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看不清这个世界,其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看不清自己。
——坤鹏论
在《读<理想国> 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八十九)》中,我们知道了被苏格拉底称为第三个、也是最大的怪论之浪——让哲学家成为城邦的国王、统治者。
苏格拉底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智慧与政治权力合而为一,从而实现前面所描述的理想的城邦那种法律体制,给公众以及个人以幸福。
接着,苏格拉底依照其论证惯例,先从哲学家的定义出发,并给出了真正的哲学家是:
“那些眼睛总是盯着真理”、对真理情有独钟、爱好真理并追寻真理的人。
格老孔表示赞同,但是他还是继续追问:“你所指的究竟是什么意思”,你这番话如何解释?
接下来的论证对于刚刚接触哲学,且对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未有涉猎的朋友,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些,所以,坤鹏论的建议是,最好先看一看我以前的相关文章,特别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的介绍,同时,我也会放慢分享的速度和篇幅,从每篇文章的文字量上有意减少些。
一、一生如在梦中的人和一生都清醒的人
“美和丑是对立的,因此它们是二。”
也就是说,美和丑是完全互相对立的两种东西,正如高尚与卑鄙,它们也是二——两种完全互相对立的东西。
“它们既然是二,那么它们各自为一。”
这相当于说,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完全相互对立也就意味着,它们中只有自己,没有别的东西,更不可能有与其完全相反的东西。
咱们用数学公式再理解一下:
美=1,丑=1,美+丑=2。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说法讲别的相反的东西,比如:正义和不正义,善和恶,以及其他所有相反的两种理型,这个说法如下表述也能成立:就它们自身而言,它们各自为一,但因为在(我们这个现象世界中)它们体现在不同物体和不同行动中,又会发生彼此结合的情况,所以它们又显得无处不是多”,各自呈现为一个多重的杂多。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我们这个对理型世界摹仿的现象世界里,是不可能存在真正的理型的,所有事物和行动的内部都存在着诸多对立,而事物和行动的实际展现则是对立斗争的结果,是对立后的统一。
而且,对立斗争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因此统一永远都只是某个时刻的状态显现,显现的是对立方中暂时占上峰的那个。
很明显,这是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思想。
所以,任何事物和行动都有着多面性,多面性不仅包括多个方面,也包含每个方面的对立两面,“呈现为一个多重的杂多”。
大家可以再用老子的话再来进步品味、理解一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正因为实际中事物和行动往往是杂多的,为了论证,苏格拉底指出,“我一定要画一条线把两种人分开来,在那一边是你说过的看戏迷、艺术迷、爱干实务的人;在这一边是我们所讨论的这种人,只有这边的这些人才配叫做哲学家。”
“也就是说,第一种人,充其量只能说是声色的爱好者,喜欢美的声调、美的色彩、美的形状以及一切由此而组成的艺术作品,但他们的思想不能认识并喜爱美本身。”
“第二种人则是少有的,他们能够认识和把握美本身(美的理型),就美本身来领会到美本身。”
“那么,一个人能够认识许多美的东西,但不能认识美本身,别人引导他去认识美本身,他还是总是跟不上,你认为这种人的一生是如在梦中呢还是清醒的呢?”
“你不妨这样想,一个人无论是睡着还是醒着,他把相似的东西当成了事物本身,他还不等于在梦中吗?”一生如在梦中。
“相反的那种人,他们认识美本身,能够区分美本身和分有美本身(包括美本身在内)的具体事物,而又不会把美本身与分有美本身(包括美本身在内)的具体事物相混淆”,他们的一生无论如何是完全清醒的。
“那么,我们说能够认识美本身的人的心智具有‘知识’,前一种人,由于只能有那样的‘意见’,所以我们说他们的心智有的只是意见而已。”
二、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假如一个不具备知识只具备意见的人,大发脾气,不服我们的说法,说我们是在欺骗他,那么,我们就要好言相劝,然后婉转地让他知道,他的心智是不太正常的。”
那怎样婉转地告诉他呢?
当然是苏格拉底最擅长的诘问法(也叫对话法、助产术)。
先假意放低姿态声称自己什么也不懂,接着肯定和抬高对方,吹捧对方什么都懂,当对方被捧得洋洋得意时,也就放松了警惕,内心中好为人师的秉性往往就会被激发起来,然后再以请教的方式让对方回答问题,通过一连串地提问,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进而想要探求真正知识。
“先说,我们很高兴他们是有知识的,我们根本不妒忌他们;然后,再问他肯不肯回答下面这个问题:‘一个有知识的人,总是知道一点点的呢,还是一无所知的呢?’”
“总是知道一点点的。”
“这个‘一点点’是‘有’(存在),还是‘无’(不存在)?”
(注:这里可以翻译为“有”和“无”,也可以翻译为“存在”和“不存在”,所以“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还可以译为“有者有,不可能没有”。)
“‘一点点’当然是‘有’(存在),如果是‘无’(不存在),又怎么可能知道它呢?”
“因此,综上所述,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考察这个问题,我们都可以确凿无疑地断言,完全有的(存在的)东西是完全可知的,完全不能有的(无、不存在的)东西是完全不可知的。”
换言之,完全存在的东西是绝对可知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就是绝对不可知的。
这其实就是从认知的角度阐述巴门尼德的核心理念——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坤鹏论曾详细介绍过,巴门尼德如何通过一系列逻辑论证指出,既存在存在者,又存在非存在者(即有物存在,又无物存在),是不可想象的。
比如:没有人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的形象。
这个理念还可以换作以下的说法:
要么存在者存在,要么存在者不存在;
只会有物存在,而不会无物存在;
有则有,无则无,有且无是不能成立的。
大家可以参看《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中)》,去更详细地了解这一被黑格尔赞誉有加,并将其称为“哲学首次被提高到思想领域”的伟大理念。
坤鹏论认为,光是其逻辑论证的过程就相当相当迷人,是一种思想级的享受。
不管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我们都能在对话录中感受到他们深受巴门尼德逻辑推理的影响。
巴门尼德还确立了真理与存在的相同地位,肯定了存在之“有”,很明显,柏拉图也接受了这个观念,比如:他对知识的定义就是:“知道‘有’(存在)和‘有’者(存在者)的存在状况”。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