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记住,买股票要慢,卖股票要快,简单高效!

  ——巴菲特

坤鹏论:买的没有卖的精 会买是徒弟 会卖才是师傅-坤鹏论

许多投资的图书和文章总把大部分笔墨放在了如何挑选股票,但却对如何卖缄默三口,或者干脆以巴菲特的名言“我最喜欢的持股时间是……永远!”来停止讨论。

但是,巴菲特还说过“如果你不打算持有某只股票达十年,则十分钟也不要持有。”这说明即使长期持有,也一样会有期限。

另外,股神喜欢的是遇到好公司就尽量收归所有,比如:喜诗糖果,巴菲特将这类公司称为伟大的公司,而伟大的标准就是能够源源不断为其投资提供最低成本的现金流,还不需要投入太多资本。

自然,这样的公司巴菲特是不可能卖掉的,除非它们再难担当大任。

所以,学巴菲特没错,但不能教条,要因地制宜,要因人而异,否则就是学个四不像,还不如做回你自己。

在如何卖这方面,技术分析就要直接了当得多,有特定的技术图表、成交量、波动性指标以及其他技术指标,不管对不对,但因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让喜欢刨根问底的人们颇为喜爱。

人类有个天生的心理顽疾,那就是尊重理由,具有追根究底的天性,如果他人给出理由,就会相信,答应要求,有时候甚至会相信没有意义的理由。

比如:在一个实验中,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对排队等候使用复印机的人说:“对不起,我有5页纸要复印。我可以先用下复印机吗?”几乎每个人都同意了她的要求。

所以,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技术分析会有那么多人笃信不疑,它确实一直在回答着人们对于因果的痴迷。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买入的绝大多数股票都是为了卖出,否则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到最大的利润回报。

坤鹏论:买的没有卖的精 会买是徒弟 会卖才是师傅-坤鹏论

俗话说得好,买的没有卖得精,用在股票投资上也颇为贴切。

股市还有句俗语: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

今天坤鹏论就来聊聊卖这个话题。

正像布鲁斯·柯凡纳所说:“在我进入之前,我就知道何时该退出。”

所有投资大师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源于他们都有自己事先确定的退出法则,只要条件成立,果断卖出,毫不犹豫,因为这是他们的铁律。

而且,即使是巴菲特,他确实一直坚持长期持股,但事实是他认为只有极少数的股票才值得长期持股,大多数股票也是在获利后卖出。

但是,失败的投资者很少事先确定什么退出法则,所以常常会因为担心小利润会转变成损失而匆匆脱手,造成经常错失大利润。

可以说,不管你在一笔投资中投入了多少时间、心血、精力和金钱,如果没有事先确定的退出策略,一切都可能化为乌有。

不过,何时卖出确实比较困难。

原因呢?

因为我们都很难精确地知道股票的价值,包括股神巴菲特。

当股票价格上涨时,安全边际就开始下降,潜在回报开始减少,下跌的风险开始增加,但是,因为不知道该股票的确切价值,投资者自然无法像作出买入决定时那样自信地作出卖出决定。

为了应对这样的难题,有些投资者会根据价格与账面价值比或价格与收益比(也就是市盈率)制定一些卖出规则,一旦这些比率达到某个水平,他们就会卖出。

所以,在股价远远超出了其内在价值时,这些投资者会选择卖出,收割超高利润,他们相信股价必然会回归正常,甚至在中国这样牛短熊长的股市,肯定不断会有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的重新买回的好机会。

还有人会在买入的时候就设定好了卖出价格,他们这么做完全是一种保守的策略,到达自己的期望收益率,收割利润走人,绝不拖泥带水。

坤鹏论:买的没有卖的精 会买是徒弟 会卖才是师傅-坤鹏论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规则毫无道理,他们认为,只存在一个有效的卖出规则:所有的投资都应当在合适的价位卖出。

而卖出决定就和买入决定一样,必须以企业价值为基础,而究竟什么时候卖出或者买入依赖于是否可以获得其他投资机会。

也就是说,如果市场出现了比你手中股票更好的便宜货,而所持有股票的价格与潜在价值已经不再那么诱人时,就应该卖掉手里的,而将钱投资到更好的便宜货上。

比如:你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该公司的利润增长率为10%,ROE为15%,估值是30倍,这时另一家公司的利润增长率为20%,ROE为40%,估值只有10倍,那么换股是相当明智的。

相反,如果市场没有比你持有的股票更好的,并且它依然大幅被低估,卖出是相当愚蠢的事。

巴菲特在职业生涯的早期经常会卖掉手头的一些资产,为更好的投资机会筹资,因为那时候他的主意比钱多。

但现在,他已经不这么做了,在伯克希尔的保险融资给他带来充足的资金之后,他面临的是一个截然相反的问题:钱比主意多。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巴菲特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换股,只有在认为要买入的股票具有更好价值(或者成长性)的时候,才考虑买入新的股票。

