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为什么亏多胜少,人性使然,人性不变,股市不变,所以今天的股市和410年前的股市,只有外在技术的升级,内在的一切都没变过,人们还是好贪小便宜,吃不得小亏,这样的心态使大多数股民几乎必然地成为输家。
——坤鹏论
在与许多朋友交流过程中,坤鹏论发现不少人有个共同的问题,而它往往就是让人难以在股市赚钱的症结之一,并且,它特别容易发生在价值投资者身上。
这个问题就是,深深地爱上了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左看右看,它有千般好,涨也好,跌也罢,今生绝对不离不弃。
他们最常引用的就是巴菲特等投资大师关于长期持有的名言警句。
今天,坤鹏论就来讲讲关于为什么人们会爱上股票以及应该如何应对的话题。
一、为什么会爱上股票
1.爱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从达尔文的人类进化理论看,爱这种心理特征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类的繁衍。
同时,爱会让人紧紧地守护住已经拥有的东西,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非常非常重要。
其实,不管是生活还是投资,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保住已有,再去争取更多。
所以,人类才有了失去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的幸福这一心理特点。
人们偏爱那些能够与快乐相联系的刺激,相反,对于那些与痛苦相关的刺激唯恐避之不及。
爱与投入是成正比的。
我们投入的时间、金钱、努力或者饱受的折磨越多,则越加感觉有坚持的必要,同时也把它的价值看得越重——不管是对是错。
我们不想让之前的努力泡汤,所以,爱惜自己的面子,害怕承认失败的痛苦。
如果别人对我们的决定提出异议,我们甚至会更加坚持自己行为的正确性。
就像生活中的爱一样,如果是双向付出,比如:你爱对方,对方会给予回报,爱就会不断升温,非要爱到天荒地老。
而一个人深爱他持有的股票,也会有类似的原因,这些股票往往是他的精挑细选,在持有后,确实让其拥有过不错的回报,涨势喜人,投入的金钱换来了相当显著增加的账面财富。
所以,在面对所爱受到质疑、或是出现问题时,不管是对人,还是对股票,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开启心理的自我防御体系,它包括:验证性偏见(选择性暴露、选择性理解)、自我欺骗、惧怕损失心理等,而它们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让人们一错再错。
坤鹏论认为,这些心理防御其实不过是人们在自我架构幻想,就像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总结的那样:“幻想为什么总让人趋之若鹜,是因为它们发泄了痛苦,带来了愉悦。”
2.验证性偏见
验证性偏见指的是,我们想要自己相信某件事,就会不自觉地喜欢听那些可以验证我们所做事情的消息,而下意识地躲避那些不利的消息。
或者也可以这样表述,当人们受刺激想要得到某个结论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寻求记忆中支持他们想要得到的结论的那些证据。
中国有句成语总结得非常到位——偏听偏信。
我们想当然地看事物,选自己喜欢听的,拒绝那些与我们内心信仰不相符的东西;拒绝听到糟糕的消息,青睐于能够给现实带来慰藉的东西,我们爱听甜言蜜语。坏消息来临时,不惜自己编故事给自己听,弱化悲剧色彩。
验证性偏见会带来人们两个相当典型的动作:一个是选择性暴露;另一个是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暴露:指的是人们会尽量在别人面前暴露那些证明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是正确的信息。
比如:开始在报刊和互联网上寻找对他有利的消息,而忽略那些对他不利的消息,心理学测试表明,主动搜寻强化信息很正常,投资者经常倾向于那些在股市上和他们一样的人们,比如:进入论坛后,经常浏览那些与自己意见不谋而合的帖子,并为其积极地添砖加瓦,献计献策。再比如:但凡说自己持有股票如何好的信息,一遍遍地看都不厌倦,甚至还要分享出去,从而证明自己是多么英明。
如果接下来的信息对持有的股票越来越不利,人们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理解:即使在接触到与自身观点相悖的信息时,人们也会对它们进行选择性的理解,将它们曲解为与自己相一致的观点,使它能够验证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是正确的。
一般来说,选择性理解可以分为三种:创造性理解、歪曲性理解、卷入性理解。
到这里人们的心理就显得更加复杂了,这是进一步的心理变化,因为所搜集的证据依然不利于行动,于是,人们就会有意地曲解这些证据,使它们看起来支持他们的错误买进行动。
心理学家又将这种现象称为“同化错误”。
3.自我欺骗
坤鹏论认为上面心理学所总结的验证性偏见更通俗的解释就是:自我欺骗。
在股市泡沫时,人们总爱说一句话:“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这就是典型的自我欺骗。
德摩斯梯尼说:“没有什么比自我欺骗更容易。一个人所期望的,也是他深信不疑的。”
我们相信一件事,是因为它听起来可信,或者潜意识里让自己相信,特别是有关爱情、金钱、健康、宗教或者死亡的问题。
1974年,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毕业典礼演讲中,警告学生不要犯自我欺骗的毛病 :“首要原则就是不要欺骗自己——因为自己是最容易愚弄的傻瓜。”
而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则在《文化和价值》中说 :“能做到不自我欺骗,比什么都难。”
人类这种不管是叫验证性偏见或是叫自我欺骗的趋势极为强烈,就连公认的最客观的科学家也不能免俗,他们同样也会避免收集和认可对自己结论不利的证据。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坤鹏论认为没有比下面这两句更加经典:
“我不想把一直在下跌的这只股票抛掉,以亏损告终,之前我已经投资了10万,所以,我必须向别人证明,我的决定没错。”
“我没有卖出,谁也不能说我亏了,我相信它未来会涨回来的,价值投资就是要在低点买,现在买可以拉低成本,等着瞧吧!”
