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同样也要朝向自己本身,最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他人即地狱,而是回到自身,活成自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对你来说,只有你自己才是本质!

——坤鹏论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六十八)-坤鹏论

一、朝向事物本身!

在前面,苏格拉底曾再三强调过,事物本身与其他事物无关,只与其自身相关。

比如:渴的本质就是想喝饮料,渴本身只和饮料本身有关,和其他外在事物没有半毛钱关系。

也就是说,事物只与其内在本质相关,什么好、多、坏、少等,都是外在的,是与其他事物比较而来的,而非本质的,在考察事物时都要将它们剥离出去。

但是,我们从小就一直以人为划分的区别来认识世界,区别已经成为了习惯,比来比去业已自然。

这让坤鹏论联想到了曾经介绍过的“如无必要, 勿增实体”的奥卡姆剃刀,还有胡塞尔的现象学。

特别是现象学,它倡导“朝向事物本身”,用悬置法将所有人类附加在事物身上的层层东西放进括号内,悬置起来,存而不论,最终剩下的,无法再悬置的,很大概率就是事物的本质。

什么叫附加在事物身上的一层层东西?

想想看,当我们思考问题时,是不是总有一些理所当然的东西冒出来?

比如:老师怎么说的,书上怎么说的,孔子怎么说的,老子怎么说的,柏拉图怎么说的,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的,康德怎么说的……

事物已经被人类的知识一层又一层覆盖得太多了。

有关事物的知识;

有关有关事物的知识的知识;

有关有关有关事物的知识的知识的知识……

事物就像一个脸上被涂了一层又一层脂粉的人,面目全非,从而使得世界的真实面目在我们面前失真太多。

所以,不要管那些,想看到本质,就要无视铅华。

现象学的基本态度是首先朝向活生生的事物本身。

你自己要眼开眼睛去看、去听、去直观,然后从这里面得出最原本的东西。

也就是回到事物最本身的本身,直接观照事物对我们的呈现,而不去猜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

我们总说透过现象看本质,胡塞尔告诉我们,更应该从现象直接看到本质。

看来,不管是奥卡姆剃刀,还是现象学,它们最早的源头很可能就在《理想国》这里。

另外,一起和坤鹏论学习过现象学的朋友到这里一定已经意识到了,苏格拉底的事物本身只与其自身相关,现象学的“朝向事物本身”,其实与庄子所倡导的心斋坐忘、唯道集虚很相似。

庄子认为,世界被人为造成的区别波浪搞得混乱不堪,这时只有通过忘掉所有区别,才能与道融为一体,从而看到世界原本自然的状态。

对比一下,是不是和《读<理想国> 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六十四)》中讲过的苏格拉底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呢!

所谓心斋,就是放空心灵,忘掉一切以语言划分的善恶、优劣、大小等差异。

所谓坐忘,就是忘掉自己的肢体,革除自己的听觉和视觉,离弃了本体,忘掉了知觉,连自己本身的存在都忘了(类似冥想)。

而心斋坐忘的最高境界就是唯道集虚,即超越一切利害得失观念 , 进入澄明状态,这样才能把握道的本质。

庄子还提出了三种认知方式:

最低等的是听止于耳,即感官知觉;

次等的是听之以心,即逻辑思考;

最高等的是听之以气,就是直觉认知。

气指一个人领悟道时直觉的、超理性的能力,这与胡塞尔所说的:从现象直接看到本质极为相似了。

坤鹏论认为,做人同样也要朝向自己本身,最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他人即地狱,而是回到自身,活成自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对你来说,只有你自己才是本质!

另外,既然区别、比较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难以看到本质,那就让我们养成时刻注意不对善恶、优劣、强弱、美丑等差异过分敏感的习惯,也就是尽量跳出主观。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六十八)-坤鹏论

二、真正的正义是内在的,关于本身的

正是基于事物只与其自身本质相关的理念,在得到不管个人正义还是城邦正义都是正确的分工后,苏格拉底继续指出:

“真实的正义的确如我们所描述的这样一种东西,然而它不是关于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关于内在的,即关于事情本身,换句话说,在对正义的定义中,‘各做各的事、各司其职’是指每个人灵魂的内在各部分互不干涉,不能插手其他部分的事,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正如城邦的正义也和城邦以外的事物没有任何关系,它只与城邦自身,也就是城邦的本质组成成分——人相关,只要城邦内的人各做各的事,遵照与生俱来的天赋,以及内在的金属属性,安守本分,不逾越阶层界线去做其他人该做的事,城邦就是正义的。

所以,“一个人应该首先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做到自我主宰,使自己的内在秩序协调稳定,也就是使灵魂的三个部分都协调稳定地组合起来,就像让高、中、低三种音阶以及其他的音阶协调地组合起来一样,保证原本各自独立的它们结合成为一个和谐的、克制的整体”。

“总之,就是确保安排好自己的灵魂,他才能安排好其他事情,诸如赚钱、照顾自己身体等私事或者从事政治事务等,同时,在做所有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不仅能完成这些必要的事情,而且在做它们的时候,他还可以给智慧和愚蠢无知下定义:能使一个人具有这种和谐状态的知识就是智慧,顺应这种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行为;反之,会对这种状态起到破坏作用的意见就是愚蠢无知,相应的行为就是不正义的行为。”

至此,苏格拉底与格老孔一起,已经明确了正义的人以及正义的城邦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这两者具有的正义分别是什么。

三、不正义是什么?

研究完正义,苏格拉底提议结束对正义的讨论,转而考察研究什么是不正义。

他认为,“不正义应该就是三个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之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甚至,灵魂的一个天生就是被统治的部分试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而充当统治者,对抗整个灵魂。”

“可以说,那三个部分的混乱不堪导致了不正义、不节制、怯懦、无知,总之,一切的邪恶,就是三者的混淆与迷失。”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六十八)-坤鹏论

四、灵魂健康就有德性,灵魂生病就会邪恶

有了正义和不正义的定义,苏格拉底认为,“不正义的”、“做违背正义的事情”以及下面会提到的“造就了正义”之类的词语的意思也就显而易见了。

“因为正义和不正义完全像关于身体的健康与疾病的表述,只不过,健康和疾病是肉体的,健康的东西肯定在内部造成健康,而不健康的东西在内部造成疾病;而正义和不正义涉及的则是灵魂,做正义的事在灵魂内部造成正义,做不正义的事在灵魂内部造成不正义。”

“不过,身体的健康源于,其内部成分顺应自然地或者被统治,或者起统治作用;其疾病源于,其内部成分在统治和被统治作用上违反了自然天性。”

也就是说,根据身体内部各部分的本性,确立彼此的统治与被统治地位,这就产生健康;而违反本性来确立彼此的统治与被统治地位,这就产生疾病。

“正义和不正义的出现也是这个道理,灵魂的内部成分如果顺应自然则带来正义,如果违背自然则导致不正义。”

“那么可以说,灵魂如果是健康有力的、美的,它就具有德性;如果它是病态无力、丑陋的,它就具有邪恶。”

换言之,德性就是一种灵魂的健康,美和坚强有力,邪恶则是一种灵魂的疾病,丑和软弱无力。

“所以,实践做好事能养成德性,实践做丑事能养成邪恶。”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