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简化了,这正是我所追求的,既专注,又简单。

——乔布斯

坤鹏论:一文抵万金!提升理性思维 必看芒格的12条军规(上)-坤鹏论

昨天,坤鹏论在《巴菲特说,他成功的关键不是聪明是理性!》中揭示了人类根本就不是理性的生物。

理性全靠人类独有的前额皮层,但它是薄薄一片,并且已经超负荷,所以理性永远是稀缺的。

同时,在该文中,坤鹏论还简单介绍了两个提升理性的办法,一个是事后总结,自知自省;另一个是遵循1万小时定律将技能固化成本能,存放在“系统1”的部分,也就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杏仁核,这样当遇到技能类的问题,就可以自动蹦出结果。

但是,像经济类、社会类、政治类等以人为主体的学科再怎么练也没用,因为它们不能满足技能转本能的基本条件,也就是它们这些领域属于复杂性科学,不可预测、更没有规律可循。

今天,坤鹏论就来讲讲95岁高龄的查理·芒格关于培养理性思维的12条军规,它们皆是芒格哲学的精髓。

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其中有些对于提升理性并不会真起什么作用,但我相信,学会并扎实地践行它们,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极为有益。

军规第一条:基于现实的模型

这其实就是芒格著名的格栅理论,“你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许多思维模型,你得按自己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将其安置在格栅模型中。”

芒格告诉我们,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联系起来建立融会贯通的格栅,是投资的最佳决策模式。

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思考同一个投资问题,如果能得出相同的结论,这样的投资决策更正确。

最关键的是,懂得越多,理解越深,投资者就越聪明智慧。

坤鹏论:一文抵万金!提升理性思维 必看芒格的12条军规(上)-坤鹏论

芒格说:“应做到的是从现实出发,尽量养成掌握多种模型的习惯,这种模型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中……这个过程不仅乐趣无穷,且让人受益匪浅。”

坤鹏论认为,思维模型和我常提的看事物要看本质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思维模型就是各学科最本质的知识,而它们恰恰揭示着事物最本质的核心。

所以,掌握了思维模型,掌握了事物本质,你就可以轻松地判断出,凡是脱离本质的说法基本都是纯忽悠。

比如:人一般总是从自我利益出发,这是符合事实的观点,而“人性可以通过罗夏墨迹来测试”显然不是,因为人的个性无法预测。

再比如:金融的本质就是用你的钱为比你更有钱的人服务,所以当你看到比你更有钱的人挥霍无度,甚至钱不进实业,玩的都是空转的游戏,说明金融已经出问题了。

还比如:所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债,所以看国家的经济第一要看其债务情况。

思维模型往往并不仅限于学科本身,它们往往还能穿越到其他领域,同样相当适用,所以掌握更多思维模型的好处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就是咱们古人所说的: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芒格曾举过一个例子——化学的自催化反应,他认为这一反应并不只存在在化学实验室,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在自催化过程中,反应速率不断加快,但根据物理学法则,世界上没有永动事物,所以,这种运动只能持续一段时间,但人们却从中受益匪浅,因为不仅仅完成了A任务,同时还完成了A+B+C任务。

比如:迪斯尼就是自我催化的完美典范,他们拍摄了电影,拥有了版权,录像带诞生后,他们只要把摄制完成的电影拿出来,制作成录像带即可,同样VCD、DVD、互联网的出现,他们要做的动作都是简单地用新介质承载其电影就成了。

迪斯尼这个例子也印证了坤鹏论所倡导的优质资产生产理论,也就是不管你干什么,最有价值的一定是生产优质资产,这样的资产要么有技术门槛,要么有创新门槛,或者是创意门槛,最差也得有积累门槛,并且不管在什么时候其价值都只有增值不会贬值,比如:写畅销书就是生产优质资产,坚持写优质原创内容也一样,干实业呢,最好有自己的独门创新科技等。

