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觉得损失让你受伤很深,那么,你最好远离那些不确定性泛滥的领域。或者,换种方法来看待眼前的损失,把它视为生活或投资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组成部分。
投资股票其实就是买资产,只有优质资产才会让你的财富不断升值。
一、谁才是真正的股市赢家?
首先,我们要明白赢家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在股市中只有落袋为安、真金白银的盈利,那才叫盈利,如果只是持仓盈余,那不过是纸面财富,一切皆浮云。
而股市真正的赢家,第一是不亏钱,第二就是投100元起码能收回101元,第三最关键,能够把赚到的真金白银落袋为安,它是证券账户的“可用”资金,它是你银行账户中的金钱增长。
所以,成熟的投资者都明白,股票投资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买什么,二是怎么卖。
在某种程度上讲,卖比买更重要,买的没有卖得精,因为只有它才能让你真正拿到钱,将股票资产变现。
如何卖,何时卖,这是一门学问,坤鹏论以后会专门介绍。
今天只聊聊关于卖的一个话题——止损。
二、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止损
坤鹏论认为,止损的关键还是要明白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止损,这样才有可能反人性地避免。
其实,股市就是人性市,股市本身不波动,全靠人性兴风作浪,神无人性,所以只有反人性才能成神。
第一个反的人性就是侥幸心理,不得不说,不仅仅是在股市,在生活工作中它一样四处泛滥。
“跌只是暂时的,肯定能涨回来!”
“这次大跌是有主力搞事,是在收筹,后面肯定再拉涨,不卖!”
“卖了,万一又涨了?我不是亏了?”
……
当然,侥幸心理只是我们通俗的说法,它背后隐藏着更为心理学的诠释。
第一,禀赋效应。
这是一种人类的偏见,指强烈期望守住已拥有的东西,这种已拥有特定事物的事实,使得该事物对拥有者更有价值。
他们经常说:“这是我的股票,我非常喜欢它。”
相关研究表明,那种由于被动而导致可以忍受的损失远没有那种积极行为而导致的损失更遗憾。
如果某人固守着他以前的投资,尽管已经跌了25%,但是跟他转换投资从而导致自己失去了25%比起来,他没有后者感到的那么痛苦。
同样的遗憾也发生在人们不愿意把可以抽奖的奖券转给他们的朋友,因为想象如果这张奖券中奖该是多么美好的事。
就算将这种可能的遗憾减少到最小,都会经常性地在投资者的决策中扮演一个大的角色。
特沃斯基、卡尼曼和其他研究者的一些研究显示,很多人试图用更少的风险去获得收益,而不去考虑怎么用最小的风险去避免损失。
第二,失去的痛苦比得到的幸福大一倍。
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锻造出来了躲避恐惧和痛苦的天性。
同样为了生存,人类害怕失去已有的东西,这种情感已经大大超越了得到的欲望。
坤鹏论曾经讲过,科学牛人丹尼尔·伯努利通过数学计算告诉我们,同样一件事,失去的痛苦要远远高于得到的愉悦,它们的关系是2:1。
后来,卡尼曼用实验证明,人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存在厌恶损失的倾向,失去一定财富给个人带来的痛苦是得到同等财富带来快乐的2~2.5倍。
这就是行为金融学中著名的“损失厌恶”陷阱,又叫“惧怕损失心理”,属于行为金融学的基石理论——预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验证性偏见。
坤鹏论曾多次提到过这个心理偏见,因为人类在事前的担心和恐惧往往会大于真实结果,所以导致偏好那些可以验证我们所做事情的消息,而躲避那些对我们不利的信息。
专家在做记忆研究中发现,当人们受刺激想要得到某个结论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寻求记忆中支持他们想要得到的结论的那些证据。
这种趋势极为强烈,就连公认的、最客观的科学家也不能免俗,他们同样也会避免收集和认可对自己结论不利的证据。
在股市中,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我们都躲避那些证明我们做了错误决定的信息,其行为结果就是:不止损,不卖!
