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都是干出一片天地,从来没有想出一片天地。

——坤鹏论

坤鹏论:到底是先想好了再干,还是边干边想呢?-坤鹏论

有人道歉了。

但是,欠钱者真正的道歉就是拿出钱来还钱,有多少钱还多少,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骗子的道歉往往只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行骗。

也是,如果骗子的承诺可以兑现,他就不是骗子了。

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骗的越大,裹挟的人越多,反而越安全。

因为,这样的金融大剧中从来就没有、也不会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就像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监守自盗》所说的:

真正的工程师造桥,金融工程师造梦,一旦变成恶梦,其他人帮他买单。

2008年经济危机主要来源是超级脆弱推手艾伦·格林斯潘。

但是,他负什么责任了吗?

根本没有!

一、到底是该先想好了再干,还是边干边想呢?

在《知识有两种,我们被最没用的那个统治》中,坤鹏论分享了人类社会的两种知识:

第一种,人类从祖先到现在,在无数次的试错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甚至还可能是自然产生的。

现在的我们却认为,它们都来自于书籍、思想和推理。

第二种,学校学到的东西,是用来获得分数、利益、金钱的东西,它们可以写成文章、可以解释、可以做学术、可以理性化、可以理论化……

当今的知识型社会,就是被这种知识占领、主导的社会。

我们太高估了第二种知识,即学术知识在人类事物中的作用和必要性。

正是这个原因以及因果思维导致我们产生了一个疑惑:到底是该先想好了再干,还是边干边想呢?

坤鹏论很长时间都认为,做事前一定要做好规划,好计划才能有好结果。

可是,在实践中,很多事情并非如此。

就像之前文章中分享过的,坤鹏论曾跟着一位老板短短里三年做了7个方向和赛道的探索。

每个开始之初,都有非常宏伟的规划、美轮美奂的BP(商业计划书)以及澎湃人心的三年预算。

但是,一事无成!

后来,坤鹏论有机会主持做一个APP,开始时,产品经理给出的结论是,这样的APP,不会有太多人用,而且功能过于简单,顶多就那么几个,以后再难有发展。

虽然如此,我们依然坚信要做的那个功能是客户需要的,秉承着最小投入、小步快跑的原则,不在产品的规划上过多纠缠,直接干了再说。

于是,APP很快上线了,在没有花推广费的情况下,每天竟然有100多的下载量和80%以上的注册使用转化。

随着用户量和使用量的增长,客户不断提出新需求,我们也不断发掘到可做的功能,几个版本的更新迭代后,连产品经理自己都感叹说,可做功能就算做一年都做不完!

正是这样的实践,让坤鹏论明白了,只要是需求,就是有价值的。

事情是干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干了再说,边干边想。

想得再完美,都是0,概率世界中,长期规划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忽悠。

如果靠想、靠计划就肯定能实现目标,那么,也就没有纸上谈兵这种说法了,那么,世界最牛的企业家都应该是那些著名经济学家。

实践出真知。

真知就是本质。

坤鹏论一直强调,做事一定要牢牢抓着本质干。

但是,很多时候,在岸上的时候,我们根本看不到或可能看错了本质,只有跳进水里扑腾起来,才能真正、快速地触摸到本质。

小马过河的故事早就告诉我们,水是深是浅,事是苦是甜,都要自己试了才真正知道。

有人向维珍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请教如何处理难题,他的回答是:“管他呢,做了再说。”

坤鹏论:到底是先想好了再干,还是边干边想呢?-坤鹏论

只要没有生命和自由的风险,做了再说,先搞起来。

这就是在你和事情之间建立了最短路径。

你不再纠结于why、if,而是思考、实践、试错how!