同时,工作永远不会让你财务自由,你必须要有为自己创造优质资产的明悟,趁着年轻少些休闲娱乐,多利用业余时间学以致用吧。

这样,中年危机在你那里就成为中年机会,因为人到中年的你,已经积累了可观的优质资产,到时候不是公司选你,而是你选公司了。

另外,坤鹏论提醒老铁,当你在选择工作时,一定要选那些让你有增值、有新学习、有新尝试的工作,不要选只是消耗你经验值的工作,比如:每天全靠经验工作,少有新挑战,更无新收获。

坤鹏论:一文抵万金!提升理性思维 必看芒格的12条军规(上)-坤鹏论

科学理论千千万,那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模型呢?

首先,要便于应用,如果晦涩难懂,自己记起来都费劲,那别人也很难理解。

其次,还要能够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可以从它的科学界直接用到人们的生活层面。

掌握多学科思维模型的好处,坤鹏论以前曾经提过多次,自己也在每天践行着。

有句谚语相当好,“如果你手里的工具只有锤子,那你会把每个问题都看成是钉子。”

对某个领域懂得越多,越精通,或者自认为如此,就会尽量避免使用其他领域的方法。

行家们喜欢把自己擅长的方法推广到所有的领域,他们根据手里的工具来定位问题,而不是根据实际问题本身。

自从科学像工业一样推崇精细化分工后,这样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产生了“锤子综合症”,而其背后的心理原因就是坤鹏论之前多次讲过的验证性偏见。

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者,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的专精一科,通常他们都会是几个学科齐头并进,比如:达芬奇是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还有牛顿,号称百科全书式的“全才”,物理学、数学、经济学都很牛……

还好,学术界也渐渐意识到此问题,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就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开端。

芒格说 :“许多棘手问题的解答都必须依赖跨领域的重要思想,而不仅仅是有限的几个知识。”

世界上的知识包罗万象,是众多学科的结合体。

单靠物理学不能解释所有现象,而生物学和经济学同样不能。

复杂性科学已经对此进行了充分验证和批判。

芒格倡导必须了解和应用来自于各个重要学科的核心内容——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要从中获得100种左右最好的模型,然后根据这些内容的信度来应用。

芒格认为,那些来自于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模型最可靠,比如:工程学的质量管理、后备系统、断点理论以及物理学中的临界知识等。

对于如何有效应用模型,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大脑中形成一套知识清单,在遇到一个问题后,拿着清单一一对应,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越基本越好,尽量使用最基本最必要的知识。

另外,我们还要了解不同的知识和原理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

要明白这一点,坤鹏论建议你读一读我之前写的复杂性科学的文章——《二十一世纪最牛的科学 你不了解就真的Out了!》、《这是多么透彻的领悟 股市和复杂性经济学》等。

并且,当你接触的学科原理越多,就会发现,其实在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间还能找到相似点或功能相似的原理,比如:化学中的粘度和经济学的粘性就发挥着相似的作用。

那么该如何让知识在我们的大脑中安营扎寨呢?

塞缪尔·约翰逊说 :“能把伟大的人生哲理浓缩成短短几句话的人真是人类的一大功臣,因为这样易于记诵,记忆深刻。”

因此,坤鹏论建议你学习一些重要思想时,可以寻找描述它们的一句话经典,比如: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同时,“如果你采用许多学生都采用的学习方法,你将无法学会所有这100个你所真正需要的模型。他们的学习方法是,非常认真地从教授那里学习这些模型,然后获得了一个高分,之后便将这些模型都给忘了,就像你为了能在下次放水而排空浴缸中的水一样。如果你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这100种你真正需要的模型,你就是在同自己的一生开玩笑。你必须学会这些模型,让他们成为你大脑中指令系统的一部分。”1997年12月29日,芒格在斯坦福大学这样对学生们讲道。

