注意力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甚至注意力的转变会导致资本市场的崩盘。
因为注意力是稀缺资源,所以,媒体过度关注会导致投资者对媒体信息反应过度,使股价在短期内被高估。
有限注意: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海量信息消耗了人们大量注意力,造成人们注意力的贫穷,注意力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专家研究发现,面对海量投资机会,投资者的交易倾向集中于信息容易获得的股票上,注意力吸引可以用股票的新闻报道来替代,可见,媒体报道作为信息的载体,起到了吸引注意力和配置注意力的作用。
媒体报道很容易通过配置投资者的注意力影响其关注程度,从而改变人们的信念和意愿,使得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出现系统性偏差,这种认知偏差,将产生共鸣效果,引发投资者的趋同行为并产生羊群效应,最终反馈到市场对股价的定价机制。
所以,注意力是媒体报道对股价影响后个内在逻辑。
投资者情绪:媒体通过传播信息,吸引注意使投资者对外部信息进行识别、认知、评价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投资者作出投资行为时,忽略了基本面信息,赋予情绪相当大的权重,这些因心理偏差而导致的情绪彼此作用会对投资者行为产生影响,导致投资者行为出现过度反应的倾向,特别是当该情绪有相当大的社会性时,人们的行为在社会互动机制下趋于一致,进而在相当程度上加剧股市震荡,催化市场异象,降低投资效率。
总的来说,坤鹏论认为,媒体不管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很难保持少出错。而且股市本身就是有赚就有赔,媒体上说了,自然看到的人就会多,按照群体心理的特征,在对未来无法确定的时候,人们喜欢合群,愿意相信专家和别人,从而造成集体发疯,这完全违背了人生大哲学——闷声发大财。
市场有一笔买进,就有同样大小的卖出,如果大部分人买进,则平均来说卖出者就是比买进者更大的主力。如果90%的人看多,那么10%看空的力量就10倍于看多的平均值。如果95%看多,空方的力量就20倍于多方。换句话说,绝大部分人看多,表明经典的派发过程接近尾声,市场即将反转。
到这里,我们应该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巴菲特等投资大师,一再强调独立思考的原因了吧。
真的,信媒体的指导投资,很难赚钱。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请您关注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5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5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6亿。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