但是,和投资这只股票之前相比,在投资之后,我们的投资信心直线增长。
我们渴望证明自己的投资英明,信心陡然爆棚。
其实,投资前后,企业还是同样的企业,事情并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
4.惧怕损失心理
坤鹏论在前面说了,人类自始至终是厌恶损失的,他们对已经拥有的格外珍惜、爱惜,甚至到了盲目的地步。
据此,行为金融学发展出来了预期理论,它是该学科的基石理论,指人类存在着惧怕损失心理,对于相同大小的所得和所失,人们对所得看得更重。
早在1738年,丹尼尔·伯努利通过解出著名的“圣彼得堡悖论”,得出了一个经济学著名的名词——效用,它的中心思想就是:获利(或损失)的价值取决于这个人本身已有的资产是多少。
正是沿着这个伟大的成就,1979年,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提出了预期理论,他们说,得到和失去所引发的两种情绪的强度大约相差一倍,也就是失去100美元的痛苦,大约比得到100美元的欢乐强烈一倍。
1997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特伦斯·奥顿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他把一家全国性证券商经手的1万个账户,从1987年到1993年的交易记录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投资人确实有可能出售价格正在上涨的股票,却不太愿意抛弃价格下跌的股票。
因为这样的话,损失只是账面数字的减少,显得不像是真金白银的赔钱。
这充分地证明了,人类惧怕损失的后果经常就是自欺欺人。
但是,就像坤鹏论以前曾说过的,错了,就赶紧改,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让问题越积越大,越积越难以解决。
5.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这个现象最早是哈尔·阿克斯和凯瑟琳·布鲁莫发现的,他们还专门写了一篇名为《沉没成本的心理学》的论文。
在生活中,当两个恋人走到分手的那一刻时,总会难舍难分,这里面让人最纠结的就是,这么就分了,以前所有的感情、时间、精力、金钱投入都将付之一炬。
这就是著名的沉没成本心理在作怪。
它指的是已经发生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时,往往不仅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会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我们把那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度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
“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沉没成本”是经济学中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处理不好很容易产生两种误区:
一是,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维持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是,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没成本”而不敢投入。
就像对待爱情一样,在股市中,沉没成本常常会影响着投资者,使其难以割舍那些已经无爱,不值得爱的股票。
对待“沉没成本”的正确态度是,时刻牢记,你的决定应取决于自己的需要,而非你付出的努力。
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说 :“如果发现自己掉到洞里,首要的任务就是停止继续往下陷。”
即使已经在某个项目或投资上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或时间,也不意味着有继续毫无意义耗费下去的必要。
因为,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将一去不复返。
6.维持现状偏见
就像失恋后的人们,总是会按以前恋人的标准去寻找新恋人。
人们在投资中也存在这样的偏见,可以称之为维持现状偏见。
比如:如果一些人被告之拥有一笔数量可观的金钱,但这些钱已经被用来购买了国债,差不多一半以上的人都会选择继续持有这些债券。
如果把国债换成股票投资组合,结果基本也是相同的。
这种内在的惯性也体现了人类另一种心理效应——禀赋效应,强烈期望守住已拥有的东西,这种已拥有特定事物的事实,使得该事物对拥有者更有价值。
他们经常说:“这是我自己的股票,我非常喜欢它。”
而且,人们对于被动而导致可以忍受的损失远没有那种积极行为而导致的损失更遗憾。
如果一个人固守着他以前的投资,尽管已经跌了25%,但是和他转换投资从而导致自己失去25%比起来,他没有后者感到的那么痛苦。
二、爱投资这件事而不是爱某只股票
既然谁都无法避免以上所说的心理偏见或是误区,那我们又该在股票投资如何应对呢?