芒格曾说过,常识就是常人不懂的知识。

不得不说,在生活中我们总是遇到熟悉的“陌生人”,比如:约定俗成的名词、司空见惯的现象等,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和它们擦肩而过,并不会去想它到底是谁,是什么。

坤鹏论在不间断地写作中却发现,越是这样的“陌生人”才越有魅力,让人觉得很熟悉,说明它们的渗透率很高,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经常见,天天见,于是人们惯性地承认了其存在,产生了自己已经很了解的假象,不再问其出处。

但是,既然能与我们朝夕相处,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重要性,不对它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往往会成为你认知的绊脚石,都不知道”是什么“、”从哪里来“,又如何去探究”往哪里去“呢?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询问“为什么”,我们将在实际生活中如鱼得水。

多多观察并提出问题,记住发明家兼工程师查尔斯·普罗托伊斯·施坦因梅茨的话 :“没有傻问题,只有停止问问题的人才会变傻。”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的大脑也一样。

达芬奇则说,“钢铁不用则锈,河水不流则腐,冷气霜化结冰,大脑不用则钝。”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综合生物学家玛利亚·克力福·戴蒙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具有刺激性的环境、好奇心和教育是大脑和健康的滋养品。

给予大脑的刺激越多,则越对人有益。

她在《当今心理学》一书中说 :“经过对那些在88岁之后仍保持活跃的人跟踪调查发现,不断使用大脑的人才会保持大脑活跃,原来道理这么简单。”

坤鹏论:一文抵万金!提升理性思维 必看芒格的12条军规(上)-坤鹏论

军规第二条:意义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高人,并不是那些出口就是一堆谁也听不懂的名词的人。

而是那些能将高深莫测的知识随手拈来,还能演绎讲解得通俗易懂,就连市井百姓也能秒懂的人。

名词不能组成知识,就没有任何卵用。

因为,知识只有融会贯通方显其价值,万事万物只有理解后才有意义。

检验你懂没懂的简单方法就是,不要用任何专业名词,用自己的话来解释。

那么该如何真正理解新的名词或是事物呢?

坤鹏论认为,互联网能够提供几乎所有帮助,先把名词的官方解释找出来,然后逐词检验自己是不是每个词都能看得懂,如果不懂就用同样的方法去查找和理解它的含义。

你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消灭所有不懂。

最终用你的理解,不用任何专业名词,给它一个你的极简通俗版解释,而且力争只用一句话。

爱因斯坦说 :“如果不能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出来,说明你还没有完全理解透。”

接着,针对这个名词找一两个实例进行你的分析,看是不是能够将该名词揭示的道理美妙地融化在其中。

这个方法起初会很累,因为需要你大量阅读,甚至要找到相当多的图书进行学习,因为中文互联网整体还是浮躁,存在大量以讹传讹的错误。

坤鹏论:一文抵万金!提升理性思维 必看芒格的12条军规(上)-坤鹏论

军规第三条:简化

杰克·韦尔奇说 :“你似乎很难想象要把事情做到简单化是何其之难,而人们对它的恐惧又是何其之深。我们担心过分简单会被贴上头脑简单的标签。但事实恰恰相反,真正的强者是最简单的。”

巴菲特同意这一说法 :“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运用了那些‘伟大’和复杂的系统,或者运用了神奇的准则等。但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回归简单。”

芒格则表示:“如果事情太麻烦了,我们就跳过去换一个。还有什么比做到这点更简单的吗?”

