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别人并不值得你去羡慕嫉妒恨,与此相反,绝大多数别人其实更值得同情,当然,在智慧者那里,别人根本就是无意义的。

——坤鹏论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十一)-坤鹏论

一、塞拉西马柯觉得很不公平

在苏格拉底论证完“正义是德性和智慧,不正义是邪恶和无知”后,塞拉西马柯汗流满面,面红耳赤,几番挣扎几番抗拒,都未成功,只能艰难地、暂时地同意了这个观点。

是啊,本来觉得对方的论证存在问题,并没有说服自己,但一时间又无法明确问题何在,越是着急越是混乱,越是摸不着头绪,塞拉西马柯此时此刻的心情应该是愤愤不平的,一腔的不甘心堵在胸口不知该如何抒发。

所以,他负气地说:“你现在说的我并不满意,我在这方面还有话说”,但是“如果说出来我知道你会说我在发表公开演说”,是大放厥词。

接着他又威胁道:“你要么耐着性子听我把话说完”,让我放开来讲,爱说多少就说多么,“要么你爱问就问,我会像敷衍说故事的老太婆一样,一个劲说好的,不管同意还是不同意,都点头就是”。

上面这段话总结了苏格拉底与智者派阐发见解的截然不同,苏格拉底是诘问法,智者派是大段的演讲。

前面苏格拉底曾讲过两种方式的不同:

塞拉西马柯的方式:先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对方回答,然后再进行驳斥,苏格拉底表示,“那么我们就得列举过正义生活的各种好处,这样也就需要一名裁判来对双方列举的观点和事实作裁决”。

苏格拉底的方式:通过一问一答的探讨达成共识,“像前面的讨论一样,双方在共同探讨中逐步达成一致,那么我们自己就既是裁判又是辩护人了。”

塞拉西马柯认为很不公平,整个讨论的风格和节奏都是由苏格拉底掌握着,自己的特长完全无法发挥,本来充满力量,就是因为打法受限,有劲使不出来,空有一身本领,却全无用武之地,与此同时,对方却打得顺风顺手,优势尽显,如此条件不对等的辩论,形成了巨大反差,怎能不让郁闷,莫大的憋屈。

不过,苏格拉底根本就没理睬塞拉西马柯不再认真进行讨论的威胁,表示只要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行,说不说话无所谓,并顺坡说道:“既然你建议让我提问,那我就问了。”

换成你是塞拉西马柯,你气不气!本来你是赌气发牢骚,结果人家顺着你赌气的话下了坡,长驱直入。

接下来,苏格拉底乘胜追击,开始了第二个反驳论证——不正义不会让人强大。

二、不正义不会让人强大,正义才会让人强大

首先,苏格拉底提出:“与正义相比,非正义有什么性质?”

“你说过不正义要比正义强大有力,可是我既然已经证明正义是智慧和德性,那么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说明正义比不正义更强大,因为不正义是无知。”

也就是说,其实前面的论证结果已经毋庸置疑地说明了到底谁更强大。

但是,苏格拉底认为,这还不够,“我并不要求那么简单地承认”,要换个方式再证明一遍:“我希望以这样一种方式考虑正义问题,比如你会说某个城邦不正义,就力图用不正义的手段奴役其他城邦,使许多城邦臣服。”

塞拉西马柯回答:“我当然会这样说,特别那些实力最为雄厚的,可是又是最不正义的城邦,最有资格这样做。”

苏格拉底接着问:“某个城邦以这种方式向其他城邦展示自己比它们强大,那么这个城邦所需要的是非正义的力量,还是需要与正义相结合的力量?”

塞拉西马柯表示,显示强大的方式必然需要智慧与力量的结合,不过,按苏格拉底刚才的说法,“正义就是智慧,那么要把力量和正义结合起来”,而按他自己的说法,则“要把力量和非正义结合起来”,因为不正义是智慧。

“如果一个城邦、一支军队、一伙盗贼,或者任何团体,想要采取集体行动,如果成员之间互相作恶,你看他们会成功吗?”

“肯定不会。”

“但是如果他们不是这样做,克制自己,不相互拆对方的台,那么结果会好些吗?”

“肯定会好些。”

苏格拉底指出,其原因在于,不正义给他们带来分裂、仇恨和争斗,而正义使他们统一和友爱。

显然,不正义就是制造仇恨的根源。

那么,不正义所到之处,无论是自由人还是奴隶,都会彼此仇恨,相互倾轧,使他们不能采取一致行动。

如果两个人之间存在不正义,他们也会反目成仇,相互仇恨与敌对,并且成为正义者的敌人。

“如果不正义是在一个人身上出现,在你看来,这种不正义的能力是会丧失不见,还是会存留下来呢?”