如今,他买入新的股票可能更多的是使用自有现金,而不是靠出售原本持有的股票。

卖出时机这个概念,在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中有一个根本性的逻辑,那就是如果一家企业一直保持着不错的竞争优势,那你没有必要卖出。

大部分投资者在买入持有后,就不再对股票那么上心了,而巴菲特则不断用他投资时所使用的标准来审视已经入股企业的质量,这可以算是一种投后管理。

尽管他最推崇的持有期是“永远”,但如果他的一只股票不再符合他的某个投资标准,比如:企业的估值严重高估,企业的经济特征发生了变化,管理层迷失了主要方向,或公司失去了它的护城河,他会把它卖掉。

2003年4月,巴菲特以4.88亿美元买入中石油H股23.4亿股,买入均价为1.6港元。

5年后的2007年,巴菲特将中石油股票全部卖出,每股卖出价约为13.5港元。

这笔交易为他带来了35.5亿美元的税前投资收益和约2.4亿美元的税后分红。

为什么要卖出中石油的股票?

巴菲特后来在给股东的信中说,在买入中石油时,公司总市值是370亿。

而他测算的公司价值是1000亿美元。

2007年下半年,中石油的市值上升至2750亿美元,于是他全部卖出。

所以,如果一家公司的价值被市场严重高估,那么根据回归均值的法则,它必然会跌回正常值,奢望永远涨的天方夜谭是不成熟的表现,是拿自己的金钱做白日梦。

2000年,巴菲特还选择将持有的迪斯尼的股份卖掉了一大部分。

在2002年伯克希尔年会上,有股东问他为什么要卖这只股票。

巴菲特的回答比较模糊:“我们对这家公司的竞争力特征有一种看法,现在这个看法变了。”

那么,迪斯尼怎么了?

那时候,迪斯尼的CEO迈克尔·艾斯纳也中了互联网的毒,在互联网繁荣中挥金如土,将大把资金投入到像Goto.com这样的搜索网站中,还购买了一些像搜信这样亏损的公司。

坤鹏论:买的没有卖的精 会买是徒弟 会卖才是师傅-坤鹏论

下面,坤鹏论就把巴菲特、索罗斯、彼得·林奇等投资大师的卖出策略总结一下,这样会让老铁看得更加清晰。

1.当投资对象不再符合买入标准时,比如:巴菲特出售迪斯尼的股票。

这需要投资者即使是在投资后还要不断研究公司基本面,不能把孩子领进门,然后就不管不顾了。

借用创投的一句话,投后管理甚至比投资前的调研更重要。

现实中,企业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挑战,比如市场迭代、技术更新、国家动荡等,更为严重的问题则是内部,比如管理层不行。

彼得·林奇给的卖出提示更加具体,比如:

公司连续两年失去市场份额并且雇佣另外一家广告代理商;

公司没有开发新产品,开始缩减研发经费,并且公司开始满足现状,不求进取;

占公司利润25%的一个重要部门易受正在发生的经济萧条的冲击;

公司增长率已经开始减慢,尽管公司通过削减成本可以保持盈利,但未来成本削减的机会有限;

公司两位高层管理人员和许多重要的员工辞职加盟竞争公司中;

公司负债率突然提升;

如果40个华尔街的分析家们对某只股票盛赞,公司60%的股票在机构投资者手中,并且有三种国家级杂志在赞誉公司的CEO;

……

你可能觉得彼得·林奇讲得太过具体,但往往细节决定成败,坤鹏论在这里插一个小故事,是一个和利弗莫尔同时代的女投资家的故事。

她是当时华尔街第一女富豪——海蒂·格林。

她是一位独行侠,600万的遗产增值到了1亿美元。

但她是名副其实的小气,总穿着一身黑,衣服散发送不太好闻的气味,脏兮兮、样式老旧,股票就缝在衣缝里。

每天就像个黑幽灵一样,一会飘到贫民窟的平房要债,一会飘到美国化学银行的金库里清点资产。

她一屁股坐下来,跷着二郎腿,把利息单剪下来缝在衣缝里,又从口袋里拿出三明治和饼干,边吃边缝。

她的投资策略非常简单明了,大手笔投资,但要保证获得约6%的稳定收益,消费方面则是能省则省。

她说:“我一发现无人问津的好东西贬了值,就大量买入,然后就能饱餐一顿。”

“比如你投资600万,以6%的收益率计算,一毛不花的话,51年后就成了1亿1700万。我算错了吗?”