偏偏人类最喜欢的事就是把简单复杂化,本来用笔和纸就能快速解决问题,非要用电脑,本来只是随性而为,非要内因外因解释个一二三四五六七。

曾经有个真实的笑话,某次高考的语文试卷让学生写出某段文字的作者是如何考虑的,结果人家作者跳出来说,我根本就没想那么多。

所以,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而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一切从便于解决问题的角度入手。

就像坤鹏论之前介绍过的,用总分总的办法,把问题拆分成几个主要因素,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从最容易的决策着手。

也就是说,从问题本身出发,而非从解决方法出发,只采取最有效的方法。

因为,重要的是结果,条条大路通罗马,再漂亮的方法,达不到结果,也是白瞎。

所以,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要明确,自己要找的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好办法,而不是所谓的完美和漂亮的方法。

比如股票投资,它的本质就是输家的游戏,那么少动才能少犯错,这绝对是个高明的投资哲理。

巴菲特说:“在一个人的投资生涯中,作出上百个聪明的小投资决策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因此我们决定,只要在仅有的几次时机中采取英明的决策就够了,而非次次聪明,所以我们现在只要求每年出现一次好的投资想法就满足了。”

威廉·詹姆斯说 :“聪明的诀窍在于辨别主次,知道哪些是重点,也知道哪些该忽略。”

芒格说 :“有时干活越卖力,信心越膨胀,但你努力的方向可能是错的。”

坤鹏论一直强调,金融就是信息背着金钱四处游走,所以,90%的财经信息都是散发着铜臭的谎言和垃圾,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更丰富的知识或者更成功的决策。

记住 :今天我们获取的信息量太多了,但同时接触错误信息的机会也更多了。

简化还意味着懂得回避。

与其不断地探索成功之道,还不如首先了解自己必须回避什么,这将有助于减少错误,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永远牢记,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一刻值千金,且不可再生,浪费时间无异于图自己的财害自己的命。

并且,事前预防比事后治理更简单。

就像13世纪大法官兼牧师布雷克顿所说 :“一盎司的预防比得上一磅的纠正。”

巴菲特这样阐述他和芒格的做法:

“在经历25年企业管理与经营各种不同事业的岁月之后,我跟查理还是没能学会如何去解决难题,不过我们倒学会如何去避免他们,在这点上,我们倒做得相当成功,我们专攻那种一尺的低栏,而避免碰到七尺的跳高。”

坤鹏论:一文抵万金!提升理性思维 必看芒格的12条军规(上)-坤鹏论

简单可以让你专注,专注才能提高理解力和效率。

塞缪尔·约翰逊说过,“卓越的成就一般靠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因为它并不能靠轻轻松松取得。”

大脑在同一时间内专注于许多事情是不可能的,更不要指望它能够轻松自如地完成这些任务。

大脑在不同任务之间转换耗时耗力,特别是在比较复杂和生疏的任务之间转换,这个坤鹏论昨天就讲过,脑力劳动甚于体力劳动。

那么,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只专注于一件事,我们的行动和决策将显得更为简单。

普布利柳斯·西拉斯说 :“同时做两件事,相当于一事没做。”

另外,回避不可知的问题也是简化。

解决问题前,先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是可知的吗?它重要吗?

如果不可知,就让它随风而去吧,因为这个世界上太多重要但未知的事情。

如果它不重要,不管可知不可知,一带而过即可。

就像股市的走势,410年了,没有人能够测得准,所以你必定也一样无法预知,那就没有必要纠缠明天的股价到底如何,白费心思,浪费时间!

坤鹏论特别喜欢那句励志名言:“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

坚持在某种程度相当于耐心,爱因斯坦都说过:“不是我聪明,只是我和问题周旋得久一点。”

在没有压力、时间限制、威胁或者别人评判的情况下,才能思考得尽善尽美。

思考需要时间,在我们三心二意的时候,简单质朴的真理常常视而不见。

如果能够把问题冷却一会儿,让潜意识理性思维开始活动起来,常常能够更好地解决某个问题,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启发。

等待机遇来临时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诱惑面前要敢于拒绝;仓促时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这些就是投资的诀窍。

坤鹏论:一文抵万金!提升理性思维 必看芒格的12条军规(上)-坤鹏论

军规第四条:规则和过滤器

坤鹏论以前曾讲过,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投资机会太少,而是太多的问题。

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滥用,让人毫无隐私的时代,只要你稍稍流露出有钱的迹象,就会像捅了马蜂窝一般,源源不断有人给你推荐各种“千载难逢的投资良机”,似乎个个都能让你一夜暴富。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抵抗力,很容易就会掉进钱财亏空的坑里。

