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总是将太多交给了未来,所以,梦想总是明日复明日,永远在梦里想明天去实现。
——坤鹏论
一、脆弱性与反脆弱性都被时间裁定过了
前段时间,长期主义这个词特别流行。
反脆弱性就是长期主义的典型代表之一。
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就是——大浪淘沙,始见金。
这个金就是反脆弱性。
所以,反脆弱性意味着旧的事物要胜过新的事物,而且还是远胜。
时间是地球上最公正的裁判,没有之一。
脆弱性的事物,总会被时间判定,并会在必要时将其毁灭。
在时间的残酷考验下生存下来的事物,必然满足了一些目的(通常是隐性的)。
时间能够看到这些目的,我们人类的眼睛和逻辑思维能力却无法捕捉它们。
现在,闭上眼睛,将自己想象成一位预言家,请你对未来5年、10年或25年你的环境进行预测。
很多情况下,你的想象力会把新的东西注入其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改进、尖端技术等。
但是,塔勒布认为,从经验和哲学上,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为什么?
根据脆弱性和反脆弱性的概念,正确的想象应该是从未来中排除或削减不属于未来的东西,采用否定法。
正如前面文章所说,我们不知道谁一定成功,但我们知道谁一定不会成功。
这个谁不管是谁,是什么,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脆弱性。
脆弱的事物终将破碎。
没有能力或能力欠缺就是典型的脆弱性。
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哪些东西是脆弱的。
这也是为什么正黑天鹅比负黑天鹅更不可预测。
黑天鹅就像被上天派来专门淘汰脆弱性的使者。
越是脆弱越容易最终被历史吞噬。
因为恰恰时间会增加黑天鹅发生的概率。
从概率的意义上讲,对长期进行预测显然要比对短期预测更可靠。
这明显是个有趣的矛盾。
前面我们不断论述,对反脆弱性的预测,准确度会随时间而降低,由于它存在非线性,非线性之下,时间越长,准确性下降得越快。
二、新事物狂热症
既然时间可以裁判事物脆弱与否,很多时候我们只要等待即可。
但是,天生自信,总觉得自己要做点什么、能做点什么的人类,最不懂的就是以静制动。
这也形成了一种现代病——新事物狂热症。
比如:在飞机上,当你拿出前两天刚买的最新款苹果电脑后,看到旁边的人却在用一台前两年出的苹果电脑,你会在心中暗暗鄙视人家。
可是,你却忘记了,当年也买过同一型号的电脑,你还兴奋了好一阵子。
手机也一样,你会看不起那些使用笨重旧款手机的人,但就在几年前,你还认为它们又小又光鲜呢。
于是,在这么多技术驱动型的现代化事物的包围下,比如:汽车、电脑、手机、APP、电器等。
我们似乎更关注不同版本之间的区别而非共性。
我们甚至迅速厌倦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并不断寻找升级版,之后,期待另一个改进版的新产品。
这种购买新产品,最终又对其失去新鲜感,特别是在和更新的东西比较时,并期待购买更新款产品的冲动,同样也是跑步机效应。
这背后隐藏的是,我们更关注变化,并对没有变化的某些事物和某类商品感到不满。
这个心理特征是行为金融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同事在研究享乐体验心理时发现的。
人们在获得一个新的物品后,开始会感觉兴奋,随后又会迅速恢复常态。
所以,当你进行升级后,你会对技术的变化感到非常满意,随后,你很快习惯这一变化,并开始寻找新事物。
奇怪的是,只要不归于科技的事物,人类似乎就没有了这种跑步机效应。
比如:对古典艺术、老式家具等。
就像家里的墙上这边挂着一幅百年前的油画,另一边挂着平板电视,你肯定不会急着升级油画,而是很快会换掉平板电视。
这个世界上,只要有电子开关的东西,人类都会特别关注它们哪怕是再微小的差异,比如:质地、尺寸、重量等。
这就是新事物狂热症,大部分人换手机,并不是原来的手机不能用了,只是和最新款相比,差太多,越看越嫌弃,换它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最终在不断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后,换了!
