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其实就是对事物本质的概括,以定义为起点就是以本质为根基,这样无论如何讨论和发散,最终都是有根牵扯的,不会脱离本质,不管多远都可以随时溯源归根,如此所获得的结果便不会是分歧、偏离、矛盾。
——坤鹏论
一、萨福和阿那克瑞翁
在批评完之后,苏格拉底表示自己突然诗兴大发了,也要作上一篇,因为“我觉得一种神思焕发,如果有必要,我也能做出一篇文章,和吕西亚斯的那篇不同调,可是并不比它差。”
不过,按照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惯例,只要稍一被别人夸赞或是自己表露出些许的骄傲,苏格拉底会马上扮猪,将自己拉到低位——我是无知的。
果不其然,他紧接着说道:“这些思致无论如何绝不能由我自己的头脑里涌出来,因为我很明白,我是蒙昧无知的。所以我只能推想:这是从外面的来源灌进我耳里去,就像水灌进瓶里去一样。”
在这段话中,苏格拉底提到了古希腊漂亮的女诗人萨福以及聪明的抒情诗人阿那克瑞翁,坤鹏论对他们进行一下简要介绍。
月落星沉,
良夜已半,
光阴自逝,
而吾今独卧。
这是萨福的一首残篇,翻译者为周作人。
萨福,生于约公元前630年代,卒于公元前570年代,比苏格拉底早生大约140年。
她是古希腊抒情诗人,也是古希腊第一位女诗人。
她一生写过不少情诗、婚歌、颂神诗、铭辞等,著有诗集九卷,约1万行诗歌,不过,现已大部分散轶,现仅存一首完篇、三首几近完篇的诗作以及若干残篇,只有约650行诗存世。
古希腊文学中对萨福的评价极高,甚至用“女诗人”这个词来专指她。
据说,雅典的执政官棱伦本人也是位出色的诗人,但当他听到萨福的诗时,不由热泪盈眶,发出了“只要我能学会一首,那么死也无憾”的感叹。
柏拉图曾说,“缪斯有九位,萨福是人世间的第十位”,将其列为“第十名缪斯”。
在古希腊神话中,缪斯是主司艺术与科学的九位古老文艺女神的总称,她们代表了通过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即时代流传下来的诗歌所表达出来的神话传说,由此可见这个评价有多高了。
由于萨福的诗中有很多篇幅直白陈述作为一名女性对其他女性的爱欲,后世的西方语言中“女同性恋者”一词(例如德语:Lesbe,法语:lesbienne,英语:lesbian)即源自其居住地莱斯博斯岛。
按巴霍芬的说法,萨福差不多就是柏拉图笔下的狄奥提玛的原形。
阿那克瑞翁又被译为阿那克里翁,生于约公元前570年,卒于约公元前480年,因为是爱奥尼亚的特奥斯人,所以被称为希腊亚洲部分最后一个伟大的抒情诗人,他的死有点憋屈, 据说是被葡萄子噎死的。
阿那克瑞翁的诗作现仅存片断,只有一首讽刺诗的残篇和其它若干饮酒歌和爱情歌。
其诗作的节奏、措词和思想清新流畅,在希腊作家中独具一格,不同凡响,一个儿童也能理解他的诗,并且把诗随口吟唱,抑扬动听,比如:
泥土痛饮天赐的雨露,
树木痛饮湿润的泥土;
海洋痛饮溪流的酒浆,
然后又把它转让给太阳;
大阳自己也毫不悭吝,
让月亮把阳光尽情痛饮。
自然都贪杯,我也有此需,
为何把我唇边的杯泼去?
