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改一字亦为师(一字之师),它告诉我们,不要小觑任何人,任何人都有为我师的可能。当你总会生出别人这不行那不行的想法时,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的认知还很浅薄。
——坤鹏论
坤鹏论这个意识的系列文章的源起是,在写信息熵时,遇到了香农的一句话:
“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机器能思考的思想丝毫没有什么令人不悦之处。事实上,如果反过来说,人的大脑可能本身就是一部机器,能够通过无生命的物体复制其功能,我觉得这个思想相当吸引人。”
特别是其中“大脑通过无生命的物体复制其功能”的说法,令坤鹏论陷入思考,于是从科学之母——哲学追根溯源,再到科学关于人脑与意识的最新发现。
正是这样的较真儿,又是一次超乎想象的收获满满。
一、马歇尔·麦克卢汉其人
在这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人对坤鹏论的认知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就是马歇尔·麦克卢汉。
《香农带人类重回采集时代 但这次采集的是信息而不是食物》中曾提到过,1964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准确地预言道:“人类曾经以采集食物为生,而如今他们重新要以采集信息为生,尽管这看上去有点不和谐。”
他接着补充道:“但在这个角色上,电子时代的人类与他们旧石器时代的祖先一样,也是游牧族。”
这个麦克卢汉是谁?
加拿大人,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
被誉为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
他是一个相当相当厉害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相当相当有争议的人物。
他被誉为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的同时,也被不少人视为20世纪最能忽悠的人。
在没有“互联网”这个字出现时,他已预言互联网的诞生。
“地球村”一词(global village)正是由他首先采纳。
当他的学说蜚声学界后,在报纸舆论的大加宣传下,他开始四处演说。
于是,对他的评价开始判若两人地分裂开来。
不少人因为他过于招摇,不像大多数科学家和学者那样潜心研究学问,再加上其言论在那个时代,完全像是梦话,所以看不惯。
“通俗文化的江湖术士”、“电视机里的师爷”、“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师”……
另外,他的价码有点低,经常不问青红皂白就帮着企业作秀搞宣传,对其名声产生不小的负面作用。
比如:通用汽车的高层请他说汽车已是明日黄花;
贝尔电话公司的老总们乐于在他面前承认实在没有弄懂电话的功能;
还有企业预付5000美元,请他在电视上批评自己的产品。
但是,也有不少人坚决地笃信他,坚信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
1993年,《连线》杂志在创刊号的刊头封他为“先师圣贤”。
毋庸置疑,在计算机刚刚萌芽,互联网还没有出现的20世纪60年代,《理解媒介》确实是大多数人读不懂的天书,看上去就像是胡说八道。
结果到了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加速使人豁然顿悟:原来麦克卢汉是对的!他的那些胡说八道竟然是高屋建瓴般的真知灼见。
他让不少人看不惯的还有一点——喜欢用晦涩的句法,华而不实的隐喻,以及玩弄辞藻的警句。
他总是用一种先知式的语言来阐释观点,就像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简短箴言,以及古希腊先哲的残篇。
坤鹏论认为,麦克卢汉深谙如何让语言文字发挥出力量。
首先,短促的警句以及断言往往有着无尽的阐释空间,也就是信息熵相当高,信息量相当大,于是每个人看到后都会结合自己的认知与经验浮想联翩,甚至产生一种明悟的快感,但是,深究起来,每个人并不一定真懂,比如:他的热媒介和冷媒介观点。
坤鹏论有位朋友的文章,照搬了这样的风格,迷了不少粉丝,现在算是知道他的家学渊源了。
其次,《很多时候,我们看书的目的不过是在为自己找认同!》曾讲过,金句、口号等简短的断言具有魔力,它蕴含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它们的每一次出现、每一次重复、每一次在你的脑海里出现,实质上,都会让你的大脑更相信它一分。
人们一旦接受,就会慢慢转换为自己的既有认知和立场,哪怕这些观点中存在逻辑问题,人们也会自行脑补,自行构建出一套逻辑,使它们更加合情合理。
再次,在这个概率世界,什么都有可能,明白这个道理后,你就该知道,任何观点都不存在着绝对的对与错,那么总是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从来不解释,便是成名、成家的王道,对了,这同样也是预言家、神棍、先知的王道。
据坤鹏论观察,人们对麦克卢汉的评价依然不统一,国内一片追捧,国外有些冷淡。
整体上看,全世界的互联网从业人员,将其视为大神,但是,出了互联网圈后,其声望则会远远下降。
罗振宇曾说过,“麦克卢汉其实是一个大哲学家,他提出了很多人类文明的哲学母题。”
这个评价有些夸张,因为我们在学习过一些哲学理论后就该明白,麦克卢汉的不少说法其实是已有哲学理论的再思考、再延伸,或是换个说法。
而且,他有点过于执着“故作惊人语”。
他的话很酷、很有启发性,但也有不少经不起逻辑推敲,因此更像是观点,而不是学术的理论。
还有人这样评价道:“麦克卢汉很多的观点就像是一个手电筒一样,照亮了黑暗中很小的一个地方。它可以引导你到更远的地方,但是当你到了那里,摸索着向旁边走去,你就会发现,麦克卢汉引导你到的那个地方,并非是最好的所在。但是你能到达这个层次,却不可不感谢他。”
如果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信息熵,不曾对讯息和信息较过真儿,坤鹏论可能不会对麦克卢汉太多关注,甚至可能认为他的言论是哗众取宠,卖弄文字。
但是,正是有了信息熵的认知基础,坤鹏论发现麦克卢汉的很多观点确实令人拍案叫绝,特别是用现实当后视镜看,更是不禁让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古人说过,改一字亦为师。
所以,不管别人如何评价麦克卢汉,只是他那一句“媒介即讯息”就值得拜为师。
坤鹏论强烈推荐大家去读一读他的《理解媒介》,这本书的55周年增订本有595页,大部头,好在是文章集合,翻开任何一篇都可以读起,而不必拘泥从头到尾顺序阅读。
这两天,坤鹏论就挑选分享一些自己感受颇深的观点。
二、媒介即讯息?