坤鹏论以前讲过,就算2015年出的iPhone 6S,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使用起来其实和最新款的iPhone并没有太多差别。
工业品,再完美,也无法像艺术品那样,被创作者注入自己的感情,容易让人满足,所以,我们总是对工业品挑剔不够。
所以,技术性的东西往往是脆弱的,艺术家的作品则带有一定的反脆弱性。
如何戒掉自己的新事物狂热症,坤鹏论建议:
新事物狂热症的基础是有钱狂热,烧包的关键是有钱烧。
所以,你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其实是个穷人。
那么,穷人就要有穷人的觉悟,起码不要借带有成本的钱满足自己的狂热。
穷人总是穷,大多出在了借钱消费。
接着,我们要懂得,好,不可能永远好。
任何好东西都不可能源源不断、不停地给我们带来欢乐。
所以,我们要学会在愉悦感减弱后依然感到满足。
比如:买新车时要明白,无论你买的车多好,两个月后,你都不会像现在这样激动。
记住,关注现有的事物有多美好,而不是关注它们现在没有原先那么好……
其次,别比较,学会接受“足够好”。
再次,除非真的很不满意,否则还是买常用的那款。
不要轻易被所谓的“新款或升级版”迷惑。
永远记得——没“痒”别乱“挠”。
三、我们总是杜撰未来,我们和几千年前区别并不大
人类总是将太多交给了未来。
所以,梦想也总是明日复明日,永远在梦里想明天去实现。
这其中还有新事物狂热症在作祟,这是过度技术化,甚至还包含着对当下状况乌托邦式的幻想。
人类倾向于拿当下作为基准,然后加入新的技术和产品,以及其他我们认为合理的事物,杜撰出一个未来。
其实,现在很多东西很多很多年以来,变化并没有像曾经的预言那样大。
比如:我们已经站在2020年,而就在几十年前、十几年前,2020年不是被预测已经毁灭,就是描绘成出门开飞车,随随便便来趟星际旅行……
可是,我们穿的鞋和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冰川发现的5300年前的木乃伊穿的鞋子几乎没有区别;
在厨房,我们使用的厨具,也和庞贝古城中发现的炊具几乎没有差别;
我们喝的酒,这种饮料已经被人类饮用了至少6000年,而制造酒杯的玻璃至少有2900年的历史;
而且,我们和古人的审美思维也没有太多不同,依然认为历史流传下来的雕塑、绘画、文学、音乐等,经典到经久不衰;
……
我们没有穿着闪亮的全成纤维太空服,也没有天天靠嗑营养优化药片生存,更没有朋友在殖民星球和我们视频通话。
食品烹饪还是在用一种非常古老的技术——火。
我们大部分时间仍然坐在至少有3000年历史的一种家具上,俗称椅子。
所以,对过去保留一些尊重,不必过分痴迷尖端技术,对历史存一些好奇,对老人的智慧持一丝渴求吧。
四、什么才是最好的技术?
什么是最好的技术呢?
塔勒布认为,消除不良技术的技术才是最理想的技术。
比如:互联网消除了纸质文件,使得官僚主义这个现代产物日渐式微;
制鞋行业一直致力于制造出完美的步行鞋和跑步鞋,加入各种形式的支持机制和材料为鞋子增加减震气垫……
他们的理想是回归光脚感受,希望鞋子不要那么显眼。
因为鞋的初心和主要功能就是保护我们的脚免受伤害,而不是指示我们该如何走路。
而iPad的一大用途则是,允许我们回归巴比伦和腓尼基人的写作方式——在石板上记事。
五、越活越年轻的林迪效应
这是被塔勒布重新激活的名词。
事物一般分为两种:
会自然消亡的,通常是一个物体,比如:人类、单个事物。
不会自然消亡的,可能永生,它们在本质上富含有信息。
比如:单独一辆汽车是会自然消亡的,但是汽车作为一项技术却会长久存在。
人类会死亡,他们的基因代码不一定会消亡。
一本图书很容易被销毁,如果它是经典,它的内容不会消亡,因为可以在另一本书中得以表达。
一门新技术和一门老技术,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可能,要么两者预计都有同样长的剩余寿命,或者老技术的预期寿命要比新技术的更长,与它们的当前相对寿命成正比。
也就是说,如果老技术的寿命已经有80年,新技术的寿命10年,老技术的预期寿命也将是新技术的8倍。
这就是塔勒布提到的林迪效应。
坤鹏论认为,林迪效应非常棒,可以向我们揭示很多事情。
林迪是一家熟食店,位于纽约曼哈顿,创建于1921年。
它以芝士蛋糕著称,纽约不少名人是这家店的常客。
然而,林迪最火的并不是它的甜点与咖啡,而是任性的服务员。
如果顾客问:“服务员,我的汤里有只苍蝇。”
服务员会回答:“对不起,先生,我不知道你是吃素的。”
如果顾客说:“服务员,我的咖啡怎么尝起来像茶?”
服务员就会回答:“对不起,先生,我可能弄错了,给您上的是热巧克力。”
据说,林迪还将这些对服务员或食物批评的神问答印在了菜单上。
比如:
“有可能,厨师曾经是裁缝。”
“不用担心,苍蝇能喝多少汤?”
