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时刻注意不对善恶、优劣、强弱、美丑等差异过分敏感的习惯,也就是尽量跳出主观,也许就是能够接近真人的方法。

——坤鹏论

坤鹏论:心斋坐忘 唯道集虚-坤鹏论

昨天在《概率让真理成为真理,也让真理不是真理》中,坤鹏论分享了主观、客观、概率对人类认知的纷扰,并提到了相当难懂的现象学以及它的重要方法——悬置。

其实,现象学与庄子的思想以及禅宗很多都异曲同工,比如:庄子的唯道集虚与现象学的悬置。

相比西方哲学,就算文言文再难懂,道家思想再高深,作为中国人,接受起来也要相对容易些。

所以,坤鹏论今天先讲讲庄子的心斋坐忘、唯道集虚,以它们为桥,然后再走向悬置。

根据我的学习经验,理解了心斋坐忘、唯道集虚,后面再学习现象学的悬置,就会轻松不少。

一、西方哲学曾对东方思想不屑一顾

之前,西方哲学界是相当瞧不上东方哲学的,甚至认为东方无哲学。

坤鹏论:心斋坐忘 唯道集虚-坤鹏论

比如: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就提到了东方思想,篇幅不多,批判不少。

他认为中国的、印度的,尤其是中国的,那是最低的,完全缺乏概念的规定性,包括《易经》、《老子》、《庄子》、《孔子》等,都如此。

他尤其看不上孔子,说,如果要保持孔子的名声,最好不要读他的书,《论语》哪有什么思辨的哲学,哪有什么概念的东西,都是一些老生常谈,全世界哪儿都能看得到,而且别的地方比他讲的好得多。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对于《易经》哲学,黑格尔这样评价道:“我们必须注意——他们也达到了对于纯粹思想的意识,但并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面。”

相比而言,现象学这一派就不一样了, 通过它的思想视野,有些哲学家能够看到东方思想的优点。

其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就对中国的道家非常感兴趣,而且很尊敬,并从中吸收了很多东西,比如:他从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讲出了“那知光亮者,将自身隐藏在黑暗之中。”

坤鹏论:心斋坐忘 唯道集虚-坤鹏论

可以说,现象学,除了改变了西方哲学的方法,即那种割裂现象和本质、客体和主体的思维方式,还大大改善了东西方或者中西方哲理思想之间的关系。

二、老庄的道

儒家思想不断强调仁和礼的重要性。

但是,老子却认为,仁和礼的出现,是为了应对乱世而不得不提出来的。

所以,与其倡导仁和礼,不如创造一个不需要仁和礼的社会,回归人本来的生活方式——理解道、遵循道。

道是什么?

道,是老庄思想的基本概念,指创造宇宙万物的规律和法则。

道,不可见,不可触,也不能用“道就是这样的东西”之类的话来表现。

既然无法特别指定,就无法命名,所以老子也将道称为无(无名)。

坤鹏论:心斋坐忘 唯道集虚-坤鹏论

1.老子的道

老子说,道(无)在天地生成前就存在,是不断生出有的混沌,万物由道(无)而生,不断变化,最终归于道(无)。

包括道德、文化、正义、礼仪、财产、文明等人类创造的价值,同样也遵循这一法则而不断变化,最终会走向消亡。

既然万物皆向空,人类创造的价值也终有一日消失,那么被拘束在变化不断且不知何时会消亡的道德、文化等价值中,人是不会幸福的。

所以,老子认为,人们应该以“遵道”的生活方式生活。

老子的“遵道”总结下来就是自然无为。

不为名誉和财产所动,参照、顺应自然法则来生活,比如:上善若水、柔弱谦下、绝学无忧、知足、经年变化等。

另外,因为道不可捉摸,老子也指出,认识的最高境界就是确信自己的无知,“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2.庄子的道

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他们都认为,道是这个世界的终极意义。

但是,对于“遵道”他们是有区别的。

与老子不逆自然法则而生的“遵道”不同,庄子认为,扫除善恶、优劣、大小等区别自由地生活就是“遵道”生活。

老子否定人为价值,庄子否定万物差异。

坤鹏论:心斋坐忘 唯道集虚-坤鹏论

庄子最重要的思想是齐物。

他认为,善恶、美丑、优劣、真伪等区别是人类特有的感觉和思考的产物。

而且,除了这些道德价值上的差异,人类特有的思考,还带来了大小、美丑、强弱等物理上的差异。

如果人类不存在,所有这些人为的差异、价值的优劣就会消失。

那么,宇宙中也就没有人类的感觉和思考带来的区别。

一旦去除掉所有区别,万物就会合为一体,万物为一,我”和“一切非我之物”皆同,这就是齐物。

就像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世界上所有差异都只源于人为划分方法的不同,而人类大部分烦恼、痛苦、纷争其实都源于此。

