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也是有潮流的,它背后最大的动力永远是现实给人类造成的深深迷茫和痛苦。
——坤鹏论
很多人一提起尼采,估计都会说,那不是一个德国疯子吗?都不知他在说什么。
但是,西方有句谚语,当你感到迷茫,就应该读一读尼采。
100多年过去了,人们惊讶地发现,他的思想依然符合这个时代!
一、穷就算了,为什么我们还越来越穷忙?
还记得坤鹏论曾介绍过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吗?
那是一本客观、真实呈现了几乎尼采所有重要哲学思想的、有逻辑的推论历史书。
不仅是这本书,包括《人类简史》、《自私的基因》也都有尼采的哲学思想在其中闪耀,充当灵魂。
它们都有一个前提设问——文明的进步真的能使人类幸福吗?
它们都有一个结论——整体总是通过牺牲个体达到自身演化。
坤鹏论曾在《每天工作8小时太辛苦 这事只能怨咱的祖先!》、《快!快!快!》中讨论过这个问题。
比如:科技一直在进步,机器不断取代人工,我们却一代比一代更忙。
数据显示,中国大陆超过30%的人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50÷5=10),有近10%的人超过60小时(60÷5=12)。
就像汽车延伸了我们的双脚,它本应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但是,汽车却令我们越住越远,再加上汽车普及率提升带来的交通堵塞,通勤路上白白浪费大把时间。
这还不算,为了买车以及养它,你还要付出不菲用生命般宝贵的时间换来的金钱。
如果你每月工资1万元,一辆车20万,相当于要消耗你20个月的工资。
时间呢?
20个月×22天工作日×8小时=3520个小时。
这还不算之后汽车每年要付出的保险、油费、保养等费用。
所以,如果你不靠汽车赚钱,它就是个败家的资产。
还有PPT,很久以前人们开个会,主要就是把演讲稿写好,有的人口才好,只需要事先花点时间在脑子里搭好结构就行了。
现在呢?
我们不得不还要花上大把的时间去制作PPT。
有幅漫画上的文字发人深省:“入职以后,公司给每位员工发了一台电脑,表面上是每人拥有了一台电脑,实际上是给每个电脑配了一个人。”
工业革命时期,大机器把工人变成了廉价的低专业性劳动者。
现在,电脑又把白领变成了廉价的低专业性劳动者。
人类越文明,科技越发达,不仅没有促进生产力,却物极必反到了反生产力。
坤鹏论认,科技发展,机器不断取代人,在不断的打击和失落中,人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存在主义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流行起来。
所以,思想,也是有潮流的,它背后最大的动力永远是人类深深的迷茫和痛苦。
二、万能的尼采哲学思想
因为是存在主义的系列,就有个问题了——尼采到底算不算存在主义?
这个归属问题在哲学界也没有统一的意见。
但是,他的思想核心确实如存在主义所倡导的那样,找到自我,实现自我,比如以下这些话:
“不要轻易去否定自己,接受自己,热爱自己”;
“轻视名声口碑,不要过去关心他人的想法,否则你的生活就会制约在‘老师’、‘部长’、‘社长’这样虚无的名声里”;
“每个人都有专属的特质,成功的人往往是了解自己的特质并加以利用……关键是坚持不懈,这才能发现个人的优势所在”;
“世界就处在这样永恒的行为运动中,所有人的所有行为,无论多么微小,都会存在下来,因而以这种方式,我们获得了永生”;
“闭上你喋喋不休的嘴,去行动吧,这才是为你赢得信赖的捷径”;
“一些有才能的人却做不出什么成就,因为他们不相信时间,总以为一些等待是荒废时光。他们错误地认为,他们能够完成任何事情,因此,他们做的事都不上不下……做好一件事的关键,不仅是人才或技术,最重要的是信赖时间,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
可以说,尼采的思想绝对算存在主义的先辈,对以后的存在主义有着指导级的意义和作用。
而且,尼采对现代哲学、以及一直延续至今的社会深远影响。
正是他站在十九世纪,先知般地预见到了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
人类文明正在开始衰落;