她在金融危机时也是个大买家,买房地产抵押、买政府债券、买铁路股票。

她对市场了如指掌,但也会按常识买股。

她逃过了尼克博克信托在1907年经济恐慌中的一败涂地,用的方法在许多专家来看,相当小儿科。

她去了一次银行,回来说:“这些家伙看起来富得流油,从头到脚一身新,我可看不惯。”

在崩盘前几周她就全身而退了。

坤鹏论曾多次说过,金融从业者就是替人管理钱财,如果把钱花来包装公司、包装自己,显然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信赖,他可以把你的钱花在这些方面,就有可能还会花在了其他你看不到的地方。

当然,投资者也不能听风就是雨,要冷静判断,是暂时性的风险还是持续性的风险,公司是否可以扛过去。

坤鹏论:买的没有卖的精 会买是徒弟 会卖才是师傅-坤鹏论

2.如果在买入后认识到犯了错误,认知到最初完全就不该这么投资,那就毫不犹豫地退出,这是投资成功的关键。

3.投资对象的价值是不是严重被市场高估了。

就像中石油,即使是一家企业非常优秀,但股价短时间翻倍或者更多,那必然是被市场高估了,其股价很可能已经过分透支了内在价值,再持有下去就是眼看着其股价跌跌跌,不如早些将超高的收益落袋为安。

但是,如果一家公司的股价在上涨,估值却还在不断下降,前提是这家公司的效益在不断提升,那你就没有必要卖出了,持有得越多越久,获得的回报就越大。

巴菲特认为判断卖出的最佳时机有一个简单法则,也就是当股票达到40倍,甚至更高的市盈率时,就到了该卖出的时候,因为这已经严重高估了,它的增长率不支持这样的高估值,只是因为市场过于亢奋才给了他这么高的估值,所以此时可以抛售股票。

4.当他们的投资系统所预料的某个事件发生时。

投资大师的一些投资是以特定事件将会发生为前提假设的,比如当年索罗斯假设英镑会贬值,而英镑被踢出欧洲汇率机制的时候,就是他退出的时候。

再比如你之前因为某种利好消息才买进股票,而此时这个利没了,或者说已经兑现了,就该卖出了,比如像去年的人工智能概念股,因为国家大力扶持,很多企业受益,并体现在了股价上,但今年该市场热点逐渐淹没,那就该卖出了,因为人工智能到现在到底顶多还是个婴儿,连牙牙学语都挺费劲。

当然,坤鹏论一直不太赞同追概念股,特别是科技概念股,这基本属于投机,并且,投资于机会这样的事,实在不是我们普通人能Hold得住的。

5.当他们的投资系统所设定的目标到达时。

有些投资者会设定投资的目标价格,也就是退出价格,这是格雷厄姆法的特征。

格雷厄姆的方法是购买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然后在它们的价格回归价值的时候,或两三年后依然没有回归价值的时候,卖掉它们。

6.机械法则。

这就是前些天坤鹏论在《是不是炒股高手 关键看止损》提到的止损点。

比如:设定比买价低10%的止损点或使用跟踪止损点,也就是在价格上涨时相应调高,在价格下跌时却保持不变,来锁定利润。

这种法则最常被遵循精算法的成功投资者或交易者采用,它们源自于投资者的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策略。

据说,曾经有人就是因为采用了这样的策略,而幸运地躲过了1929年的股灾。

坤鹏论:买的没有卖的精 会买是徒弟 会卖才是师傅-坤鹏论

7.卖出不分牛市和熊市。

有许多投资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投资哲学,但却总是纠结于牛市和熊市,投机大师利弗莫尔从来不说牛市或熊市,他认为这种说法会让人形成心理暗示,进而形成思维惯势。

习惯等待牛市或熊市的投资者,他们其实陷入了一种误区,那就是牛市所有股票都涨,熊市所有股票都跌。

而真实的情况是,牛市时,总是三分之一股涨,三分之一股跌,三分之一股横盘,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指数创新高。

所以,不要在意什么牛市或熊市,看住你的股票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在股市中如果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往往会赢!

坤鹏论总结一下,其实这几大退出策略的中心思想就——企业不行了,该放则放!

人生就是这样,没有什么比你的时间更珍贵,企业就和人一样,如果是根上出了问题,那基本很难扭转。

就像人的本性有缺陷,根本不要奢望他能改正,你最好的选择是,赶紧离开,不要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别人身上,因为这根本就是三输困境。

一输时间,二输金钱,三输了投资到更好股票的机会。

穷人的时间往往不值钱,富人的时间却很值钱,你要想变富,就得像富人一样惜时如金。

人生和市场就是这样的血淋淋的,不要让自己的时间被别人偷走,而争取赢得别人的时间。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请您关注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