第四,剥夺性反应过激。
1997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特伦斯·奥顿曾做过一个研究,他把一家全国性证券商经手的1万个账户,从1987年到1993年的交易记录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投资人确实有可能出售价格正在上涨的股票,却不太愿意抛弃价格下跌的股票。
根据他的研究,投资人卖掉的股票,在其后12个月中的涨幅,比他们留下来的股票高出了3.4%,而且这绝对不是偶然现象,这是几千名投资人前后7年的表现,样本足够多,所以足够客观。
查理·芒格曾讲过,人类存在剥夺性综合症,它会导致人们产生偏见:当喜欢的或拥有(或即将到手)的东西被拿或者(面临)失去(风险)时,我们将会作出强烈的反应(包括更加渴望和更高地评价它)。
比如:对得不到或者难以得到的东西给予更高的价值评价和寄予更强烈的渴望。
芒格认为:“人类的剥夺性反应过激症状有破坏性结果,因为面临失去和与成功擦肩而过的痛苦,导致认知扭曲。”
我们不愿卖掉下跌中的股票,就如同不愿向自己或他人承认错误一样。
所以,我们习惯于把那只亏损的股票久久捂在手里,而把赚钱的那只股票早早地卖掉。
现实的亏损似乎比账面上的亏损更让人痛苦,虽然它们是同样的价值。
投注的资金和心血越多,则越不能做到出入自如。
第五,怕后悔,不敢面对失败。
这是著名的后悔理论,梅·斯塔特曼是该理论的权威学者。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更愿意赌输,而不是赌赢,这是因为人们不敢面对失败的现实。
于是,不管是你还是大多数人都会犯同样的错,那就是守住一只亏损的股票,赌它涨回来,而且,这样的话,还可以不用承认自己犯错误了,毕竟,股票还在手里,谁能说你亏了吗?
后悔心理使我们对决策可能失误充满了担忧,我们害怕抛掉股票后,它们可能会反弹。
2016年,一份中国股民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投资者没有明确止损策略,21.1%的投资者不重视止损策略,认为“即使股价下跌,只要我不卖出,就不会亏损”,38.5%的投资者对止损持不明确态度。
所以,当股市下跌时,投资者就倾向于停止交易、按兵不动。
1985年,谢夫林和斯塔特曼专门给出了人们为什么不愿意止损的解释:
"总的来说,人们因为认知和情绪方面的原因而炒股,他们炒股的原因是他们自认为掌握信息,而实际上他们掌握的只是噪音。他们炒股的原因还是因为炒股可以给他们带来骄傲。当决策正确时,炒股带来骄傲,而当决策错误时,炒股带来后悔。投资者都想避免后悔带来的痛苦,只好将亏损股票握在手里,以免亏损真正发生,或者归罪于股评家,躲避声誉欠佳的上市公司股票。"
后悔理论也被称为风险厌恶,作为自我保护态度的典型例子,它同样也可以解释熊市成交量低迷的原因。
第六,沉没成本。
在现实的人生中,难以割舍已经失去的,只会失去更多,这里“已经失去的”就是著名的沉没成本效应。
我们常常在做决策时将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计算进来,从而影响了正确的决策。
比如:
要停止一个项目时,老板会纠结已经投入了那么多,如果停了,钱都打水漂了;
已经难以维系的爱情,想要分手时却又总是想到以前投入的感情、时间和金钱,而迟迟下不了决心;
赌博时,已经输了很多,还想再赢回来,不然太亏了;
……
中国有句成语叫前功尽弃,正是它“激励”着人们无谓地坚守而不放弃。
投资者不及时止损的心理,沉没成本功不可没,他们往往对以前的投入和付出耿耿于怀,不愿抛掉止损,甚至明知道这只股票已经烂透了,还试图继续买进平摊成本。
沉没成本这个现象最早是哈尔·阿克斯和凯瑟琳·布鲁莫发现的,他们还专门写了一篇名为《沉没成本的心理学》的论文。
所以,我们要时刻牢记,你的决定应取决于自己的需要,而非你付出的努力。
三、船漏了,绝对不止一个洞
坤鹏论一直坚信对两件事不要抱任何侥幸心理和幻想,一个是人的缺点不可能改变,另一个是公司出现重大问题,从来就不会是偶然现象。
无数真相证明,不好的公司终究很难好转,所谓的 “转机”不过是昙花一现,鲜有成功案例。
巴菲特曾这样评论道:“如果企业处境困难,不要指望能干的管理层扭转乾坤,只投资傻瓜也能管理的企业,因为傻瓜迟早会来当政的。”
破船就是破船,当所有人都知道它破的时候,往往已经千疮百孔,烂透了。
巴菲特曾就此说过两句话,“厨房的蟑螂绝对不会是一只。”“除非你是一个破产清算的专家,否则买下这类垃圾股是非常愚蠢的选择。”
所以,他建议:“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一艘长期漏水的船上,那么造一艘新船要比补漏洞有效得多。”“如果发现自己掉到洞里,那首要的任务就是停止继续往下陷。”
