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一些学科,特别是那些社会学科,之所以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并非它们真的需要越来越复杂,而主要是其背后巨大利益的推波助澜,利益需要它们扑朔迷离,目的就在于只有将水搞浑,这样才能浑水摸鱼,比如:经济学、金融,同样,医学也难逃这样的质疑。

——坤鹏论

在《读<理想国> 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四十五)》中讲到,苏格拉底告诉格老孔,他们所熟悉的医术并非古人(医神)的医术,而是希罗狄库发明的,但是,他对这种医术相当不感冒。

一、整天想着治病的生活没有价值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希罗狄库的医术会让人整天想着治病,反而将自己的工作放在了一边,什么事也干不成,这样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

“阿斯克勒庇俄斯并非由于不知道或不熟悉这种被希罗狄库发明的医术,所以才不传给他的后代,而是因为他懂得在治理有序的城邦里,每个人都有指定的工作,没有工夫生病,医生自己也没有工夫整天生病,而这一点是希罗狄库不知道的。如果在手艺人那里看到有人说自己有工夫生病,我们会觉得荒唐,可是在有钱人和所谓有福之人中间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觉得荒唐了。”

比如:“一个木匠病了想要医生给他药吃,把病呕出来或拉出来,或者想要医生用烧灼法或动手术的方法为他驱除疾病,但如果医生给他开一个长长的处方,再加上包扎头部那一套办法,他马上会说自己没工夫生病,如果要把他把当前的工作搁在一边,整天想着治病,这种生活对他来说是没有价值的。他会同这种医生说再见,然后仍旧按照习惯的方式生活,这样一来也许他的身体会康复,又能照常工作了,也许他的身体恶化,最后死掉 ,也就省去了所有的麻烦。”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读出下面几层含义:

第一,苏格拉底比较推崇的治疗方法,一个是用药将病呕吐或是拉出来,还有就是烧灼法或动手术,反正就是方法简单,过程比较痛苦,但耗时很短。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四十六)-坤鹏论

而这里面可以看到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观点。

比如: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学说,并认为,汗、尿、大便、痰、咳、排脓等,都是正邪斗争的产物,只有这些分泌物排出体外,体内液体才能调和,疾病才能痊愈,所以他提出了催吐法和泻下法,使用催吐剂或泻下剂,引起呕吐或腹泻,达到排除体内多余体液的目的。

再比如:希波克拉底认为感染来自污血,基于这个认识,他和同期的一些医者提出用烧灼法来封堵伤口和防止感染,他有句箴言:“药不能治者刀治之,刀不能治者火治之,火不能治者则为不可治”,可见烧灼疗法被其视为最后的治疗手段。

还比如:苏格拉底认为没必须在疾病上浪费太多时间,而古希腊医学坚信,人有一种“自然痊愈力”有关,希波克拉底说:“自然治愈,医生辅助”,也就是说,在疾病痊愈的过程中,人体内的自然治病能力起决定性的作用,有些疾病无需任何治疗也会痊愈,而医师只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的助手而已。

第二,苏格拉底这段对医生、疾病的论证,在我们看来有点不可理解,其言外之意是,如果将大把时间耗费在治病上,比如像希罗狄库那样得了不治之症,又无法根治,一辈子除了不断给自己治病之外,什么事情也没干,也干不了,还不如不治,因为那种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他有工作要做,如果不能工作,生活对他就没有价值”,不如死了算了。

苏格拉底的这一观点涉及到了“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这个大话题。

显然,他认为,人活着就是要工作,因为工作可以创造,创造自己需要的,创造别人的需要的,归根结底,工作就是为这个社会做贡献。

他的这一观点在后世成为了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人活着的价值就是创造,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同时,个体成功的标准则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

第三,可以大致总结出希罗狄库的医术一大特点:复杂,比如:开一个长长的处方;包扎头部等。

不得不说,人类医学的发展更多是希罗狄库式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所谓的科学,只相信机器,却对人类自愈能力视而不见,用矫枉过正来形容相当恰当。

坤鹏论认为,人类的一些学科之所以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特别是那些社会学科,并非它们真的需要越来越复杂,而主要是其背后巨大利益的推波助澜,利益需要它们扑朔迷离,目的就在于只有将水搞浑,这样才能浑水摸鱼,比如:经济学、金融,同样,医学也难逃这样的质疑。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四十六)-坤鹏论

二、对于有钱人,生活的价值是实践美德

可是,“有钱人没有这种非做不可,不做就会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工作”,也就是说富人没有规定的工作要做,他们该怎么办?

前面苏格拉底指出过,有钱人和所谓有福之人有工夫生病,而且也算是普遍现象,因为大家见怪不怪,不觉得荒唐。

如果不工作,不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生活不值得活,无所事事的富人该如何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呢?

苏格拉底引用诗人福库利德斯的话——“发财以后必须实践美德”,也就是说,有钱人可以通过实践美德来实现价值,让生活有意义,比如:去行善,而且生病对技艺是一种妨碍,但并不妨碍行善。

虽然大部分中译本在这里使用了“美德”这个词,但是坤鹏论再三品读,感觉“德性”更为贴切。

因为,在苏格拉底那里,德性就是事物各自固有的性质,比如:鞋具有各种各样的性质,但供人穿在脚上的性质始终是最重要的,人也一样,形形色色,性别长相脾气秉性各不相同,但能够理性判断善与恶的知却是所有人的德性。

善与恶,也可以理解为好与坏,作为手艺人,比如:木匠,就他的职业而言,德性是什么呢?自然应该是能够理性判断木器好与坏的知,而他的价值则在于,实践木匠的德性,实践这种知。

这样理解的话,也就能够明白为什么苏格拉底会说:“如果不实践美德(德性),生活是不是就失去了意义?”

其言外之意是说,如果不做本职工作,生活就没有了意义。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四十六)-坤鹏论

同样,就算是富人也一样,即使没有非做不可的工作,也可以去践行人的德性——理性判断善与恶的知,惩恶是国家的事,法律的事,但是,扬善却可以利用自己的财富去做。

显而易见,苏格拉底的这个思想一直影响着西方,很多企业、富人会非常热心地做慈善,或者为慈善捐款,并且一般都不会对外宣传。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