其实,所谓的思考周全,大部分时候是给自己的畏缩不前找借口。

想太多背后的主要原因无外乎两个:

一种是这件事根本就不值得做,你的直觉已经否定了它;

但更多的原因则是,内心胆怯,不敢去做,偏偏嘴硬不想承认自己怂,于是就拿出深思熟虑当遮羞布。

概率世界,只要时间足够长,什么都可能发生,干,可以有一堆理由和实例支撑;不干,照样可以有一堆理由和实例助阵。

所以,想太多,就是纯纯地浪费时间,就是为不干找借口。

就像本文开头说的,说得再天花乱坠,不拿出钱来赔,对于被骗的人们来说就是继续欺骗。

人值不值得合作,值不值得交,永远不是说出来的,都是实打实做出来的。

甚至,说得越漂亮,越要提防,因为人们都是缺什么才会拼命喊什么!

最后,强调一点,任何事千万别二元论。

坤鹏论说干了再说,边干边想,绝对不是否定思考,更不是提倡不思考的傻干蛮干。

知行合一,方为大道。

只是,被第二种知识统治的我们,太需要实干了。

而且,凭空的思考是空想,真正有价值的思考都需要实践来提供原材料。

坤鹏论:到底是先想好了再干,还是边干边想呢?-坤鹏论

二、发明是需要之母

前面提到了需求,我们常说,需要乃发明之母。

确实,人类相当多的发明看上去都符合这个“常识性”的观点。

坤鹏论曾经一直秉承着这样的认知。

但是,《反脆弱》、《枪炮、病菌与钢铁》却告诉我们,事实上,许多发明或大多数发明其实是一些被好奇心驱使的人或喜欢动手修修补补的人搞出来的。

而且,当时并不存在对他们所想到(发明)的产品的任何需要。

在一种装置被发明出来后,发明者就得为它找到应用的地方。

而且,只有在它被使用了相当一段时间后,消费者才会感到他们“需要”它。

还有一些装置本来是发明者为了一个目标而发明出来的,结果它却在其他一些意料之外的目的中找到了自己的大多数用途。

这种先是被发明出来,然后才寻找使用的发明,囊括有现代大多数重大的技术突破。

比如:从飞机和汽车到内燃机和电灯泡再到留声机和晶体管,应有尽有。

所以,发明常常是需要之母,而不是需要是发明之母。

坤鹏论:到底是先想好了再干,还是边干边想呢?-坤鹏论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留声机。

1877年,爱迪生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留声机,它是这位现代最伟大发明家最具独创性的发明。

爱迪生专门写文章为这个发明指明了10种用途,比如:保存垂死的人的遗言;录下书的内容让盲人来听;为时钟报时以及教授拼写等。

而音乐复制在他列举的用途中并不占很高的优先地位,也就是说,爱迪生并不看好这样的用途。

几年后,爱迪生和他的助手说,留声机没有任何商业价值。

又过了几年,他认为留声机当办公室口述记录机简直太美妙了,于是重拾销售留声机的生意。

后来,当一些企业家把留声机改装成播放流行音乐的投币自动唱机时,爱迪生相当气愤,认为这是糟践他的伟大发明。

过了20年后,他才勉强承认他的留声机的主要用途是录放音乐。

机动车同样也是不为任何需求而发明出来的。

1866年,尼古劳斯·奥托制造出他的第一台燃气发动机时,马在满足人们陆上运输需要方面已经有了将近6000年的历史,同时,在其最近的几十年,蒸汽动力火车又对人类的长途运输进行了最有效的补充。

当时,马匹没有供给问题,人们对火车也相当满意。

而且,奥托的发动机力量小,还笨重得不行,高达2.13米,所以,从哪方面看,它都无法与马匹媲美。

一直到了1885年,发动机的改进使戈特利布·戴姆勒得以在一辆自行车上安装了一台发动机,制造出了世界第一辆摩托车,又是11年之外的1896年,他才制造出了世界第一辆卡车。

1905年,机动车还是有钱人昂贵而不可靠的玩物,人们对马匹和火车的满意度始终很高。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军方认定了它的确是需要卡车的。

战后,卡车制造商和军方进行了大量游说,使公众相信他们对机动车辆的需要,从而使卡车得以在工业化国家开始取代马车。

但是,这种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即使在美国最大的城市里,也整整花了50年时间。

历史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最早的照相机、打字机和电视机都和奥托2.13米的内燃发动机一样,粗笨、性能差到让人不敢领教。

以上这些实例让你想到了什么?