因为,在某个项目或投资上投入大量的金钱或时间,并不意味着有继续毫无意义耗费下去的必要。
而巴菲特的建议完全是痛定思痛的领悟,当年他仅凭资产还不错这一点收购了正在走向没落的纺织公司——伯克希尔,后来足足花费了20年时间,损失了至少价值2000亿美金,最终得到的也只是这家公司的名字。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伯克希尔从中(纺织行业)抽回了大量的资本投入到其他行业。如果继续大把大把地砸钱,想让衰败的纺织业起死回生,估计大部分资金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坤鹏论常常讲,炒股如人生,人生同样要有止损思维,因为你注定一死,生下来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倒计时,那么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既可耻,又可悲,特别是为别人做嫁衣的事。
有时候,弃船而走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虽然关闭了一扇窗,但何尝不是给自己机会去打开另外一扇窗?
要相信老祖宗的至理名言:天无绝人之路,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人的生命力仅次于小强,死不了!
在股票投资中还有一个比不止损更具风险的事,那就是越跌越买,号称趁机拉低成本。
这种行为虽然不能说100%错误,但前面说了,船漏了往往不是一个洞,堵洞或是拉低成本常常于事无补,反而让你陷入更深的深渊。
人们都不明白,当试图以再投入的方式避免损失,那就意味着要冒更大的风险。
索罗斯曾这样评论道:“我不认为这种办法可以挽回损失。亏了就是亏了,你要么亏要么赚,但是,亏了的是不可能赚回来的。”
这种想拉低平均成本的作法同样源于人们的心理,因为那种失去更多财富的几乎令人绝望的恐惧,使得人们愿意承受更大的风险去追寻他们的财富,而不是选择坚决止损收回自己的真金白银。
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仅仅在股市,在商业之外,它同样也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四、投资大师的止损法则
投资大师威廉·欧奈尔曾讲过一个故事,应该是关于止损最精辟、最出名的故事。
有一个人布置了一个捉火鸡的陷阱,他在一个大箱子里面和外面洒了玉米,大箱子有一道门,门上系了一根绳子。
他抓住绳子的另一端躲在一旁,只要等火鸡进入箱子,他就拉扯绳子,把门关上。
一天,有12只火鸡进了箱子,但有一只又偷溜了出来。
他想:“我等箱子里面有12只火鸡后,就关上门。”
然后在他等第12只火鸡回到箱内时,又有一只火鸡跑了出来。
他想:“我等箱内有11只火鸡后,就拉绳子好了。”
可是他在等待的时候,又有三只溜出去了。
最后,箱内一只火鸡也不剩。
和欧奈尔的火鸡故事同样精辟传达出止损要义的是维克托·斯波朗迪的鳄鱼法则。
斯波朗迪是专业操盘手,华尔街的风云人物,曾被《巴伦周刊》誉为“华尔街的终结者”,做了31年资金管理人,1978年~1989年,连续12年投资盈利,无一年亏损。
他曾经尝试把自己的交易系统形成连锁模式,为此花费了5年时间训练了38个人,最终5人脱颖而出,并全部自立门户。
斯波朗迪的一个交易法则被称为鳄鱼法则,来源于鳄鱼的吞噬方式:猎物越试图挣扎,鳄鱼的收获便越多。假设鳄鱼咬住你的脚,它会咬着等待你的挣扎。如果你试图用手臂挣脱你的脚,它就会趁机同时咬住你的脚和手臂。你越挣扎,陷得越深。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务必记住:你唯一的机会就是牺牲一只脚。
用股市的语言,这项法则就是:当你知道自己犯错时,立即了结离场。不找借口、不期待、不祷告或采取其他任何动作,赶紧撤……不可试图调整头寸、避险或其他无谓的措施,认赔出场。
曾经成功躲过1929年美国股灾和1987年股市大崩溃,甚至在大灾难中都取得了骄人业绩的的投资大师罗伊·纽伯格说:“不接受亏损现实,就等待死亡;而接受亏损现实的做法,便是立即止损。”
而芒格则这样建议投资者:
记住!当初买房子、买股票或汽车的钱与其现时价值并没有直接联系。
如果它们的现时价值低于你当年的出价,不要惦记着追回差价。
当初以100美元买下这只股票,现在已经惨跌至50美元,而其本身价值不超过50美元时,应赶紧抛掉。
当你犹豫不决的时候,问问自己 :如果之前没有投资,今天的我会以现在价格来投资吗?
