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其实是人类寻找确定性的一种尝试,但凡关系到确定性,人类从来不遗余力,于是常常用力过猛,失去理性,变成疯狂。

——坤鹏论

坤鹏论:哲学研究的是什么?有哪些分类?-坤鹏论

“面对大自然,我们必须心怀谦逊。”

英国首相约翰逊最近如是说。

这句话再次让坤鹏论想起了当年项羽乌江自刎前的仰天感叹——“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很可笑,人只有到了绝境才会想起这个世界并不由他来掌握……

更可笑的是,这句话不断被后世那些落败的帝王、枭雄们引用。

可是既然已有前车之鉴,他们为什么总在失去所有时才意识到呢!

黑格尔说得好:“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如果约翰逊这话放到一两年前,估计没多少人在意,甚至还会招来冷嘲热讽。

而现在,又有多少人敢于轻视否认它呢!

坤鹏论更相信的是,只要新冠一走,人类很快就会将它遗忘,直到下一次灾难来临。

大自然最大的奥秘便在于——概率。

它也是坤鹏论最近这一两年的最大收获。

正是沿着寻找确定性的道路,我一路从投资到概率,从概率到科学,之后便是一只脚迈进了哲学的大门。

一、哲学的三大主导思想

坤鹏论看过很多对哲学思想提纲挈领的总结,最后不得不感叹,人家伊曼努尔·康德不愧是哲学大师中的大师,他的总结可谓高屋建瓴、高度浓缩,偏偏又那么恰到好处,多一分则盈,少一分则亏,可谓大道至简的典范。

康德在晚年回顾一生时,他认为自己毕生全部努力都只是为了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我们能够知道什么?

我们应该做什么?

我们应该信仰什么?

而这些问题恰恰就是所有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用心思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涉及人的认识。

——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关于世界的创造我是如何想象的?

——关于世界我能够知道多少东西?

——关于世界我究竟能够确切地知道多少东西(追求确切性)?

第二个问题,涉及人的行为。

——我应该如何度过我的一生?

——我能理性地生活吗?

——我应该追求什么?

——我应该如何对待我的同类?

——我应该如何面对人类社会?

第三个问题,涉及人的信仰。

——是否存在一种更高的权力?

——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

——是否存在永生?

——以上这些问题能否得到答案?

——如果有答案,有没有可以信赖的可靠证据?

——如果在思想王国之外还有信仰王国,那知识和信仰这两个领域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坤鹏论:哲学研究的是什么?有哪些分类?-坤鹏论

如果拿着这三个问题去对照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它们在历史上出现的顺序恰恰和康德给出的顺序相反。

第三个问题,直接关乎的是生死,这是所有生命形式的最基本的现实。

人,就是这样,总是在意自己没有的,却往往忽视了已经拥有的,偏偏又在失去时才追悔莫及。

因此,人,就像对财富一样,对生命永不知足,总奢望活得更久,最好长生不老。

甚至就像金融行为学家希勒所说的:“人类一直在两件事上完全丧失理性,一个是生命,一个是财富。”

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第三个问题是人类第一个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是最基本的人生之谜。

生命的消逝,是没有概率的事,人从生的那一刻就确定了他终将一死,那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想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一种意义,第三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第二个问题,探讨的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对于社会生物的人类来说,这很重要,因此,它也是哲学需要优先考虑的。

同时,任何时候的社会统治和管理者,都需要有针对这个问题的、且能够很好配合自己统治和管理的一整套答案,以便思想层面教化其治下的人们。

所以,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便具备了一种特点——与时俱进的变化性。

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阶段、统治阶级的意志而有所不同。

不过,既然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就不可能是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因为它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同样,改变,特别是大的改变,同样也要花费不少时间。

就像中国的儒家思想,虽然表面上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是,不得不承认,它至今依然在中国社会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总的来说,第一个问题比起第二个、第三个来说,并非最紧要和最必须。