尼采曾经说过:“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坤鹏论认为,这可能就是《理解媒介》书名的渊源。
而且,阅读体会下来,麦克卢汉的观点、表达方式也确实可以嗅到隐隐的尼采的风格和味道。
1966~1967年,因为《理解媒介》(1964年出版)一书,他名噪欧美,在其中有着后来震惊世人的结论:“媒介即讯息”。
坤鹏论认为,理解了这句话,基本就会更快地明白麦克卢汉的很多观点到底在讲什么。
还是以标准步骤开始,战胜什么=定义什么,我们先来拆分并理解名词。
第一,媒介是什么?
英语中,媒介"media"是"medium"的复数形式,它本身的含义是in the middle(在中间),或者go between(在两者之间)。
它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媒介是信使,是通道,是某物经由某个手段、工具、途径到达另一物的中介空间。
那什么是麦克卢汉的媒介?
他认为,“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媒介即讯息。
注意,讯息不是信息。
它们的区别请看《讯息?信息?通信?通讯?》。
而这篇文章就是坤鹏论理解“媒介即讯息”追根溯源而来的。
麦克卢汉表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即技术,可以是人的任何延伸。
媒介,是所有延伸人类器官的工具、技术和活动。
也就是说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
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关系的技术和物质都是媒介,比如:
石斧是人类手的延伸;
车轮是人类脚步的延伸;
衣服是人类肌肤的延伸;
图书和报刊是人类言语和视觉的延伸;
电视是人类听觉和视觉的延伸;
互联网是人类言语、听觉和视觉的延伸;
……
所以,媒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而坤鹏论认为,这些媒介的本质上都是人类意识的延伸,是意识实现功能的技术,是意识达到目的的工具。
到此,我们可以对媒介进行总结——
一是,包含讯息的容器,书、照片、录音磁带、电影胶片、录像带、影音光盘、硬盘等;
二是,用来传播讯息的技术设备、组织形式或社会机制,包括通讯类(驿马、电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可视电话、移动电话等)、广播类(布告、报纸、杂志、无线电、电视等) 和网络类三大类。
总而言之,《理解媒介》有一个自始至终的主题:
一切技术都是身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
对人们通过延伸而增加的力量和速度所做的反应,又产生新的延伸;
新的需求和新的技术回应不断累积,最终导致的并非传统的外爆,而是一场空前的内爆。
其次,媒介是对人类的肢解。
比如:车轮使人的腿脚延伸,减轻其载荷负担的压力,但又使被延伸的腿脚和躯干分离,从而对人构成新的压力。
蹬自行车、在高速公路上飙车,人只用上了腿脚的一个专用功能,而腿脚的基本走路功能却被剥夺了。
媒介延伸人体,赋予它力量,却瘫痪了被延伸的肢体。
在这个意义上,技术既延伸了人体,又肢解了人体。
再比如:语言和文字是媒介,是意识的延伸,但是,它们又让我们不能超越语言和文字来理解未知,使我们永远生活在语言的牢笼之中。
由此,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的基础上,将message变成为了massage(按摩),也就诞生了——媒介即按摩。
按摩使人舒服,令人昏睡,让人变得麻木,无意识,不知不觉。
“一切媒介对我们的影响都是完全彻底的。媒介影响的穿透力极强,无所不在,在个人、政治、经济、审美、心理、道德、伦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产生影响,我们的一切方面无不被触及、被影响、被改变。媒介即按摩。”
再次,如何理解“媒介即讯息”呢?