其实,只要深入研究巴菲特、索罗斯等投资大师的历史,就会发现,他们异于常人的一大优点,就在于如果错了,就错了,不抱怨,不幻想,更不存侥幸心理,及时并坚持地止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然后开始下一段投资。
甚至可以这样说,巴菲特和索罗斯最重要的共同特点就是:远离亏损,而这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止损法则。
坤鹏论曾讲过亏损的威力有多大,如果本金亏损了一半,就必须翻倍才能回到最初的起点,如果年平均投资回报率是12%,那么需要花6年时间。
巴菲特经常提醒说:“这多么浪费时间!如果最初避免损失,事情岂不是会简单一些。”
格雷厄姆传递给巴菲特的投资铁律:
第一,永远不要亏损;
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其真实含义就是,莫放任亏损扩大化。
在股市中打拼,无论你多么勤奋、多么专业,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亏损才是股票投资的最大共性。
既然躲不过,那就应该直面它,如果发现事实与之前的了解不符,就迅速接受损失,坚决止损。
当然,谁也无法保证你的决定100%正确,也有可能你止损止错了,但股市第一要诀是安全,为了安全,宁要谨慎的错,不要乐观的对。
美国第一位通过炒股成就百万身家的大师巴鲁克曾说,一个人可能犯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盲目持有,拒绝承认自己错了。有时一个人研究一只股票研究多了,就会自认为对它已经非常了解、可以战胜市场上的对手,会觉得自己是专家,不妨去碰那些普通人不敢碰的股票,而此类盲目自信最终成为执行止损法则的最大障碍。
巴鲁克认为,投资者应该有两手准备,以便随时转身离场,只要树立正确止损的意识,即使每10次只做对三四次也会成为富翁。
“你选择的股下跌了,说明选择是错误的,这时不能怀有侥幸心理,应该果然跳出来。”
而他就是在1929年股灾的最后关头进行了惊险一跳,才得以全身而退。
有人说,巴菲特就坚持不止损。
确实,他对已制订的投资计划轻易不做更改,他的理论是,如果你不能在股价跌去一半后,仍能从容不迫地执行计划,那你不适合做股票投资。
巴菲特他老人家有理由这样做,因为他每购买一只股票都要动用十多个投资专家反复研究长达几个月甚至数年,这样慎之又慎的选股,当然充满自信。
五、该如何止损?