坤鹏论想到的是:

第一,概率世界未来永远无法预测,所以生存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停折腾,不停干,让自己大幅度地波动起来,试错起来,这就是亲手去创造自己的未来可能性,还有什么比自己掌握自己命运更靠谱的事呢!

第二,普通生意是满足需求,伟大的发明和事业是创造需要,但是,它们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干中出来的,正所谓最伟大永远始于最渺小。

第三,永远不要小瞧任何一项发明,即使它无法对应到现实的需求,即使它简陋至极,在技术之下,功能的实现最重要,体积、重量、外观反而是最容易改变的。

坤鹏论:到底是先想好了再干,还是边干边想呢?-坤鹏论

另外,我们的历史也夸大了诸如瓦特、爱迪生之类稀有天才的重要性。

其实,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发明故事不过是后人编造出来的。

这被称为发明的英雄理论。

比如: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说他看到蒸汽从水壶嘴冒出来而受到了启发。

可惜的是,瓦特打算制造自己的蒸汽机的想法,实际是他在修理托马斯·纽科曼的一台原型蒸汽机时产生的。

这种蒸汽机是纽科曼在57年前就已经发明出来的,到瓦特修理的时候,英国已经制造出了100多台。

再往前追溯,早在1680年左右,法国人丹尼·帕庞就设计出这种蒸汽机,就是没有制造。

而帕庞的设计思想源于他的前人荷兰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和其他人。

故事告诉我们,1879年10月21日晚,爱迪生发明出了白炽灯泡。

其实,他的白炽灯泡,只是对从1841年到1878年的其他发明者获得专利权的许多白炽灯泡的改进而已。

同时,在莱特兄弟的载人飞机之前,已有奥托·利林塔尔的载人无动力滑翔机和塞缪尔·兰利的不载人动力飞机。

三、人类的发明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们并不否认爱迪生、瓦特等人所作出的巨大改进增加了或开创了商业成功的机会。

但是,我们起码要明白,所有公认的著名发明家都有一些有本领的前人和后人,而且他们是在社会有可能使用他们的成果的时候对原来的发明作出改进的。

所以,人类科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拾阶而上,每一个台阶都是由前人铺就的。

技术的发展是长期积累的,而不是靠孤立的英雄行为,也不是某个人的灵光乍现。

技术在发明出来后大部分都得到了使用,而不是发明出来去满足某种预见到的需要。

人类的发明是如何产生的呢?

总的来说,发明是在无数次的尝试,然后无数次的失败中诞生的。

而绝大多数发明恰恰不是事先就设计好的。

想想看,如果人类的发明都可以事先设计好,那么,我们是不是早就应该进入到科幻小说所描述世界了。

有时候,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只是人们更喜欢复杂、神奇以及英雄。

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类的绝大部分发明背后也遵循着概率法则。

发明本身是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但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反复实验,不断积累之下,量变到质变,走出了塔勒布所说的反脆弱才具有的凸性曲线,产生了非线性的凸性效应——诞生了发明创造。

坤鹏论:到底是先想好了再干,还是边干边想呢?-坤鹏论

《枪炮、病菌和钢铁》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通过直接观察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新几内亚人,推知了史前的发明方法。

新几内亚人认识几百种当地的植物和动物,知道每一种是否可以食用、它的药用价值和其他用途。

他们还了解几十种石头的硬度、颜色、遭到重击时的情况以及各种用途。

所有这些知识都是能通过观察和反复试验获得的。

新几内亚人不断在森林里捡起一些不熟悉的东西,拿在手中摆弄,如果发现有用,就带回家。

别人看到后,会模仿,以及会带着攀比的心理去寻找更好的东西,或是在现有基础之上想方设法改进。

于是,知识不断扩充,技术不断进步。

比如:7世纪左右,中国发明了瓷器,14世纪从丝绸之路到达了欧洲,这种纹理细密的半透明陶器,一下子就把欧洲人给惊呆了,他们在对其赞叹不已后,便开始想办法仿制。

一直在仿制,一直不成功。

这背后的源动力是什么?

