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言语中。
——坤鹏论
海明威说,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人就是这样,往往嘴上痛骂着的才是心中渴望着的。
坤鹏论在前面提到过,高尔吉亚直接用巴门尼德的逻辑颠覆了巴门尼德的观念。
他是从巴门尼德的逻辑本身出发来否定巴门尼德哲学的第一人。
从哲学特征上说,高尔吉亚与芝诺相似,都是通过逻辑论证揭露别人论点中矛盾的高手高高手。
不过,二人的方向却是南辕北辙般地完成相反。
芝诺用严密的“辩证法”竭力维护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高尔吉亚则通过同样无懈可击的逻辑推论揭露巴门尼德“存在论”的荒谬。
可以说高尔吉亚的三大命题与芝诺的四个悖论一样“惊世骇俗”。
但是,通过细致的逻辑推理,高尔吉亚同样也正大光明地确立了它们的可能性。
这三大命题是在他的名为《论自然与不存在》的书中提出来的,可惜该书已经失传。
后世人们则主要通过著名怀疑论者之一——赛克斯都·恩披里克的《反数学家》以及匿名作者的《De Melissus,Xenophane,Gorgia》了解到它们。
小知识
赛克斯都·恩披里克的《反数学家》从英文翻译《Against the Professors》看,应该叫《反教授》更合适。
其前六集的标题是《I反语法学家》、《II反修辞学家》、《III反几何学》、《IV反算数家》、《V反占星家》、《反对抗音乐家》。
赛克斯都·恩披里克主张:
任何人宣称有标准能判断真理,如果那标准未经检验,如何能以之判断;
又如果那标准已经过验证,又是以何为准验证的?
因此,他认为无法找到足够的标准来验证真理。
命题一:世上无物存在
巴门尼德认为,整个宇宙只有“一”,“一”就是“存在”,“存在”充满了一切空间。
他用这个具有永恒、不变、唯一、不动、不可分割、无穷、可以被思想与表述的“存在”来表示宇宙和万事万物的最普遍的本质。
按照巴门尼德的说法,“如果我们所想的东西并不因此就存在,我们就思想不到存在。”
他的意思是,你不可能知道什么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可能知道它,你也就不可能把它说出来,因为能够被思维和能够存在的是一回事。
这就是西方哲学史的第一个规定: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
高尔吉亚反其道行之,他通过反证得出世上无物存在,从而说明思维和存在之间不是同一样的,不能直接划上等号。
确实,如今我们已经知道万有引力客观存在,我们无法感知到它,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它的存在。
人的感官在功能上是有局限性的,再加上人在时间和空间中占据的位置渺小得可怜,人又如何能从自身这个有限存在物的带有极大局限性的感官出发去判断世上万物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就算人类有语言和文字传承记忆,能够不断积累叠加知识,但是相对于世界来说,依然太短暂、太浅薄。
如果把400万年压缩成24小时,人类历史始于午夜,那农业大概出现在23点55分后,当下的我们呢,也不过是23点55分零几秒而已。
当然,作为2000多年前的高尔吉亚,他既不知道万有引力,也没有考虑人在时间和空间的位置,他的“世上无物存在”完全靠的是逻辑论证。
难怪莱布尼茨坚信逻辑是形而上学的钥匙,坚信它能够成为世界通用的、创造很难理解很简单的语言,并且一生都为其而奋斗。
塞克斯都在其《反数学家》中详细记载了高尔吉亚如何论证“世上无物存在”,坤鹏论在此为大家重现一下。
第一步:如果有某物
如果有某物,穷尽所有可能后只有三种类型:
要么是存在者;
要么是不存在者;
要么是既存在又不存在者。
高尔吉亚认为, 一个东西不可能既是存在者又是不存在者(矛盾律),所以就只剩下了存在者、不存在者。
第二步:对某物存在进行反证
如果某物存在,穷尽一切可能后只有三种情况:
要么是存在者存在;
要么是不存在者存在;
要么两个都存在。
情况1:存在者存在
如果存在者存在,穷尽一切可能后有三种可能:
存在者要么是永恒的;
存在者要么是派生的;
存在者要么既是永恒的又是派生的。
情况1.1 如果存在者是永恒的,穷尽一切可能后只有三种可能:
要么存在于大于它的地方——如果存在于大于它的地方,那么存在者就是有限,矛盾。
要么存在于等于它的地方——那么存在者既是存在者本身,同时又是一个地方,这是不可能的(有些诡辩)。
要么存在于小于它的地方——那么存在者就无处存在了,这也是不可能的。
总结:三种可能一一否定后,就反证出了存在者不是以永恒的形式存在。
情况1.2 如果存在者是派生的,穷尽一切可能后分为两种可能:
(坤鹏论注:这两种情况色诺芬尼已经论证过,都不可能)
要么是由存在者派生的——那么就有一个以上的存在者,不仅无法说清它们的派生关系,而且从存在的现实性来看,它们是同一整体,这里是有矛盾的。