在《理解媒介》中麦克卢汉是这样写的:“从社会意义上看,媒介即讯息。”
加上“社会意义”,说明他所讨论层面是社会的。
正如他在该书第一版的序言所说:“任何一种延伸……对整个心理的和社会的复合体都产生了影响。”
这就是理解媒介的研究的理据、源头。
人们以前一直认为,讯息的载体不重要,讯息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不管是通过语言传播,还是通过文字传播,关键是讯息本身,因为它包含有人类消除认知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
而麦克卢汉则认为,媒介同样也是讯息,同样也可以深刻地影响到人类。
他的意思是:
第一,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
第二,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称为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人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而这种新的尺度,就是媒介的讯息。
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就是它引入人类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比如: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轮子和道路引入人类社会,而是加速并扩大了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了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和新型的闲暇。
无论铁路是在热带还是寒冷的北方,它都引发了这样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和铁路媒介所运输的货物或内容毫无关系。
再比如:飞机加快了运输的速度,它又使铁路所塑造的城市、政治和社团的形态趋于瓦解,这个功能与飞机所运载的东西没有任何关系。
还有电光源也是非常好的例子。
麦克卢汉所处的时代,电力大规模使用,那时候的人们认为电拥有着巨大的魔力,计算机的魔力源于电(所以取名为电脑),人类神经系统的本质也是电,所以,他在书中也不断地用电来举例。
麦克卢汉认为,无论电是用于脑外科手术还是晚上的棒球赛,都没有区别。
可以说,这些活动是电灯光的“内容”,因为没有电灯光就没有它们的存在。
麦克卢汉认为,这突出说明了“媒介即讯息”。
因为是媒介对人的协作与活动的尺度和形态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
而相对来说,媒介承载的内容或用途五花八门,却对塑造人类协作的形态不起作用。
可是,人们很少会去关注电光这个媒介,而过度聚集于通过电光传递的内容。
甚至在它没有“内容”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它,直到电光被用来打出商标广告,人们才意识到它是一种媒介。
但是,电光消除了人类协作里的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它和广播、电报、电话和电视所做的一样,带来了深度卷入。
麦克卢汉由此得出一个原理:
任何媒介施加的最强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人的关系与活动,使其形态、规模和速度发生变化。
比如:电光使黑暗中无法进行的活动成为可能,这些活动可以被认为是电光的“内容”。
而我们今天的传播学世界之所以会是这个面目,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
讯息无形,它很像水,其生命力在于靠流动。
水最大特点是可塑性,讯息也一样,讯息是什么样子,关键要看盛它的容器——媒介什么样子。
由于媒介的影响很强大,所以任何讯息的冲击力都远不如媒介本身的冲击力。
麦克卢汉曾做过一个比喻:媒介是窃贼,我们是看门狗,媒介的内容就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分散看门狗的注意力,只留意到“肉”而放过了“窃贼”的人,是怀着“技术白痴的麻木态度”。
他借此提醒我们,要注意媒介本身,不要只关注媒介的内容,媒介研究归根结底是使用效果研究。
就像电视新闻报导一件罪案,其主要讯息并不是罪案本身,而在于电视新闻广播把类似的罪案在晚饭时间直接带到大众家中,从而使公众对罪案的态度有所改变。
麦克卢汉还指出,任何媒介所传递的“内容”本身是另一种媒介,它们成双入对,一个“包含”另一个。
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
而言语的内容则是实际的思维过程,思维的内容。
麦克卢汉认为,一种新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替代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
新旧媒介的相互作用模糊了媒介的效果。
人类最早的技术是言语,它是文字、印刷的电报的源头。
转化为文字以后,言语就获得了强大的视觉偏向,在社会和文化的组织中产生影响,直到今天。
但是,有所得必有所失,文字使言语和其他感知分离,后来广播的发展使言语延伸,类似的损失也随之发生,因为广播把言语简约为一种感知——听觉。
广播不等于言语,因为我们只听而没有说也没有看,但和文字一样,它造成了一种包含言语的幻觉。
另外,媒介结合时,其形式和用途都会发生变化,此时,受到影响的人的活动也在规模、速度和强度上随之变化。
比如:气垫船是船舶和飞机的杂交,它不仅消除了起平衡作用的机翼和龙骨,而且,机场和码头连接的环境也没有必要了。
可见,媒介是我们世界变革的动因。
就像工业革命由瓦特改良蒸汽机这个媒介开始,一系列技术和工具媒介的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社会环境……
而我们现在与过去太多的不同,恰恰是电脑、互联网、手机……这些媒介所带来的。
因此,理解媒介,就是理解当今社会。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