在塞拉西马柯回答“会不折不扣地保留下来”后,苏格拉底得出结论:“不正义不管在哪里发生,毫无疑问都是祸根。”

因为不管是城邦,还是军队,亦或者家族,以及在其他任何地方,“不正义似乎只有这样一种力量,就是不管出现在哪里,首先,使那里不能团结一致,造成内部分裂,不能协作,其次,使其成员反目成仇,彼此相互为敌,然后再与正义者为敌”。

同样,“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样,不正义在个人身上也会发挥它的全部本能,首先,使人无法完成任何工作,因为他处于内在的分裂、自相矛盾之中,拿不出主见,不能行动;其次,使他和自己为敌,并和正义者为敌”。

苏格拉底继而指出,因为神灵是正义的,通过上面的结论可以推断出,不正义的人是敌视神灵的,正义的人则是喜爱神灵的。

对于这个敏感话题,塞拉西马柯选择了避而不谈,赞成就是赞成苏格拉底,反对就是反对神灵,所以他说:“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因为我的确不想反对你了,免得让大家讨厌。”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和前面相比,塞拉西马柯的表现愈发消极了,甚至可以说是心不在焉。

既然不正义会造成分裂、仇恨和争斗,那么不正义的人是根本无法彼此合作做成任何事情的,“因为他们要是彻底不正义,那么他们非内讧不可”。

“由此可见在不正义的人中间也有一些正义,防止他们在杀敌的同时自相残杀,就凭着这么一点儿正义,他们要做的事才得以完成,而他们要做的不正义的事也只是部分地被不正义毁灭,因为彻头彻尾的无赖,完全不正义的人不可能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

相对来说,正义的人则更加聪明,更加好,更加能干。

所以,不正义不会让人强大,只有正义才会让人强大。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十一)-坤鹏论

三、总结

先让我们捋一遍苏格拉底论证的要点:

前提1:正义带来统一和友爱,不正义带来分裂、仇恨和争斗;

前提2:正义能够让一个团体实现它的计划,不正义则会妨碍它的计划;

结论1:因此,正义使得一个团体更强大,不正义则会削弱它;

前提3:一个人的不正义会让他与自己和正义者为敌;

前提4:诸神也是正义的;

前提5:不正义者会与诸神为敌,而正义者会与诸神为友;

结论2:因此,正义会让人强大,正义的人比不正义的人更强大。

在这部分的论证过程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塞拉西马柯的消极怠工,甚至可以说,苏格拉底的胜利很大程度源于对手的不抵抗。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是好的,是善,是智慧;不正义是坏的,是恶,是愚蠢,正义使人统一和友爱,不正义使人仇恨和争斗。

正义和不正义都是力量,前者是凝聚之力,创造之力,后者是分裂之力,毁灭之力。

这个观念和恩培多克勒的爱恨原理很相似。

恩培多克勒提出世界的运动归为两个原理,或者也可以说是两个外部动力:

一是,结合的原理——爱;

二是,分离的原理——恨。

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这个理论颇为赞赏,认为其中揭示了爱是善的原则,恨是恶的原则,这个善是一切善的原理,这个恶是一切恶的原理。

当然,恩培多克勒讲的是宇宙观,宇宙本是被爱的动力聚集在一起的球体,后来恨的力量崛起,侵入混沌,与爱斗争,各个元素微粒分离,开始出现海、地、大气、星辰,之后,动植物和人类也因爱恨斗争而产生。

然后,恨完全占据宇宙,爱被排挤出宇宙,所有元素微粒完全分离。

之后,爱的势力再次崛起,冲击恨,爱恨重新斗争,爱使得四种元素重新和谐地团聚在一起,进入下一个循环。

苏格拉底的这部分论证暗含了《理想国》第四卷要讲的灵魂三分这个核心学说,不正义在人内部也会造成分裂、自相矛盾、自我冲突,它背后是灵魂的分裂与和谐,苏格拉底在此悄无声息地将其引入且并未展开,很明显留有后手。

这块也是最大的问题所在,因为无数事实证明着,灵魂的分裂似乎并不会总是产生与自己为敌以至于无法行动的结果。

比如:充满恶性的灵魂,在行动的时候,是理性臣服于欲望,因此在行动的时候可以说是统一的,他依然可以成就很多事情,甚至是成就僭主式的统治。

苏格拉底对此的解释是,是因为不正义中还有些正义,正是这样的些许正义才使得不正义者做成事,虽然也能解释得通,但是比较苍白无力。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