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理所当然”和“先入为主”们来说,哲学就是来破坏它们的,哲学=破坏。

——坤鹏论

坤鹏论:哲学,就是破坏-坤鹏论

哲学是爱智慧。

那么,智慧是什么?

智慧不同于知识。

从哲学的定义上,我们知道它反思、探究的是,诸如生命、我们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做或应该相信什么等这样一些重大问题。

这些反思和探究为的是人生的意义,人生要有一个大局观——人生观或世界观,要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活好这一辈子,成为完整的人。

这不仅是政治学、伦理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最终目的。

有人说,智慧与知识不同,人,需要靠智慧为历史方向,有这个智慧,思考就中肯;能中肯,事情就成功,没有这个智慧,分明应当这样做而偏不做,步骤一定错乱,走不上轨道,最后必定失败。

让我们再来看看智慧的正规解释:

智慧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

包含有: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

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

与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终极功能,与“形而上者谓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是“形而下者谓之器”。

智慧使我们做出导致成功的决策。

有智慧的人称为智者。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什么都可以冠上哲学,并成为该领域最至高的境界,达到一种居高临下、指挥一切的观(最基本的看法和观点),比如:

投资哲学——爱投资的智慧——投资观;

美食哲学——爱美食的智慧——美食观;

数学哲学——爱数学的智慧——数学观;

科学哲学——爱科学的智慧——科学观:

……

对于智慧,更简化的正规解释则为:智慧,就是分析判断、发明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

坤鹏论认为,其实还可以更简单——智慧,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生在世,不就是在不停地解决问题中渡过的吗?

正如之前所说的,人生像痒痒和挠痒,就是不满足与满足,不满足就是问题,满足就是问题解决。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生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人们常说,事事洞察皆学问,处处体验即文章。

人生就是日常生活的组合,就是一天一天地活在当下。

因此,智慧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

由此,我们也该理解,为什么大隐隐于市了吧。

坤鹏论:哲学,就是破坏-坤鹏论

日常生活中的我们,知道的事情很多,如果一无所知,不但无法与他人交流,甚至难以生存。

但是,我们一直把这些知识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没有意识到我们“知道”,也从未加以反思。

到这里,很多朋友会说,你说的不就是常识吗!

是的,这些“理所当然”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常识,以及先入为主的观念。

它们常识、先入为主到了,如果谁要对其疑问,往往会被别人视为吃饱了撑的,闲的没事干,蛇精病,较真儿……

不过,如果深究下去,彻底地审视我们心中那些个“理所当然”们,就会发现,它们绝大部分其实很可能是:

父母教给我们的;

学校不断灌输给我们的;

朋友的话题;

在书里读到的;

在网上看到;

从某个专家那里听来的;

甚至是广告里面的标语;

……

扪心自问,在那么多“理所当然”中,到底有多少是我们自己通过实践、思考得来的呢?

恐怕极少极少吧!

毋庸置疑,人类,是意识指导行动的生物。

认知的不同,甚至会让人们对同一件事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与行动,股市中的投资者就是最好最好的例子。

要不然怎么会有股市里,抄底大军和割肉大军擦肩而过时,心里都会互道一声傻瓜?

而被称为哲学家的人则是为了质疑“理所当然”而活,以质疑常识与先入为主的观念为乐,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去反思和理解这些“理所当然”的知识。

比如:

历史学家关心的是在过去的某个时间发生了些什么,哲学家则会问:“时间是什么?”

数学家探索的是数之间的关系,哲学家则会问:“数是什么?”

物理学家研究的是原子的成分是什么,哲学家则会问:“我们怎么知道在我们自己的意识之外,还有别的东西存在?”

心理学家会探究,人类是如何学会一门语言的,哲学家则会问:“是什么让一个字词具有意义?”

我们任何人都可以问,说谎是不是错误的,哲学家则会问:“是什么让一个行为有对错之分?”