要么是由不存在者派生的——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不存在者不可能生出存在者,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总结:存在者也不是派生的。
情况1.3 存在者既是永恒的又是派生的,由上面情况1.1与情况1.2的论证它也就不攻自破了。
情况2:不存在者存在
这个命题沿用了巴门尼德的著名论证结论:存在者存在,(存在者)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因此,不存在者存在这个命题也是错误的。
情况3:存在者和不存在者都存在
以下是《反数学家》中的论述的大意:
存在者和不存在者都不存在,这个情况并不难设想。
因为如果不存在者存在,存在者也存在,那么在存在这点上,不存在者与存在者就是同一个东西。
所以两者都不存在,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同意不存在不存在者,并且指出了存在者与不存在者是同一东西,那么,存在者也就不存在。
既然存在者与不存在者同一,那它就不能是这一个和那一个,因为如果它是这一个和那一个,那它就不是同一个,如果它是同一个,它就不是两个了,因此可知无物存在。
高尔吉亚先用“如果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也存在”推导出“存在者与不存在者同一”,再根据“不存在者不存在”结合“存在者与不存在者同一”得出“存在者不存在”。
综上所述,高尔吉亚得出——无物存在。
从以上可见,他的整个论证形式是非常严格,层层推进,完全体现出了他提出反证的最大目的——要得出巴门尼德的结论与得出“世上无物存在”的结论一样容易。
只是当时的逻辑水平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的抽象能力以及对于语词概念的理解,尚处于稚嫩,所以难免让人觉得高尔吉亚的论证有些诡异,也就得了诡辩的名号。
命题二:即使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
和第一个命题相反,如同芝诺一样,高尔吉亚退了一步,退到了对手那里,他姑且承认巴门尼德“有物存在”的观点。
但是,他认为即使有物存在,也难以被人认识。
这就一举切断了事物存在的现实性与其被人认识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高尔吉亚实质上质疑了人的感官感知存在之物的有效性。
既然巴门尼德认为思维与存在同一,但是,人感知外物存在的能力之有无尚待确认,那么从外物存在到被人认识之间就有无法逾越的鸿沟和困难,显然就无法得出“能被思维的和能够存在的乃是同一回事”的结论。
这个质疑相当厉害,也特别容易让人陷入怀疑主义而无法自拔,并且影响西方哲学很深很深。
之后被奥古斯丁提出、被笛卡尔发扬光大的“我思,故我在”,不能不说有此质疑命题的莫大功劳。
而笛卡尔正是挟“我思,故我在”拉开了以认识论为主体的近代哲学的序幕。
命题三:即使认识,也无法表达
巴门尼德将他对存在的体验公之于众,在他的眼中,存在是一个不动、惟一、永恒的完美球体。
高尔吉亚认为,“我们告诉别人,要使用语言,语言不是全体,语言是异于被给予的东西,它不是存在物,所以我们告诉别人的是语言,而不是存在物。”
他的意思是,我们就不可能把存在的东西直接地传达给别人,你把语言告诉给别人,别人听到的也只是语言,你想用语言所传达的那个东西并不随语言传达过去。
因此存在也好,非存在也好,都是不可言说的。
想想看,实际生活也确实如此,我对你说的话是我自己所了解的,但是,你听了之后所了解的,难免会和我想要表达的意思产生差距。
由此可知,人活在世界上, 要和别人沟通、建立共识,确实困难重重。
这种对于存在的认识与体验是不可交流的思想,表明了高尔吉亚对语言的极度不信任。
也就是说,就算你感知到了世上存在之物 ,但是,你能否将自身的感知真实、全面地表达出来为他人所知晓,从而让其他人也100%知道你所感知的“世上存在可被我感知之物”这一事实呢?
这中间大可质疑。
这个命题,实质上切断了人感知某物存在的现实性,与人向他人表达某物存在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质疑了感知某物与表达这一感知之间画等号的可能性。
简单讲,你巴门尼德所表达的自身感知尚且存疑,又如何向我表达类似“你不能知道什么是不存在的”——这一表达自身感知成果的话,并且希冀我对你巴门尼德的观点认同呢?
高尔吉亚以上这三大命题环环相扣,逻辑性极强 ,其锋芒所向直指巴门尼德“所感知的东西是存在”的观点。
同时,高尔吉亚提出的三大命题还可以从后往前逆推:
我无法表达我的认识;
我不能认识物的存在;
因此我不能说世上有物存在;
故而世上无物存在。
最后,坤鹏论留个思考给大家:人(包括高尔吉亚在内)是否包括在命题中“物”之内呢?
由这个思考,我们的思想可以顺利地连接到胡塞尔的现象学,继而又自然而然地飞翔到了存在主义的空间。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