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将会越来越频繁;
人的世界观、社会秩序和道德法则正在变得更具相对性;
欧洲虚无主义的来临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秩序的失落;
……
1992年,德国学者进行了一项出色的研究:考证了1890年到1990年期间,尼采对德国的影响。
结果发现:无政府主义者、女权主义者、纳粹分子、宗教信徒、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存在主义、素食主义者、先锋派艺术家、体育爱好者、极端保守分子、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进步人士、唯美主义者等,都从尼采的著作中获得启示。
其实不仅只是德国,乃至全世界都如此。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奇怪现象。
坤鹏论认为,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各种政治运动需要对他们的诉求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这种解释往往发端于批判,并且是极端“残忍”的批判。
恰恰尼采的著作无一不是批判,而且怼天怼地,凡是主流的、传统的,他全批判过。
于是,各类运动在尼采的著作采撷到了自己最需要的思想弹药,并在其批评中看到了他们自己讨厌的东西。
而且,一般认为,现代哲学始于尼采。
所以,有人说,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都是尼采的时代。
三、尼采的生平
1844年10月15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的勒肯镇。
1900年8月25日逝世,终年55岁。
尼采是不折不扣的天才,24岁就拿到了哲学博士,同年还被巴塞尔大学聘为希腊文学的教授。
他5岁时便失去了父亲。
因为从小在一种完全女性化的和宗教虔诚的氛围中长大,使其形成了敏感的性格,也比较柔弱。
但是,那时他就已经试图通过坚定的自我克制和磨练来克服性格上的弱点。
敏感、自我克制成为尼采性格的两个基本特征。
同时,这也造就了他对意志力量的崇尚,一生都遵从着斯巴达式的纪律。
在面对重大目标时,他既可以施加给别人痛苦,同时他自己也有忍受痛苦的度量。
比如:人生最后几年里,他所有作品都是在他以一种异乎寻常的顽强毅力和病魔作斗争中完成的。
他小时候就开始偏好古希腊文化,这成为了他终生的难舍之爱,为此,他还专门学习了古典语文学。
古典文化帮助尼采找到了自己思想的本源。
后来,他在莱比锡遇到了除了家庭、古典文化之外对其一生起决定影响的第三种精神力量。
他在一家旧书店里发现了叔本华的代表作。
在一口气将其读完后,完全被这位忧郁的天才所倾倒。
其无神论和反理性主义深深地影响了尼采。
他开始把欧洲文化鄙夷为颓废文化。
在此之前,尼采还接触到了散发着叔本华精神气息的理查德·瓦格纳的作品。
“自从听了《特里斯坦》的钢琴片段那一刻起,我就变成了一个瓦格纳信徒。”
“没有瓦格纳的音乐,我就不可能熬过我的青年时代。”
后来,尼采结识了瓦格纳本人,并成为其忠实粉丝。
尼采年纪很小时就对宗教信仰产生怀疑,上大学后进而主张无神论,后来成为著名的无神论者。
他的身体不好,看上去苍白而虚弱,口才也不够好。
他的哲学背景,使其同时遭受哲学界和文学界的排挤,再加上个性相当愤世嫉俗,几乎没有他不批判的,导致他的教学生涯很不成功。
他曾说:“听众是到教室来吃糖的。”“真正伟大的哲学家,要到死后才会出生。”
确实,他在世期间,几乎完全被人忽视,甚至因为书无人问津,自《查拉图斯特如是说》的最后部分开始,他找不到一个出版商愿意出版他的作品,不得不自费出书。
但是,1900年去世后,他却逐渐成为各类人争相膜拜的偶像,是有史以来被人们谈论最多的哲学家之一。
但遗憾的是,尼采也一直是最不被理解的哲学家。
有本书叫《尼采到底说了什么》,其中列出了30个关于他的流言。
他写过很多本书,就像一个思想的游击战士,用大量文字向已经确立的各种各样的立场观点开战。
他的攻击方向变幻不定,刚还攻击这个方向,一转身就攻击相反的方向。
这让人感觉自相矛盾。