1.爱投资,不是爱股票
爱是盲目的,而股票投资最怕的就是盲目地爱上你的投资对象。
如果你实在喜欢自己所选的股票,最好是全神贯注于过程而不是投资对象,爱你所做的事,不要爱你所拥有的东西,这样能防止你误入歧途。
喜剧大师乔治·伯恩斯说:“要么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要么热爱自己做的事情。我认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正如美术家对他的画和他的最终目标有一种预想,但在他作画的时候,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技术上,集中在使用画笔的方式上,他全心投入到画画在过程。
巴菲特曾这样说过:“赚钱的过程给我的乐趣远大于收益给我的乐趣,尽管我也学会了与收益共存。”
2.不爱就分手吧!
我们要明白,不管你怎么爱一只股票,它都不会因为你的爱而上涨。
所以,你的爱再轰轰烈烈也是瞎耽误功夫。
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关注股票背后企业的动向,经常用你的投资标准去衡量它,这就是大部分投资者所忽视的重要环节。
就像巴菲特,他每天都会读大量公司的财报,不仅自己投资的企业,还有竞争对手的。
除了发现新目标,他更多的是在了解和掌握所投公司的最新情况与动向。
有人会说,巴菲特不是说,选股如选妻吗?
是的,巴菲特选股确实是按照能一起过一辈子的标准,但是,你不知道的是,投资之后,他对股票的跟踪和研究一直不会停,一旦该股票不符合他的标准,他就会立即卖出、坚决“离婚”。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他和中石油的彻底分手。
你要明白一件事,如果一家企业出了重大问题,绝对不可能只是这一件事,就像船漏了不可能只有一个洞,厨房的蟑螂更不可能只有一只。
不信,你就观察观察最近爆雷的那些上市公司,哪家不是积重难返、伤痕累累!
所以,巴菲特才会如此感叹道:“如果企业处境困难,不要指望能干的管理层扭转乾坤,只投资傻瓜也能管理的企业,因为傻瓜迟早会来当政的。”
最后,坤鹏论提醒大家,我们要时刻明白,你是在做投资,而不是只投资于某只股票,当股东。
每天当你巡视拥有的股票时,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没有持有它,我今天会买它吗?”
如果答案是否,那就要考虑在合适的时机分手,将其卖出了。
三、清单:投资中易陷入的心理误区
1.验证性偏见:当你发现自己已经开始无法接受或不愿看到所投股票的不利信息时,这种心理偏见就要开始滋生了。
对策:强迫自己阅读不利信息,并从财报或是官方渠道了解进一步的信息,对其进行客观验证。
找你的投资伙伴一起,深入讨论这些不利信息。
2.惧怕损失心理:失去100美元的痛苦,大约比得到100美元的欢乐强烈一倍,所以投资者会倾向不卖出下跌的股票。
对策:对下跌的股票进行全面分析,特别是对基本面的详细考察,以确定是基本面恶化造成的,还是股市波动所致,亦或者是牛转熊的无差别恐慌,如果是企业本身出现重大问题,可考虑伺机抛售止损,如果只是波动和恐慌,反而需要准备低位补仓。
3.沉没成本:花多少钱买的股票,那已经是沉没成本,不管怎样都收不回来,就不应该再考虑它。
对策:忘掉你的入场价以及之前曾涨到多少!要像商人一样去思考,按照概率下注,不要过多纠结于沉没成本,不要在乎一朝一夕,你要的是一生一世。你的决定应取决于自己的需要,而非你付出的努力。
4.维持现状偏见和禀赋效应:惯性地不想改变自己的投资选择。
对策:和前面的一样,加强自己的投后管理,至少每月按投资标准检查一下自己持有的股票。
总原则:一定要有你的卖出规则,并将其列成清单,成为你的军规铁律。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请您关注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