因为阿那克瑞翁被引用和流传的多属醇酒爱情和感叹年华易逝的诗章,后来这类诗就被称为“阿那克瑞翁体”。
他的诗对罗马影响不大,但对近代欧洲诗歌影响较大,文艺复兴和启蒙主义时期对其诗作的模仿曾流行一时。
二、谦虚,继续谦虚
苏格拉底指出,好文章的关键在于写出的内容不落入众人皆知的题中之义,之后斐德罗就像绝大多数凡人产生的第一念头一样,邀请苏格拉底做文应答,他背后的真意并非完全是对文章的热衷,更是看热闹不嫌事大,从而希望看到两位当代名人的才学争斗,同时也作为忠实粉丝对自己的偶像捍卫,你说我崇拜的吕西亚斯不行,你就必须拿出一篇来证明。
所以,斐德罗央求苏格拉底作一篇主题为“有爱情的人在神志上不如没有爱情的人清醒”的文章,并表示,只要是“同样篇幅,做得不同,可是做得更好”,“比吕西亚斯的那篇更富丽,更有价值,而且用不同的说法,我再说一遍,我就用纯金来铸你的像,摆在奥林匹亚,放在库普塞利德的儿子所奉献的金像旁边。”
库普塞利德是公元前6世纪末的科林斯城邦僭主,他的儿子佩里安德是科林斯的第二任僭主。
佩里安德在位期间,科林斯获得了极大的繁荣。
他改革了科林斯的商业和工业,修筑了道路,开凿了运河。
佩里安德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热心于科学和艺术,被列为古希腊七贤之一。
从动不动就要给苏格拉底塑金身这般口气可以看出,斐德罗应该是当时的富贾后代,当时也只有富裕家庭的孩子才可能读书求学。
接着,苏格拉底故伎重演,又是一番假谦虚,而斐德罗早就习惯了,威胁道:“你若是不把心里所想的文章说出来,我们就待在这里不能走。这里只你和我,我比你年轻也比你强壮,想想吧,别逼得我动武。”
然后他又发誓说:“我凭这棵梧桐树发誓,如果你不肯说出你的文章,你就永远不会从我口里听到任何作者的文章,永远不会听到我背诵或是提起!”
苏格拉底看也差不多了,便顺坡下驴说:“坏家伙,你就知道我的心病,酷爱文章如我者就只能向你屈服了。”
同时又卖萌地表示:“我要蒙起脸,好快快地把我的文章说完,若是我看到你,就会害羞起来,说不下去了。”
他甚至还做作地恳请“声音清妙的”诗神缪斯们降临,帮助自己说出一个好的“故事”来参与和大作家吕西亚斯“竞争”,“使他(斐德罗)所忠心崇敬的那位作家显得更加崇敬。”
从柏拉图刻意描写的情节与话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是个挺有幽默感的人,现实中,既幽默又哲理的人,总是受人欢迎的。
三、文章的背景
不像吕西亚斯的文章那般没头没脑的开始,苏格拉底先描述了他的文章的主人公以及背景信息:
“从前一个漂亮孩子,或者毋宁说,一个美少年,他有很多的爱人,其中有一个特别狡猾,虽然和旁人一样爱这个少年,却故意要使这个少年相信他并不爱他。”
“有一天他向这个少年献殷勤,用这样的话来说服他,说一个没有爱情的人应该比一个有爱情的人更有理由得到恩宠。”
显然,苏格拉底预设的主人公是一位不明身份、但年长于美少年的“有爱情的人”,但他平时总是故意扮作“没有爱情的人”。
四、寻找和确定讨论的出发点
在开始“有爱情的人在神志上不如没有爱情的人清醒”前,这位主人公对美少年讲道:
“无论讨论什么问题,都要有一个出发点,这就是必须知道所讨论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否则得不到结果。”
“许多人对于事物本质,都强不知以为知;既自以为知,他们就不肯在讨论的出发点上先求得到一个一致的看法,于是愈讨论下去,就愈见分歧,结果他们既互相矛盾,又自相矛盾。”
这段话非常经典,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现实中的人们总是很少对最重要的事物本质先加以分辨和确认;总是喜欢就事论事,就现象说现象;总认为自己很懂,比任何人都懂;总以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也该知道,这就造成了在沟通交流中经常出现鸡同鸭讲、对牛弹琴的问题,争来争去争到面红耳赤甚至拳脚相向,却不知大家所争的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现象,或者根本就是现象相似本质却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亦或者大家从一开始就没有站在同一个维度。
正如苏格拉底所提示的,如果讨论在起点上就存在了不同,越讨论越是背道而驰,结果只能是越离越远、南辕北辙。
所以,这位有爱情的人建议先在主题上取得共识——“我们的问题是:应该得宠的是有爱情的人,还是没有爱情的人?”
