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坤鹏论保写过一篇关于保险理赔的误区——《保险七大理赔误区 明白这些理赔更简单》,后来经过和不少网友交流发现,大家对保险的误区真不少,特别是误解很多。
今天,鹏哥就将总结出来对保险的理解误区分享给大家。
对照一下,看看这些是否也在影响着你对保险的感受?
本文重点内容:
- 误区一:买时易,赔时难
- 误区二:保险是万能的
- 误区三:我很健康,不需要保险
- 误区四:有社保就不需要商业保险
- 误区五:先保孩子,后保自己
- 误区六:有病治病,无病返本
- 误区七:大公司的保险就是好
误区一:买时易,赔时难
很多人看到保险理赔要提供一大堆材料,手续繁杂,本能地就认为“投保容易,理赔难”、“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公司会有意为理赔制造麻烦”。
事实上,保险购买的时候并不容易,理赔的时候也不难。
是不是很颠覆大家的认知?
1. 买时并不容易
大家都知道,购买保险时要先进行健康告知。
保险公司会通过健康告知了解被保险人身体健康情况、收入情况以及其他保险公司认为有必要了解的信息。
身体健康、干活有劲、吃嘛嘛香的被保险人,当然会认为投保容易。
但凡身体方面有一点问题的被保险人,在投保时都不会那么容易。
比如最常见的高血压、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虽然症状不严重的情况下可以投保,但基本上性价比最高的那款产品都无法选择,只能退而求其次。
再比如体检时的一些异常情况,医生都认为没问题,不需要治疗,观察就行了。
但保险公司却总会揪着这些问题不放,最好的结果也是加费承保、除外承保,很有可能就会是拒保。
至于原因,鹏哥之前也专门写过文章《为什么有些病医生说没事,保险公司却会难为你?》。
现在社会工作压力都很大,亚健康现象非常普遍,自认为身体没问题的人做个体检也容易查出一些异常,而这些异常很容易成为保险公司拒保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鹏哥并不建议在购买保险前体检的原因。
而大家认为买保险容易,最重要的原因是:
不重视如实健康告知,认为保险公司反正也不会调查,没必要说实话。
再加上保险代理人为了业绩,往往会将买保险说得跟买菜一样容易。
2. 理赔也不难
理赔难同样是很多人对保险的共同认知。
但事实上,很多拿到过保险理赔的人对保险理赔的印象是:
怎么保险金下来的这么快?
非常出乎意料。
前几天刚有一个网友和鹏哥说,自己前段时间腿摔了,之前买过意外险附加意外医疗,上午把资料传上去,下午理赔金就到账了,8000多块钱。
网上很多人说保险理赔难,无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 没认真看、或者压根就没看保险合同,不知道什么情况理赔、什么情况不理赔;
- 买错了保险,腿摔坏了非要让重疾险理赔,显然是不会理赔的;
- 没认真按保险公司要求准备理赔材料;
- 以讹传讹,自己从来没买过保险却一直在说保险骗人。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通常的做法是指责别人、甩锅,不会承认是自己有问题的。
即使真是自己的问题,也会有无数理由把自己摘干净,比如是受了谁谁的误导、轻信了谁谁的话等等。
这是人性趋利避害的一面。
人性是无法改变的。
特别是与金钱相关的时候更是如此。
所以无论什么原因没能在第一时间拿到理赔金,都会认为是保险公司的问题,保险理赔难。
还有一部分人,自己从来没买过保险,更别提申请理赔了。
但往往这些人,总认为保险理赔难。
你要让他实践出真知,他肯定会和你说:保险是骗人的,你还让我买保险,你什么居心?!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拿到保险金的人肯定不会到处说:我拿到保险金了。
只有没拿到保险金的人才会到处说,并且很少会承认是因为自己原因没拿到。
保险理赔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种以讹传讹导致的。
