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在哪里,你就在哪里,再玄幻的概念、科技,最终都摆脱不了这个最本源、最简朴、最终极的道理。

——坤鹏论

前面苏格拉底从理型(概念)的角度简单论证了:

我们所在的这个现象世界中的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都不过是理型世界中正义理型的仿制品,所以即使它们外形不同,大小不一,但本质是相同的,表现形式完全一样。

不过就像现象世界里的马、鸟、树木、花草等,虽然有着相同的名称,表现形式也基本相同,但是却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因此,即使概念一样,也还不能完全证明城邦的正义=个人的正义。

于是,苏格拉底又从结构的角度,对比论证了个人的灵魂是不是也具有与城邦一样的三种品质。

一、个人的灵魂是否与城邦拥有同样的构成?

“现在,一个城邦之所以被认为是正义的,是因为在这个城邦里,天然生成的三种人(工商、军人、卫士)各自履行着自己的功能,城邦之所以拥有节制、勇敢和智慧,也正是因为这三种人拥有这些情感和习惯。”

所以,“我们也期待个人也在他的灵魂中拥有同样的构成,各部分所起的作用与城邦中拥有相同名称的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而这就牵扯到了“一项微不足道的考察”——灵魂是否真的在其自身包含这三种品质。

苏格拉底的意思是,前面已经证明了城邦具有节制、勇敢和智慧,如果还能证明个人的灵魂也由三部分组成,并分别具有与城邦相应部分的三种品质,起着相同的作用,那么,城邦与个人的品质之间也就建立起了一种同构关系,这样不但已经证明了正义在城邦中存在,同样可以证明在个人品质中也存在,而且将两者综合起来便是:正义就是各行其是,各人做好各人分内的事。

格老孔认为,这个考察那里是微不足道呀,它的意义极为重大,虽然将其弄清楚并非易事,但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Come on!

苏格拉底接着表示:“用我们现在讨论中使用的方法无论如何不可能弄清这个问题”——从城邦的品质转换到个人的品质,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一段更加漫长和艰苦的道路要走”,他将花费极其漫长的篇幅以及复杂的逻辑来证明个人身上确实存在着与城邦同构的三大品质。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六十三)-坤鹏论

二、最简单的解释

首先,苏格拉底指出,其实“想要不承认处在城邦中的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和城邦一样的构成和性质,是不可能的”。

“因为,除了来自个人,城邦的品质不可能还有别的来源。”

毕竟城邦是因种种需求而聚居在一起的一群人的聚居地,它因为人才叫城邦,其实质是人而不是别的东西,比如:建筑、街道、桥梁等,就像如今的城市,其兴旺衰退的唯一原因就是人,人来人聚则兴,人往人散则衰,所以一国之品质就是一国之民品质的集中体现。

比如:“假定城邦的激情不是来自城邦里拥有这种品质的公民,那是非常荒谬的,这就等于在说激情属于色雷斯人、西徐亚人,以及那些北方人,爱智的品质主要可以归结为我们居住的区域,而爱金钱的品质我们可以说很可能在腓尼基人和埃及人那里看到”。

“事实如此,理解这一点毫不困难。”


小知识:西徐亚人

西徐亚人是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位于中亚和南俄草原上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之游牧民族,又译为斯基泰人、西古提人或塞西亚人,以善于骑射著称。

希腊古典时代,古希腊人对其北方草原游牧地带的人都称为西徐亚人。

这个区域为欧洲东北部至黑海北岸,经中亚草原一直延伸到他们不知道的领土之外,这整块区域都被古希腊人称呼为西徐亚,包括了东欧大草原、中亚与东欧等地。

公元前7世纪,西徐亚人由东方而来,征略小亚细亚等地。

公元前6世纪后期,击退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的进攻。

约公元前4世纪,出现统一王国——西徐亚王国。

公元前3世纪西徐亚领有从顿河到多瑙河下游的广大地区。

后遭萨玛特人进攻,西徐亚的统治中心移至克里米亚一带。

公元3世纪遭哥特人打击,灭亡。


不过,苏格拉底认为,光这么解释还不够,因为如果别人进一步问以下问题,就比较麻烦了:

“我们讨论的这些品质属于同一事物,还是三样不同的东西?”

“我们是在对它们逐个进行讨论吗?”

“或者说,我们学习时使用我们自己的某个部分,愤怒时使另一个部分,想要满足进食、生殖一类的自然欲望时用的是我们的第三个部分,对吗?”

“或者问,整个灵魂从一开始就在参与我们的各种活动,是吗?”

苏格拉底认为,以上这些才是真正难以做出恰当决断的,需要深入讨论的。

他表示,现在要做的就是确认城邦中的特征与个人的特征之间的关系:“那就让我们试着把界线确定一下,看它们是否以这样一种方式相互等同”,如果在城邦中与在个人中的关系能形成一种同构关系,那么两者就等同了。

三、灵魂三分说

苏格拉底指出,由于人们在学习、愤怒、满足进食、生殖一类的自然欲望,会用到灵魂的不同部分,所以,灵魂和城邦一样,是有不同构成部分的。

对于这个问题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做出了详细的讨论。

总之,柏拉图认为,人类的灵魂由理性、意志、欲望三部分构成,并各自栖居在人们的头部、胸部、腹部。

头脑部分的灵魂与学习相关;愤怒与胸部部分的灵魂相关;调节食色这些基本生存能力的则存在于腹部部分的灵魂。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六十三)-坤鹏论

四、同一事物的同一部分有可能同时既静又动吗?

接着,为了避免论证陷入争端,在正式开始论证之前,苏格拉底首先明确了一个前提,并对其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解释说明:

“同一事物显然绝不会在同一方面同时施与或者承受来自相反的力,因为,我们只要发现灵魂的功能出现类似的相反现象,我们就能知道,这不是同一事物在起作用,而是很多不同的事情在起作用”。

上面这段话对于国人理解起来有些绕,因为它体现的是西方形式逻辑的一个出发点——独立的逻辑项,而中国逻辑从起点上形成的就是逻辑项之间的相干性。

简而言之,苏格拉底其实是在问:“同一事物的同一部分有可能同时既静又动吗?”

格老孔回答:“绝不可能。”

接着,苏格拉底又分析和纠正了几个对此的不正确表达和观点:

1.“如果有人说,一个人站着不动,但他的手和头在动,因此可以说他既静又动,那么我们不会说这种表达是正确的,而会说他的一部分在静止,一部分在运动。”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六十三)-坤鹏论

2.“说陀螺固定在一个地方旋转,整个陀螺同时既动又静,对其他任何围绕同一地点旋转的物体也都可以这么说。”

“那么我们也应当反对这种说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的静止和运动并非与这个物体的同一部分相关。”

“我们会说,这些物体有一贯穿轴心的直线和边线,论及这条直线,如果它不向任何方向倾斜的话,那么它是静止的;如果着眼于边线,那么它在作圆周运动;但如果物体的轴心线在转动时前后左右地摇摆,那么这个物体也就无论如何谈上不静止了”。

苏格拉底如此说的原因还是在于夯实他的论据——“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或同一关系绝不会同时施与或者承受来自相反的事情(力)”,从而证明灵魂的一个部分不可能做出完全相反的事情,同时,也不能因为多个部分所做出的相反事情,就说灵魂可以做完全相反的事,而应该说是灵魂的不同部分分别做出了相反的事情。

接着,苏格拉底将拿出灵魂的欲望继续对“同一事物的同一部分是否有可能同时既静又动”进行考察,这部分较长,理解起来也比较费心思,坤鹏论留在明天继续与大家一起分享和学习。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