……
去林迪餐厅吃饭的不仅有记者和明星,也有学者和研究人士。
一位名叫阿尔伯特·高盛的学者就是林迪的常客。
林迪餐厅晚餐时经常会安排喜剧演员进行表演。
高盛在看了一些天后,突发灵感,写了一篇名为《林迪法则》的文章,发表在杂志上。
其大意是,一位喜剧演员的生命力与其曝光程度成反比。
因为喜剧素材总是有限的,随着曝光次数的增多,几个月后基本就会陷入黔驴技穷,没什么“新鲜招数”能拿出来了。
最好的方式是客串一下,或者当个嘉宾,这样才能具有持久性。
后来,伟大的分形几何学创始人伯努瓦·曼德布罗特在其《大自然的分形几何》一书中,使用数学方法提出了“林迪效应”:
“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他证明道,一项技术存活的时间越久,其预期剩余寿命就会越长。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人就是典型的会自然消亡,如果一个男人已经40岁了,要预测他能活多久,可以直接用保险公司的精算表,看看经年龄调整后的预期剩余寿命,这张表预测它还能存活44年。
第二年,他41岁了,他还能存活43年,每过一年,他的预期剩余寿命将缩短大约一年。
图书,可以成为典型的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确切说,是它所记载的内容。
如果一本书已经出版发行了40年,你就可以预计它可以再发行40年。
如果它又存活了10年,就可能预计它会再发行50年。
这不就是越活越年轻吗?!
这就是存在了很长时间的事物不会像人类那样的老化,而是越来越年轻。
每过一年,只要该事物没有灭绝,它的预期寿命就会增加一年。
这也是强韧性的一个指标,一个物体的强韧性和它的当前寿命成正比。
林迪效应真是越琢磨越有意思的效应。
总的来说,一项技术的历史越长,不但它的预期存活时间更长,而且对这一论点的肯定性也将更强。
六、如何应用林迪效应?
脆弱的东西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东西。
所以,最好的过滤启发法,就是用时间当尺来衡量,特别是需要你付出时间的时候。
比如:选书,关键看它流传的年数,只出版一年的书通常是不值一读的书。
不管炒得多么厉害,或者看上去多么惊世骇俗。
以林迪效应为指导,已经流传10年的书将再流传10年,流传了2000年的书还将流传更多时间。
人类是信息生物,一举一动皆由信息驱动,随着利益越来越多藏于信息之中,这驱动着人们不断地制造噪音。
不夸张地说,我们每天从报纸、互联网、别人嘴中获取的信息,90%以上都是假的或是垃圾。
而时间就是最好的噪音清洁剂,它会把所有言过其实的作品扔进时间的垃圾桶。
所以,“尽量不要读过去20年里出版的书,除了不是写过去50年内历史的历史书。”
“不要在最及时,但很快就会过时的图书上浪费时间。”
当你坚持这个选择规则,并真的一本本读进去后,就会意识到所有这些人类思想之经典即使到了80岁也会有用。
人老的时候,智慧永远比财富更重要。
这不禁让坤鹏论联想到中国先贤们的璀璨思想,2000多年过去了,依然是人生真理。
可惜的是,中国有着文言文和白话文的隔断,给古人思想精髓更广泛地传承造成了一定障碍。
同时,我们还要改变看待事物的一些偏见,即使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也不要将其一棒子直接否定掉。
比如:宗教或某些不合理的古老习惯或做法,如果它们已经存在很长时间,那么,不管你认为它合理或不合理,你都可以预期它们还会存在更长的时间,比那些预言它们会死亡或消失的人存活的时间更长。
显然,很多事情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即合理。
你认为不合理,可能只是你认知范围的认为而已。
价值投资也符合林迪效应。
芒格曾说过:“如果你买了一个质地一般,但是价值低估的股票,你就要等到价格达到你算出来的内在价值时卖掉,这是很难算的。但是如果你买了一个伟大的公司,你根本就不用卖,坐那儿待着就行了。”
这种投资方法就体现了林迪效应。
事实也证明了,这种方法很奏效,巴菲特用自己股神的事迹充分证明了“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要远好于“以极低的价格买入一般甚至比较差的公司”。
七、是不是老古董?
说了这么多,肯定会有同学表示,坤鹏论你老了,你就为老东西辩护,喝彩。
太多人相信用了年轻的技术,自己可以像年轻人。
这是明显的逻辑错误和心理偏见。
但是,它却歪曲了一代一代人不断贡献所累积的力量,使人产生一种幻觉——新一代的贡献要远胜老一代。
事实上,从统计数据来说,年轻的技术几乎毫无作为。
而且,为什么一个人喜欢历史悠久的东西,就会被认为是老古董呢?
这就像说,人吃牛肉就会变成牛一样,甚至比吃什么变什么的推论更糟糕。
技术很大程度是一种信息,而不是一个实体,公式、文字、图就能承载。
所以,它不会像人类一样发生肌体的老化。
正如轮子是不可能经历退化的,因此,它也不会变成老古董。
有读者询问塔勒布,如果不知道21世纪需要哪些技能,又该如何教给孩子21世纪的生存技能呢?
塔勒布的回答是:
让孩子们多读经典著作,未来包含在过去之中。
请记住下面这句阿拉伯谚语:
没有过去的人就没有未来。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