其实,这是他在用自己打造的哲学的锤子敲碎那些所谓真理的战术。
因此,如果我们选择任何一本他的著作来认定它代表尼采的思想,都会严重影响对他的理解,得到截然不同的尼采。
而且,尼采的哲学著作,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激发起严肃的思想,而不是一本正经地去回答问题。
在这一点上,他更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而不是斯宾诺莎、康德或黑格尔。
他的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天才的格言(从形式上说)或警句(就内容而言)的汇编。
从语言上讲,尼采的所有后期作品都只是一些片断思想和格言的汇编。
即使是创作旺盛时期的作品(《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也是如此。
因为尼采基本不是通过细致的分析来表达他对问题的看法,在思想上给人以支离破碎的印象,很容易给人一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感觉。
再加上他和叔本华、海德尔以及歌德一样,都非常注重感情、直觉、意愿和“生命”。
所以,人们在对其作品进行阐释时,很容易被“引诱”,不自觉地掺杂进自己的主观观点。
结果一直到今天,不管是谁,即使是海德格尔,他们的阐释顶多也只能还算正确或部分正确。
而且,尼采的哲学与他的内在精神历程有着最紧密的联系。
如果没有感同身受的经历,都只能隔靴搔痒。
这也恰恰说明了,研究尼采,必然要带入主观精神体验,无法纯学术。
另外,尼采还记了很多笔记,其中大部分从没有发表过,也不打算发表。
如果有谁把关注焦点放在这些笔记上,还将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尼采。
他当年曾预见道:“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我和不属于我的思想混为一体!”
不幸的是,1888年,在他创作的旺盛时期,过度的创作热情、不被认可的孤独、天生身体的孱弱,使其肉体和精神都已经精疲力竭,几乎完全失明。
1889年1月,据说尼采在都灵时,看到一匹马被马夫鞭打,他冲到马的跟前,试图保护它,然后突然失去意识,在他被送回住所并苏醒后,他开始给朋友写一些奇怪的信,后被送进精神病院,诊断为精神失常,直到死时都没有治愈。
德国对尼采的评价非常高,给了他很多角色:
孤独者尼采——意欲超越自我并因而走向毁灭的人。
诚实者尼采——尼采认为诚实是“美德中最年轻的”,它是一个人最诚恳的意见,这就是他做人和写作的特点。
他提醒世人,千万不要让“我们的诚实变成我们的虚荣,我们的妆点,我们的局限和我们的愚蠢。”
诗人尼采——德国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创作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
散文作家尼采——被认为是德国最好的散文作家。
心理学家尼采——他自称“心理学家中的第一个哲学家”,而且他确实具有天才的心理学家般的敏锐洞察力,看人目光如炬,可以直视人心,说出来的话往往就是人们(不管他们有多么伟大)在其华丽辞藻、大义凛然、道貌岸然背后隐藏最深的那些东西——肮脏的、卑微的、怯懦的……更多还是自私的,为了自我生存的。
比如:他对同情的评价如同撕掉人类的遮羞布,他质问道,多少情况下我们所谓的同情不过是我们优越感的面具?或者至少是因为牺牲品不是我们而松了一口气?
再比如:我们的判断其实经常性地建立在怨恨而不是道德的公正基础之上。
其实细想过来,尼采本人其实也是因为可怕的沉寂,才越来越孤高自傲,才用更加激烈和高昂的语调掩饰内心不被社会认可的怨愤!
预言家尼采——在近代思想家中,没有人能够像他那样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未来高屋建瓴且准确的预言。
反哲学者尼采——用锤子直接将自苏格拉底以来的哲学全部击碎,开启了反本质主义的思考,引领反哲学思想。
语言哲学启蒙者尼采——启迪了现代语言哲学的潮流;
……
对于尼采的主要思想,明天我们继续!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