也就是人总是要先解决了生存(生死和存在)的问题,才能考虑更多。

放眼到世界哲学的范围看,第三个问题,也就是神、自由、永生以及人生意义,它们是古代印度哲学一直最关注的问题。

这就造成印度的神学非常发达,印度的古书都是神学、农学的,没有历史书,马克思曾说过:“印度没有历史。”

因为,宗教注重来生的幸福,不是此生的幸福,那么记录此生就没那么大意义了。

所以,印度哲学是出世哲学,印度人想的是人与神的关系,是轮回。

而中国的哲学思想就比较复杂了。

从儒家思想来看,它打一开始便强烈地关注第二个问题,关注人的实际行为和人的社会生活问题,也就是伦理学。

所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哲学,考虑最多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中国在人事方面的学问就特别复杂。

同时,中国哲学总体来说,更注重今生,不相信来世,讲究的是今生今世光宗耀祖,青史留名,这也造成中国的历史学很重要。

但是,中国哲学另一大派别——道教又是出世的,同时,一直对中国哲学影响比较深刻的佛教,也是出世的。

它们都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按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所讲,出世和入世在中国哲学中相反相成,得到了较好的辩证平衡,使得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内圣外王,也就是表里如一,内外兼修。

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成这样的品格。

这个的具体内容,坤鹏论会在后面讨论中国哲学时专门介绍。

而古希腊哲学由于学习、融合了东、西方其他文明的智慧,所以就显得有些五花八门了,且三个问题同时出现。

不过,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倾向于关注人的认识和行为问题,也就是第一个问题。

到了中世纪,西方哲学重新又把思想的重点放在了上帝、自由、永生以及人类行为的善与恶这样一些永恒的问题上。

到了近代,欧洲思想界再次对人的认识问题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且关注的程度越来越大。

因此,西方哲学主要思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直接造成了它的自然科学很发达。

坤鹏论:哲学研究的是什么?有哪些分类?-坤鹏论

二、哲学的分类

几千年来,哲学家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问题。

将它们归纳总结出来主要是四种哲学问题,因此也就有了四种最基本类型的哲学家。

1.形而上学的问题

它研究的是事物的本质,也就是实在以及万物的最终本性,即事物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它不讨论个别事物,而是讨论事物的存在,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

这些都是人类无法直接看到、听到的东西,比如:什么是时间?我们凭什么觉得自己是自己?人类有自由意志吗?等主题。

形而上学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关于宇宙的全面而整体的世界观。

2.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探讨关于知识和信仰的观念的问题。

它是对知识的研究,包括: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是怎样知道某种事物的?还有什么是真理?这样的问题。

它关注的并非世上有什么,这是形而上学关心的问题,而是关注我们如何能认识世上的一切事物,以及考察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知识的可靠来源。

认识论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

3.伦理学的问题

伦理学探究的是好生活或德行高尚的生活的本质。

它是对善恶对错的研究,对良好生活的寻求,对应该如何生活,以及对道德原理和准则的辩护,所以它有时又被称为道德哲学。

其实,道德哲学只是伦理学的一部分而已。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对这些问题作过一些思考,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已经就是伦理学哲学家了,最差也是个道德哲学家。

从哲学的分类看,中国哲学显然是极为侧重伦理学的。

4.政治的问题

这个领域研究的是公正社会的问题。

也就是,在理想状态,人类社会应该如何组织。

它对社会和国家的基础和本质进行研究,试图构想出理想社会的样子。

提出这些问题的人叫作政治哲学家。

5.其他分类

另外,有些分类标准还包括宗教哲学(神学)、艺术哲学(美学)。

在科学无比强大之后,又出现了专门的科学哲学。

如果再细分,几乎每个学科,都可以冠上哲学二字,并成为该学科的最高境界。

也是!

哪个学科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呢?

哪个学科的极致不是大道至简的智慧呢?