只要保险买对了,理赔申请材料准备齐全,流程没问题,理赔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难。
有时候传说,真的就只是个传说。
误区二:保险是万能的
这也是很多人对保险的一个误区。
不过这并不能完全怪我们,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保险公司包装出来的产品确实容易给人这种感觉。
比如一个主险带了七八个附加险,包括定期寿险、终身寿险、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甚至还是返还型。
这么个附加法,绝大多数人弄不明白,听起来似乎真的什么都能保,很万能。
坤鹏论保之前就写过文章,不建议大家购买带这么多附加险的保险产品。
一是保障捯饬不清楚,很容易买错;
二是很可能共享保额,一个理赔了其他就不理赔。
所以如果真需要这么多保障,最好的方法是单独购买。
我们接触最多的人身保险也就四种,分别负责不同的保障。
1. 意外险
保什么:因意外伤害导致的身故或残疾,意外伤害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如果附加了意外医疗,还会理赔因意外伤害导致的医药费用。
不保什么:因疾病导致的身故、残疾或医疗费用都不在意外险理赔范围内。
2. 重疾险
保什么:被保险人罹患保险合同中规定的疾病,保险公司负责给付保险理赔金。
注意,重疾险并不是确诊即赔。
有些保险代理人为了将保险推销出去,会和自己的客户介绍说重疾险确诊即赔,这是错误的。
重疾险理赔分三种情况:确诊即赔占一种、确诊并严重到一定程度赔付占一种、确诊并实施了特定治疗占一种。
不保什么:如果所患疾病没在保险合同中,或者没有达到保险合同规定的严重程度,或者没有接受保险合同规定的治疗,重疾险不理赔。
切记!切记!
3. 百万医疗险
保什么:因疾病导致需要治疗的,医保报销后的费用,在扣除免赔额以后,根据合同规定比例报销。
不保什么:免赔额以内的金额,百万医疗险也不理赔。
比如生病住院治疗,医保报销以后自费5000元,但百万医疗险免赔额是1万元,那这5000元就不在百万医疗险理赔范围内。
4. 寿险
保什么:被保险人身故/全残,保险公司负责理赔。
不保什么:如果被保险人没有达到全残的标准,只是残疾,寿险不理赔。
不难看出,任何一种保险都不是万能的,有自己专门的理赔范围。
超过范围的就不理赔。
任何一种保险都不是万能的!
知道保险不是万能的,才能更好的配置保险,更便捷的拿到理赔金。
误区三:我很健康,不需要保险
这也是很多人不买保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己很健康,不需要保险来保障。
健康自然是好事。
可问题是,健康只是现在的一种状态,并不代表未来不会生病或者不会生大病。
25岁以前,熬通宵跟玩似的,洗把脸第二天精神抖擞,又是一条好汉。
过了25岁以后突然发现,第二天早上怎么有点提不起精神呢?
过了30岁以后发现,熬一晚上需要好几天才能缓过神儿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也在逐渐走下坡路,不管是否愿意接受,这就是个事实。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历史上那么多皇帝都想逆天改命、长生不老,哪一个实现了?
很多人说,买保险是为了防止未来发生风险。
这是一种错误解读,不是说买了保险风险就不会发生。
买不买保险,与未来是否会发生风险、发生什么样的风险没有一毛钱关系。
买保险的目的是在风险发生时,有钱可以应对。
保险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确定性经济保障。
健康的身体是购买保险的前提条件,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资格挑选性价比更高的保险。
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很可能根本就不能买保险。
正确的姿势是,趁自己身体健康,选择那些高性价比保险产品投保。
常想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思有时!