而在齐物的世界中,一切价值都不分优劣,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不会和他人发生争执,可以放松随性地生活,这就是庄子倡导的“遵道”生活——逍遥游。

出自《庄子·秋水》的成语——曳尾涂中,就是很好的解释。

话说,楚国官员请庄子做官,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译文:我听说楚国曾有一只神龟,这只神龟后来被楚国人抓住了,抓住之后就把它捆绑起来,供放在祖庙里,众人向它烧香磕头,后来神龟死了,但大家还对它祭祀,一直祭祀到今天。我问问你们,假如说我们大家都像那神龟一样,是愿意在泥中拖着尾巴生活呢?还是愿意在那贡桌上接受人间香火呢?楚国的两位大臣回答:我们当然愿意曳尾涂中啊。

从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遵道”的核心思想是摒弃名利。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天下有至乐,但不是名利之乐,欲望之乐。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三、心斋坐忘、唯道集虚

那么该如何达到庄子的道——逍遥游呢?

庄子认为,世界被人为造成的区别波浪搞得混乱不堪,这时只有通过忘掉所有区别,才能与道融为一体,从而看到世界原本自然的状态。

他提出了如何观道、得道的方法——心斋坐忘。

心斋,也就是放空心灵,忘掉一切以语言划分的善恶、优劣、大小等差异。

在《人间世》中,庄子这样写道: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所谓唯道集虚,就是只要达到空明的心境,道自然与你相合。

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意思就是,忘掉自己的肢体,革除自己的听觉和视觉,离弃了本体,忘掉了知觉,连自己本身的存在都忘了(类似冥想)。

当一个人心境澄明,忘掉自我时,便不再感到存在有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隔阂,而与自然万物合一,“游乎天地之一气”。

失掉自我意识而与自然合一,名为“物化”,齐物了。

庄子提倡以直觉方式静观自然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忘我境界。

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人的精神必须处于心斋坐忘状态,唯道集虚是心斋坐忘状态的最高境界。

庄子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认知方式:

最低等的是听止于耳,即感官知觉;

其次是听之以心,即逻辑思考;

最高为听之以气,就是直觉认知。

气指一个人领悟道时直觉的、超理性的能力。

这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耳目的知觉、心的逻辑思考,都只能把握有限的事物,而道是无限的,它只有达到唯道集虚的境界才能得到,即超越一切利害得失观念 , 进入澄明状态 , 这样才能把握道的本质 。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们从小就一直以人为划分的区别来认识世界,区别已经成为了习惯。

所以,庄子在《大宗师》中又提出了由易到难的修养方法,也就是循序渐进地在思想上遗忘外物的几个阶段:

第一步:“外天下”,排除对世事的思虑;

第二步:“外物”,抛弃贫富得失等各种计较;

第三步:“外生”,将生死置之度外。

一个人的修养达到“外生”阶段,就能“朝彻”,也就是能使自己的心境如初升太阳那样清明洞彻——唯道集虚的境界。

能“朝彻”,就能“见独”,就是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忘掉一切区别的境界,被称为明镜止水,达到此境界的人称为真人。

一旦成为真人,主观与客观融合,因主观而生的那些苦闷和不满就会消失,切实感受到真正的自由。

真正实现:

“天地与我并生 , 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坤鹏论:心斋坐忘 唯道集虚-坤鹏论

不过,处于心斋坐忘状态难,达到唯道集虚境界更加不易,所以,成为真人难度不小。

坤鹏论认为,我们可以养成时刻注意不对善恶、优劣、强弱、美丑等差异过分敏感的习惯,也就是尽量跳出主观,也许就是能够接近真人的方法。

就像《道德经》堪称人类历史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但其思想的真正传承人几乎断绝,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后人越来越多地掺入了自己的主观观念歪曲了老子的本意,造成道学思想在民众中传布范围广,但迷信色彩浓厚,远远地偏离了老子原初的思想。

最后,用《庄子·达生》中的一篇再来体会一下心斋和唯道集虚: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孔子前往楚国去,行走在一座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人在粘知了,就像用手捡东西一样。

孔子(上前)问道:“您真行啊!有什么诀窍吗?”

(驼背人)答道:“我有诀窍啊。(夏季)五、六月时用两个(有粘性的)弹丸粘在棍子上,(用来)粘知了,粘不到的就不多了;用三个,有十只知了只能跑掉一只;用五个,那就象拣一样了。(粘知了时)我的身子站定在那里,就像断木桩子;我的手臂就像枯树枝;虽然天地很大,容有万物,(此时)而我就只知道有蝉翼。我心不旁骛,世上万物我都不换蝉翼,这样还有什么得不到呢!”

孔子回头看弟子并对他们说:“用心专一,就是聚精会神于一处,这说的就是驼背人啊!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