当然,如果我们在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里,不将时间、数、知识、语言、对错等观念看成天经地义的常识,我们就无法正常地生活。

但是,在哲学中,我们探究的恰恰就是这些观念本身。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身。

坤鹏论:哲学,就是破坏-坤鹏论

不过,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心难。

正如各门学科中基础部分的研究最为困难,因为探究的概念越是基础,可以帮助到我们的工具也就越匮乏,比如:基础科学。

所以,哲学很难通俗,不是因为它太“高级”,而是它太“基础”。

哲学讨论的是宇宙、人生最基本的道理,人们通常都太脱离这个“基础”、“基本”的道理,或者甚至忘掉了这些基本的道理,所以才觉得哲学太“高深”,“高”不可攀。

总的来说,哲学是,重新思考“理所当然”之事。

即,不被想当然的常识和先入为主的观念左右,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

反复思考那些通俗易懂的解答,进而寻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才是哲学的真谛。

有句话叫:“在常识止步的地方,哲学却扬帆起航”。

真正的哲学家,往往需要拥有一种惊奇的眼光,或者说需要一种童真的眼光。

他们总是比普通人更容易被震惊,从而产生惊讶,以此为动机和起点,开始哲学思考。

因此,对于哲学思考,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故弄玄虚,真要如此,反而会弄巧成拙,东施效颦了。

哲学正是从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疑问开始,从常识和先入为主的观念开始。

比如:“为什么要工作?”

“因为通过工作挣钱,这样才能生活下去。”

“那么,如果有够花一辈子的钱,你就会辞职吧?”

“不,也许还会继续工作。”

“那么,工作到底是什么?”

……

看看,关于工作的哲学思考就开始了。

再比如:“赚很多钱就会幸福吗?”

“如果幸福的标准是金钱,为什么很多人并不富有,却过得很幸福呢?有的人腰缠万贯,反而愁眉苦脸?”

“幸福到底是什么?”

……

这时,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便开始了。

我们不再把这些问题当作常识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提出质疑。

我们拥有质疑常识的自由,人活着就应该试着质疑常识。

只有盲目的羊群、旅鼠,以及乌合之众才不会质疑,他们的结果往往是毁灭。

正如芒格所说:“常识就是常人不知道的知识,市场总是充斥着傲慢与偏见,而超额收益往往又来自于此(常识)!”

对于常识,只要你去仔细想一想,几个连续的“为什么”后,你就发现你哑口无言,答不出来了。

工作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为什么活着?

什么是真实?

……

对这样的常识提出质疑,然后寻找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哲学,就是爱智慧。

正因为哲学问题就是一些特殊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意大利现代哲学家安东尼奥·葛兰西说,在一个生中的某个时候,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因此,思想在,意识在,哲学就在。

哲学是人躲避不开的,哲学永远存在。

在系统地学习关于世界的知识之前,我们人类的分析能力就已经高度发达了。

大概在十四岁左右,许多人就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哲学问题了,比如:

什么东西真的存在?

我们能知道任何事吗?

是否真的有是非对错?

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吗?

死亡是一了百了吗?

几千年来,关于这些问题有许许多多的哲学著作。

但是,真正的哲学源泉在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而不在于以往的著作。

所以,即使是那些从来没有读过哲学著作的人,也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到这些问题。

也许有人认为,和思考工作的意义相比,干完眼前的活更重要。

但是,质疑一直以来“理所当然”的事,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和自身的存在状态,可以使我们发现以前未知的世界。

所以,对于“理所当然”们来说,哲学就是来破坏它们的,哲学=破坏。

哲学不是说教,也不是教训。

把自己所深信的狭隘思考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破坏,扩大思考的范围,然后对“理所当然”们去伪存真,该留下的留下,该摒弃的摒弃,该替换的替换,这就是哲学。