前面提到了巴鲁克,坤鹏论马上联想到了他的朋友——投机大师利弗莫尔,许多人对他存在不小的误解,甚至认为他自杀是因为投机失败造成的。
但是,看过《百年美股第一人——利弗莫尔》的老铁都知道,他自杀更多还是因为抑郁症以及家庭的诸多不顺。
而且,他在1929年的股灾中狂赚了一笔,据说是1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00亿美元。
这个纪录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哪位投资大师可以打破。
后来,利弗莫尔尽管投机不太顺利,但并没有穷困潦倒到身无分文。
维基百科是有证据显示,经过调查,他在去世时依然拥有500万美元的不可动基金,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亿美元。
有人还说他过于贪婪,其实只要看过他的书和传记就知道,他是一个相当谨慎的人,利弗莫尔是少有对止损有明确建议的大师。
他的止损原则如下:
第一,10%的止损点。
损失千万别超过投资额的10%,交易前就必须建立止损点,坚决执行,做错了,立即止损,不要犹豫。“损失超过买入价的10%,我就平仓。”
这是利弗莫尔年轻时在对赌行学到的规则,因为在对赌行里,交10%的保证金,如果损失超过这个数额就自动被扫地出门。
坤鹏论发现,后来不少投资大师都用10%来做自己的止损点。
比如:欧奈尔都想拜在其门下的杰拉尔德·勒布,他写了《投资生存之战》、《股市利润之战》,并告诉欧奈尔,在他的股票跌价超过购买价的10%之前,他就要卖出股票。
再比如: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他同样给自己设定的止损线为10%的水平。
还有纽伯格、巴鲁克等投资大师基本都采用了这个止损点。
第二,绝对不要平摊损失。
当你30元买进一只股票,而它后来跌到25元时,就不要为了平摊你的价格再买进这只股票。
因为它没有按你的预期而表现,足以证明你的判断错了,赶紧接受损失,退出来。
第三,时间止损。
如果一只股票的走势对你不利,在它达到某个点时,就停止这笔交易。
同样,如果一只股票在确定的天数内没有按你的愿望去表现,也应该停止它。
还记得坤鹏论在《来自象牙塔里的出击 一文看懂投资组合理论(上)》中介绍的香农投资策略吗?
也就是将资金的一半投到股票上,另外一半则持有现金,并且永远将此状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到位。
而斯波朗迪就曾由此创造出了一种叫做“一致性获利能力”的交易法则。
他是这样介绍该交易法则的:
如果我是一位年轻的股民,拥有5万美元的资金交易商品期货,我最初的头寸不会超过总资本的10%,也就是5000美元,并设定止损点在10%~20%,也就是500~1000美元之间的损失。
换言之,根据这项设计,我的亏损绝对不会超过总风险资本的1%~2%。
如果第一笔交易发生1000美元的损失,则此笔交易的头寸将减至4000美元,那就将下一笔交易潜在损失设定在400~800美元之间。
依此类推。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我第一笔交易获利2000美元,我就将其中的1000美元存入银行,并把次笔交易的头寸增至6000美元,这将增加我的起始风险资本(5000美元)的20%,而实际风险资本也增加相同的金额。
根据这个方法,即使我下一笔交易发生亏损,就整个期间来说还是有获利的。
如果我对行情的判断有50%的正确机会,则这种交易策略将可以创造相当可观的回报。
假设我最多只接受1:3的风险/回报比率,即使我每三笔仅有一次获利,我的收入仍然相当可观。
换言之,如果你每一笔交易可能的回报至少是客观可衡量之潜在损失的三倍,长期下来,你就可以维持一致性的获利能力。
有一项交易法则这样说:“迅速认赔,但让你的获得持续发展。”我对该法则的解释是:“任何既有的获利都不可再损失50%。”
当然,有了止损思维也不要掉以轻心,特别是喜欢短线交易的投资者,坤鹏论甚至觉得设置止损点都可能不太合适,因为它很容易让你滑向频繁交易的陷阱。
特别是股市震荡波动比较猛的时候,跌了就止损,低点又进入,这样密集的交易,税费和手续费都会要了你的命。
对于短线交易者来说,止损是最快的亏钱方法。
那如何解呢?
坤鹏论认为,还是秉承价值投资,和时间交朋友,长线持有。
选股时多花功夫多下力气,慢功出细活,把安全边际直接延展到还没掏钱的时候,并且坚决在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时候买入,如果没有机会,那就呆而不动,耐心等待。
宁可错过,绝对不随意追高,要相信,市场里的机会永远很多,关键是机会出现,你要有现金。
同时,买一只股就为它设定一个止损点,在股市中必须要有自己的纪律和规范。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请您关注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