误区四:有医保就不需要商业保险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基础医疗保险,目前基础医疗的普及度已经很高,于是就有人觉得,我有医保,不需要其他商业保险。
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思路。
医保的全称是社会医疗保险,是由政府推动,希望可以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作为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医保是有限额的,并不是花多少钱都能报。
以北京为例,门诊每年最高限额2万,住院报销基础金额为10万,再加上住院大额补助的40万,最高限额为50万。
超过50万部分医保就不管了。
这还是刚刚上调过的水平,在此之前最高限额为30万元。
其他地区的水平未必会有北京高。
首先,这个额度并不高,真要是大病治疗不够用。
其次,医保报销的药品仅限医保目录中的药品。
2020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医保目录中包括了2643种药品,听起来似乎很多。
但国内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有169470种。
也就是说,国内的药品里,只有1.56%是医保能报销的,其他98.44%的药品都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
很多治疗癌症及其他重大疾病的药品都需要自费。
而商业保险,比如百万医疗是不限医保目录的,所有药品都可以报销。
基础医保+商业百万医疗保险才能有效承担起大病治疗的费用。
误区五:先保孩子,后保自己
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优先”的思维开始在家长心中蔓延。
有好吃的先给孩子吃,有钱先给孩子花。
为了孩子上学,原本不富足的家庭也可以一掷千金,买学区房、上优秀学校。
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让无数家长疲惫不堪。但凡事不能落后的思想已经在家长心中根深蒂固,无法改变。
这种思想同样出现在为孩子配置保险这件事情上。
总想给孩子买最好的保险,甭管多少钱,只要好就行。
坤鹏论保就见过这样的家长,一年收入也就五万块钱不到,单给孩子买保险一年就要支出一万多。
结果就是孩子保险没少买,家长保险基本没有。
事实上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
对孩子好的心理鹏哥可以理解,但行为方式不是这么办的。
配置保险的意义在于,万一出现意外,可以通过保险将事件对家庭收入的影响降到最低。
孩子并不是家庭收入的来源,除了支出,孩子几乎不会对家庭收入有什么贡献,所以万一出现意外,也不会对家庭收入产生影响。
能影响家庭收入的是家长。
孩子最大的风险是父母。
所以买保险的顺序应该是先给大人买,再给孩子买。
并且是先给家庭经济支柱买,再给其他人买。
成年人的意外才会对家庭收入造成影响。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收入来源,你给孩子买保险又有什么意义呢?
误区六、有病治病,无病返本
有病治病,无病返本,横竖都没有损失,这非常符合人们惧怕损失心理。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返还型保险都非常受市场欢迎。
实际上,返还型保险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
- 保险不足
- 收益不够
如果你将相同的保费拿出一部分买专门的保险,把另一部分用于银行理财。
等到可以返还保费的时候就会发现,银行理财收益会比从保险公司拿回来的返还金还要多很多。
在这方面,鹏哥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我为什么强烈地不推荐买返还型保险?》。
文章中有更详细的分析和案例,便于理解。
保险,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保障够不够。
如果同时还有资金增值的需求,完全可以再单独购买一份年金保险,最终核算收益时就会发现,单独购买一份保障型保险和一份理财型保险会更划算。
不信?
你可以亲自算一下试试。
误区七:大公司的保险就是好
便宜没好货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
大公司、大品牌、高价格成为很多人标榜时尚的消费理念。
这就导致很多人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也愿意选择大公司,选择贵的产品。
认为贵有贵的道理;
贵的产品服务好。
小公司不安全,说不定哪天就跑路了,或者卡着不理赔。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判断品牌知名度的依据都是自己有没有听说过。
国内保险公司两百多家,大多数人真正听说过的就是传统的、成立时间比较久的那几家而已。
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并不有听说过。
银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准入标准卡的非常严,能正式成立的保险公司,没有哪个是没实力的。
国内保险也有近四十年发展史了。
谁听说过哪家保险公司跑路的?
谁听说过哪家保险公司因为破产导致投保人利益受损了?
事实上,保险是否理赔、是否容易理赔,与公司规模大小并没有关系。
之前鹏哥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保险理赔难?小保险公司理赔更难?》,大家可以看看。
另外还有一篇《一年交3000的重疾险和一年交2万的重疾险差在哪儿?》向大家介绍了同样一类保险,贵与便宜差别在哪里。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