两个字——利益!

五个字——物以稀为贵!

直到1707年,德国的炼金术士约翰·伯特格尔在用许多制作方法,将各种矿物和黏土混合起来进行了长期的试验中,才偶然发现了解决办法,从而建立了如今还闻名遐迩的迈森瓷器工厂。

后来,法国、英国的人进行的或多或少独立的试验中,产生了塞夫勒陶瓷、韦奇伍德陶器和斯波德陶器。

当然,除了诱人的利益之外,那些完美无瑕的中国瓷器始终是欧洲陶瓷工匠的榜样,不断刺激着他们的创作欲望。

古人能够利用的原料都是自然材料,有石头、木头、骨头、兽皮、纤维、黏土、沙子、灰岩和矿石,各种各样,数量众多。

人们正是用类似的方式,根据这些材料逐步学会了把某些种类的石头、木头和骨头制成工具;把某些黏土制成陶器和砖;把沙子、灰岩和其他东西混合在一起制成玻璃;对现有的纯粹的软金属(铜、金)进行加工;后来又从矿石中提炼金属,最后又对硬金属(青铜、铁)进行加工……

而蒸馏则是典型的反复试验的成果。

中世纪伊斯兰教的炼金术士在生产酒精和香水的过程中发明了蒸馏技术。

接着他们又把石油蒸馏成馏分,其中有些被证明是威力更加强大的燃烧剂,后来,在伊斯兰教最后打败十字军的战争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19世纪的化学家在石油蒸馏过程中发现了中间馏分油可以用作油灯的燃料。

但是,他们却将最易挥发的馏分(汽油)当作一种没有用的废品而抛弃。

一直到后来人们才发现那是内燃机的一种理想的燃料。

今天,谁还记得汽油这种现代文明中最重要的燃料之一当初曾被当成废物呢!

它何尝不是又一个寻求使用的发明呢!

小知识

什么是馏分?

它指的是不同温度下,石油产品蒸馏出来的组合。温度不同,馏分不同。

比如:在分馏石油时,温度在50℃~200℃之间得到的馏分就是汽油;温度在200℃~310℃之间得到的馏分是煤油。

一直以来,人类的实践改善比大多数人想象的都要伟大,而与科技相关的生产力改善却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少。

比如:铁矿冶金术是人类几千年经验的结晶;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产物;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实践结果……

人类的科技、技术就是这样发展而来,从0到1,从简陋到精细,从两个相同的连接在一起,再到不同的两个、多个连接在一起……

只是在如此漫长的时间之后,我们只看到了它们如今的模样,并没有一代代地追根溯源,在幸存者偏差心理的作祟下,自然而然产生了,这么伟大的东西怎么可能是普通人发明的,它必须是英雄所为的想法。于是,发明英雄的故事也就顺理成章地被人们接受并广为流传。

坤鹏论曾讲过,看事物本质,历史法是个可以直击重点的方法,从其诞生开始,一路追溯其发展。

历史可见初心,追根溯源,方得始终。

大家可以看《看懂今天的科学 要从亚里士多德说起……》体会一下。

所以芒格说:“由科技引起的进步理应得到更少赞誉,而与实践相关的改善则应该得到更多。”

最后,请大家思考一下,人类什么样的行为是行动最集中、最频繁、最剧烈的?

对,是战争!

表现为武器和运输工具的技术,提供了某些民族用来扩张自己领域和征服其他民族的直接手段。

这就使技术成了历史最广泛模式的主要成因。

几乎每一次人类历史上的大规模战争,都可能是人类科技激烈碰撞和交流的契机,特别是一战、二战,显现得尤为突出。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后面还会有一篇讨论动手做重要性的,同时还会介绍为什么中国从技术达人成了技术弱者,还有股票投资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相信故事……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