一定要记住,破坏,永远不是、也绝对不是,哲学的目的,破坏只是为了让你的“理所当然”升级换代。

正如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指出的,人,应该永远活在此岸到彼岸的超越中。

而认知,永无止境,正所谓,学海无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永远是无知的。

苏格拉底意识到,比起“明明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的”旁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自己更要高一层。

这就是无知之知。

这意味着,哲学,是一辈子的事,生命不息,思考不止。

当然,如果开始对智慧着迷,将会非常辛苦。

比如:只要坚信,工作是一件好事,你就能一心一意地努力工作,可是,一旦开始思考,工作真的很好吗?工作究竟有什么意义?你就很可能“变心”。

比如:你思考后发现,其实,工作就是将自己无价的时间(生命)以有限的价格卖给了老板。

太亏了!

于是,你毅然辞职,坚定地迈向了积累自己的优质资产之路,它苦,它累,但你却乐在其中。

因此,追寻智慧绝不是白费功夫,我们都有多年以来坚信不疑的“常识”以及先入为主的观念被颠覆的经历。

如果你真的去静心思考,就会现,即使是细微的发现,也会带来惊喜和兴奋。

请相信坤鹏论,特别是坚持每天写作的这五年来,我明确地知道了,世间还有许多更大的发现,这些发现一定能使你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

哲学,可以将自己“理所当然”的世界重新格式化,接着从自己以前从未有过的思考角度切入。

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麻烦、工作时也会不断出现新的灵感,士气也会提高,最后人生的整体都会活性化。

坤鹏论:哲学,就是破坏-坤鹏论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他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应当思考他的生活,因为至少有的时候这样做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困境,使生活更加值得过。

正因为省察,许多人开始觉醒,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并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人生。

那么,人生是如何改变的呢?

坤鹏论认为,人生唯有通过破坏“理所当然”才能真正改变。

不破不立!

也就是说,如果不破坏掉一直存在的“理所当然”,又如何让新的,甚至是与之截然相反的信念在我们的心灵中栖身,从而指导我们的人生改变呢!

“理所当然”如同玻璃罩一般将我们罩在其中,使我们虽然能看得到世界,却不知真实的世界如何,人生也因此毫无前途。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这样描写我们这些“最后的人”:

地球上的最后一群人不再努力,工作也只是为了消磨时间。

没有牧羊人,只有一群羊。

每个人想要的都一样,每个人都一样,有不同情感的人都被丢进了疯人院。

他们嘲笑以前的人都傻了,他们自认为自己有了这个世界的一切。

他们白天寻找小确幸,晚上寻找小确幸,每天就这样过去了。

结果呢?

村民听完后,却纷纷欢呼:“给我们这最后的人吧,哦,查拉图斯特拉!”

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于是,查拉图斯特拉失望地转身离去。

坤鹏论以前讲过尼采的哲学锤子,建议你将锤子的形象刻画在脑海中,每每遇到“理所当然”,就试着去敲一敲。

请相信,每一次击碎,都将是你的一次改变。

坤鹏论本身,就是鲜活的例子。

之前讲过,我迷上哲学之时,恰巧是在需要做一个人生重大选择之际。

当时,工作和生活都遇到了不顺,就在一次出差的飞机上,我读了一本哲学入门书,其中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醍醐灌顶地打醒了我,让我开始反思,特别是反思那些“理所当然”。

四个小时后,当飞机落地,我破坏了当时最困扰我的一些“理所当然”,从而坚定地下了决心,选择了一条在许多人眼中不可理解的人生之路,并写下了《向死而生的顿悟》、《提桶的你很脆弱!》等文章。

同时,我还领悟到:人生幸福靠资产。

也就是,如果想过出高品质的一辈子,一定得要多早就多早地开始搞你的三个人生资产:

第一,外部优质资产;

第二,把自己打造成优质资产;

第三,生产和积累自己的优质资产。

自从,坤鹏论也一发不可收拾地陷入到了爱智慧之中。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