而规则就是你的投资哲学,就是做什么、不做什么的规则。

规则一旦定下,就是你的铁律,可能偶尔你会错过一些真正的好机会,但从长远看,你终将因为少犯错,而将其它人远远超越。

对于坤鹏论来说,我从这三年多的实践中悟到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坚持做创造优质资产的事,不要有一夜暴富的愚蠢想法,勤奋和耐心是致富的第一必要手段。

巴菲特曾经讨论过如何在保险业成功的指导方法,坤鹏论认为,它通用于所有企业:

1. 只接受能够妥善衡量的风险(也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活动),在谨慎评估所有相关因素,包括把最微小的损失可能计算在内,然后得出期望的获利值。这些公司从来不以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同时在看到同业为抢夺客户而杀价竞争或提供不合理的理赔条件时,也不会跃跃欲试。

2. 要严格限制承接的业务内容,以确保公司不会因为单一意外及其连带事件而累积理赔损失,导致公司的清偿能力受损,同时不遗余力地寻找任何看似不相关的风险,彼此可能的潜在关联。

3. 避免涉入可能引发道德风险的业务,不管其保险费率多么诱人,不要妄想在坏人身上占到任何便宜,大部分客户的诚信都值得信赖,所以不必与有道德顾虑的人打交道,事后证明通常其成本远比想象中的高。

就像是我们在投资时一样,保险业者想要有优异的长期绩效,靠的不是少数的成功个案,而是如何不断避免作出愚蠢的决定。

那什么是过滤器呢?

在坤鹏论的理解就是,定好目标,然后设置一些标准,在可选择的方案出现时,用这些标准来衡量它们,通过的选择,不通过的放弃。

就像在股票投资中那样,坤鹏论的目标是做价值投资,是赚长期的钱,于是标准就会设置ROE是多少,PE是多少,负债是多少……时间确定至少三年起,并先确定好哪些行业坚决不投等。

这样下来,股票的选择显而易见地简单而轻松。

在设置标准时,必须是最必要,最精简,可量化,然后根据优先级排序,形成你的过滤器,设定决策门槛,减少错误警报和损失的可能性。

巴菲特曾2001年公布过他的过滤器:

——我能理解吗?如果能,接下面 ;

——它是不是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如果是,接下面;

——管理层是不是聚集了许多能干和诚实的人?如果是,接下面 ;

——价位合理吗?如果最终能通过这个过滤器,那我们就开始写支票吧。

坤鹏论:一文抵万金!提升理性思维 必看芒格的12条军规(上)-坤鹏论

军规第五条:目标

卢西乌斯·阿奈乌斯·西尼加说过:“计划的流产是因为缺乏目标的指引。如果一个人不清楚自己要到达哪个港口,那吹过的风都不是顺风。”

有时候,企业领导常常困惑,为什么员工表现不好?

他们往往只从员工身上找问题,总认为是员工不行,结果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即使以前光鲜亮丽的优秀员工,到了这里也成了平庸之辈。

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没有给出目标。

有意义的目标需要理由的支撑,这样才能检验我们是否制定了正确的目标。

所以,目标的制定必须满足 :

有明确的定义:具体可量化,比如:“奖励一台笔记本电脑。”

重视结果:一定要有落实为具体数据的结果。

符合现实,而且合理:许多企业在制定目标时,都存在好大喜功,口号喊得震天响,完全不顾事实地制定目标。结果,目标永远都只是目标,从一开始,没有人认为它能实现。

塞尼卡说,我们“永远不要为了无用或不可能的目标而努力。”

目标要有期限:没有截止期的目标,最后一般就会拖着拖着,拖黄了。长此以往,大部分人都心照不宣地不再提它,然后又开始进入另一个没有结果的目标的制定中。

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 :

我需要什么样的结果?