五、定义爱情
显然,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爱情,那么,“我们就应该对于爱情的本质和效能先找到一个你我公认的定义”,这样在“以后我们讨论爱情的好处和坏处,就时时刻刻把眼光注在这个定义上。”
这是苏格拉底一直倡导的定义法,定义在他那里就是事物本质的描述,因此,他建议将爱情的定义立为起点,这样在后面的讨论中,可以时刻用它用爱情的本质进行衡量和对照,从而保证不会偏离方向。
坤鹏论以前多次提到,凡事只要紧抓本质就不会跑偏,且能看透纷繁的现象,快速找到问题的症结,定义是事物本质的主要所在之一,定义从本质上讲就是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因此,以定义为起点就是以本质为根基,这样无论如何讨论和发散,最终都是有根牵扯的,不会脱离本质,不管多远都可以随时溯源归根,如此所获得的结果便不会是分歧、偏离、矛盾。
爱情的定义是什么呢?
“爱情是一种欲望”,所有人,包括有爱情的人和没有爱情的人,“对于美的和好的东西”都有欲望。
所以,光从欲望上讲,实际上是难以区分有爱情的人和没有爱情的人的。
那么应该怎样区别他们呢?
所有人一生中“都有两种指导的原则或行为的动机,我们随时都受它们控制”,它们分别是:
“天生的求快感的欲望”;
“习得的求至善的希冀”。
前者是先天的,天性的,后者是后天的,学习得到的。
“这两种倾向有时互相调和,有时互相冲突,有时甲占优势,有时乙占优势。”
“若是求至善的希冀借理性的援助,引导我们趋向至善,那就叫作‘节制’”;
“若是求快感的欲望违背理性,引导我们贪求快感,那就叫作‘纵欲’”。
而纵欲有多种形式,并因此拥有多种名称,“某一种形式显得特别刺目时,犯那毛病的人就因而得到一个不很光荣的称号”,比如:“食欲若是压倒了理性和其他欲望,就叫作‘饕餮’,犯这毛病的人就叫作‘饕餮汉’”……
其他可以由此类推,只要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欲望、癖嗜,就会有一种名称,处于这种欲望控制之下的人也会有相应的命名,就像嗜酒如命的人,他们即被称为酒鬼。
那么爱情的定义便跃然纸上了:
当追求美的享受的欲望使人“失掉了理性,压倒了求至善的希冀,浸淫于美所生的快感,尤其是受到同类欲望的火上加油”,这种竭力追求肉体之美的、肉体所产生的快感的,最强烈的欲望,就叫作爱情。
在有了这个统一认识的爱情定义后,就可以研究接受有爱情的人和没有爱情的人的殷勤,会有什么样的好处或坏处了。
六、解决问题=定义问题
坤鹏论曾讲过的,想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定义问题,这是一个万能法则——解决问题=定义问题。
很多时候,当你定义完成后,问题便不成问题了。
比如:我们总会莫名地恐惧,要想战胜恐惧先要定义恐惧。
按说死亡应该最令我们恐惧。
但是,像吸烟、酗酒、酒驾等排在死因前列的事情,大多数人似乎对它们并不畏惧,该抽抽,该喝喝。
这是因为人类的天性永远是短视的,而死亡对于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又是一件遥远的事情,就像海德格尔所说,大多数“常人”埋首于日常琐碎,从不正视死亡的不安,也就不再对自认为很远的死亡而恐惧。
所以,我们真正恐惧的其实是:
找不到工作;
赚不到更多的钱;
得不到自己期望的东西;
……
但是究其成因,它们都不过是基于我们情感而产生的恐惧,是被我们内心中的焦虑养大的,因为我们总是容易焦虑和恐惧过头,这都是我们祖先处在残酷大自然中练就的生存本能。
焦虑和恐惧产生的悲观力量非常强大,能让我们大白天睁着眼做噩梦,不断削弱我们的积极性,吞噬已经成功与美好的生活,让我们不停萌生错误的想法。
当正确定义了恐惧之后,便找到了战胜恐惧的办法,那就是马上做让你害怕的事,很多时候,一旦经历了危险,危险也就没那么可怕了。
这就是用实际行动去衡量和定义恐惧。
我们要明白,越是自己觉得做不到的事,其实越是自己所恐惧的。
这种时候,你反而越应该去做它们。
因为,越是拖延让你担忧、恐惧的事情 ,不愉快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
拖延只会强化恐惧,并且恐惧还是留在你心中,并没有解决。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概率世界里,只有立刻行动,才能消除恐惧,只有干,才能让你所焦虑的那些不确定性成为现实的确定性,不管结果好还是坏,实际发生后恐惧便也就跟着消失了。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