因此,也就有了文化哲学、社会哲学、数学哲学、历史哲学、法律哲学、语言哲学、经济哲学、技术哲学、货币哲学……

就像坤鹏论以前一直强调的,学科的划分是人为的,真正的知识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

越深入学习,越会发现各种知识本就纠缠在一起,最终往往会有殊途同归的明悟。

同样,为了方便起见,也为了把这门学科分成适于讲授的几个部分,以及哲学家也喜欢把东西专门化,哲学被划分成了若干领域。

但是,它们同样也是最终相互交织在一起,当研究某一个领域的某个哲学问题时,往往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另外一个领域了。

那么,某学科哲学与某学科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它们研究的是同样的对象。

其次,从结构上看,某个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往往会分支下去,从而拥有不同门类。

这也使得学科的研究者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忘记了学科的最上面应该有个整体的存在,它应该是个无所不包的对象。

而哲学做的就是研究这个整体的存在,这个无所不包的对象。

哲学的终极目标是试图在个别现象中找出普遍的规律,而且,还把学科的研究成果统合到一起,从而获得一种统一的世界观。

这样,哲学就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了。

坤鹏论:哲学研究的是什么?有哪些分类?-坤鹏论

三、哲学与宗教、艺术

不过,并不是所有其他领域都可以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和哲学划清界限。

因为,普遍性特征并不是哲学所独有的,宗教和艺术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宗教和艺术也都以各自的方式关注整体的存在。

在整体的存在那里,三者之间的界限是流动的。

比如:一旦哲学试图把握全部人生的意义,就可能转向宗教的内心体验。

并且,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宗教和哲学也总是纠缠在一起,最典型的便是中世纪的欧洲。

再比如:一种具备完美形式的哲学体系的思想大厦也非常近似于一件艺术品,像一首诗、一部交响乐或一座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建筑物。

所以,哲学也可以称为思想的艺术。

一件艺术作品达到极致也就进入了宗教的视野。

哲学与宗教、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

哲学:把思想作为自己的真正工具,而且,在传统的西方哲学看来,思想还要具体到理性思想,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后,绝大多数哲学家坚信:理性至上,理性为至善至美,人类的心灵罗盘是理性,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排斥感性,因为它被认为是扰乱心灵罗盘的主要因素;

宗教:从本质上讲,首先是唤起人的信仰和感情而不是理性;

艺术:其表达形式不是思想,而是用外在的形式(绘画、音乐、雕塑等)表达人的内心体验,它基本上也不是唤起人的理性,而是唤起人的美感和崇高感。

四、我的思考

在今天的文章最后,坤鹏论再集中谈几个自己的思考:

第一,如果深挖下去,艺术归根结底还是思想的产物。

只是,艺术家将思想藏身于作品之中,需要人们去感悟后再转化为思想。

不过,转化的结果因人而异,这恰恰也是艺术的最大魅力所在,因为这个世界只有不同才会精彩,才会因碰撞而激荡,从而才有活力。

第二,哲学,其实是人类寻找确定性的一种尝试,特别是西方哲学,一直以来都以精确表达思想为目标和准绳,所以它一诞生就是理性或尽力追求理性的,如果人们阅读后有千人千面的理解,说明这个哲学是不合格的。

所以,哲学就像武术一样,也是分流派的,但凡自成一派的,必然有一套被严格证明、理性的世界观。

而哲学这个领域的活力只能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回顾哲学历史,每一次的大兴盛与大发展无不在证明这一点。

第三,宗教唤起的是人的信仰和感情,而哲学和艺术走到最后,总会有一条路是通向宗教的,这也恰恰证明了强调感性、正视情绪、研究情感的存在主义,为什么会在人们最惨、最无助、最不知所措的时候,能够成为心灵的避风港。

其实,不管是哲学、艺术和宗教,都是思想使然,且必然都是理性与感性的交织而生。

特别是艺术和宗教,只有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才能诞生伟大的艺术作品和宗教。

第四,坤鹏论一直认为,哲学和音乐非常非常相似。

它们都是人类使用一套统一的符号,经由思想的统筹指导,以不同的编排组合,创造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称为人类的符号游戏。

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待乐高,是不是也能够理解它为什么风靡全球,长久不衰呢!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