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哪些因素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哪一个单独因素却能够产生主要影响?

我有能达成目标的必要变量吗?

什么是达成目标的最好方法?

我考虑过我的行为还会产生除了最终结果的其他效果吗?

接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在目标清晰的情况下,必须重点关注一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做什么?问自己 :

问题有多严重?

可以解决吗?

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背后的假设正确吗?

考虑过各个问题之间相互的影响吗?

会导致什么样的长期后果?

坤鹏论:一文抵万金!提升理性思维 必看芒格的12条军规(上)-坤鹏论

军规第六条:多项选择

正像人们常说的,我们每天从睁开眼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做选择题。

所以,人生如赌场这句话也是蛮有道理的。

还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尽管坤鹏论并不完全认同,但对于选择的重要性并不否认。

在选择时,我们必须要清晰地知道,每个选择都是有成本的,它叫机会成本。

个人的机会成本常常用于衡量各个选择的优劣,即使是亿万富翁,他的时间和金钱也是有限的,如果决定做一件事,就等于放弃了另一件事。

因为投入到这件事的每一分钟就意味着放弃了在另外一件事上的用场,同时我们在某个投资机会上的资金将没有机会用于其他投资机会上。

决策也意味着成本,甚至理解也需要机会成本。如果花时间理解某件事,那无疑放弃了理解其他事物的机会。

中国的80后大概都听过这个段子:比尔·盖茨每分钟创造的价值是非常可观的,如果地上有100美元,他是不会弯腰去捡的,因为在他弯腰的这一秒,他创造的价值已经超过100块了。捡地上的钱,对普通人来说是赚了,对首富来说却是个亏本生意。

有趣的是,2014年,比尔·盖茨在热门论坛网站Reddit的一项“什么都能问”的活动中,明确表示:捡!

他表示,在他认为100美元还是一大笔钞票的时候,他就已经形成了对待金钱的观念。一张钞票掉在地上,或许是其他人掉的,这时候应该捡起来还给失主,这是善举,因为掉钱的人会非常焦虑,而如果是他本人的话,他会把100美元捡起来并放进基金会,这100美元可以派上很大的用途。

瞧,这就是首富的境界,同样也是每个人都应该秉承的理财理念,不要小瞧每一分钱,这个坤鹏论以前聊过,大家没事时,可以去翻翻看。

所以,在面临选择时,你要认真地分析机会成本。

比如:选择工作还是读大学这个问题,巴菲特的给出的建议是要考虑以下问题:

不接受大学教育的真正成本是多少?

接受教育和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在长期收入方面有什么差异?

如果把接受教育后在非经济上的优势忽略不计,那毕业后的收入差异是否是教育的价值或者是没有接受教育的真正成本?

再比如:如果公司要执行某个市场行动,那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个行动将会造成什么样的价值变化?从价值角度来看,什么是资源投资的最佳点?

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自己珍爱的人、事、物,比如:爱人、工作、房子、汽车等。

所以,当我们决定作出改变时,比如:换个城市工作,最好把改变后的情况和当下拥有的最好状况进行对比。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一个互补式的过滤器来评价面临的多项选择,即列出各项的优缺点,相互对比衡量。

当年,达尔文曾用这个方法来决定是否结婚。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方法来筛选可供选择项。

也就是对各项列出成立和反对的理由,然后掂量对比。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天做出的决定,并非都很重要,一些决定更能主宰我们的生活,因此,要特别重视那些长期的选择。

因为,一个能够影响我们未来10年生活的决定比起只能影响当前生活的决定要重要太多。

比如:我们在度假上面作出了错误的抉择,造成的长期后果很微小。

但如果选择了一个错误的伴偶、教育、职业、朋友或者投资,造成的可怕后果将会纠缠我们很久很久。

(未完待续)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请您关注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