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从来就不是某个静止的目标和终点,而是,生而活之,是过程。

——坤鹏论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九十一)-坤鹏论

一、意见介于知识和无知之间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一阵阵浓浓的巴门尼德风,能够清晰地看到柏拉图对于巴门尼德的继承,特别是存在的不变性的根本思想,以及对于真理观念。

不过,就在一切的背后,还有着隐隐的赫拉克利特的影子,将巴门尼德纯粹到极致的哲学思想一部分拉回到现实中,将巴门尼德的神圣静止注入了过程的生命活力。

比如:在前面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明确地表示 ,在我们这个现象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和行动,都不存在纯粹的理型,而是多种相反对立的理型彼此结合的情况,各自呈现为一个多重的杂多。

再比如:对意见的定义,巴门尼德明确指出,有则有,无则无,有且无是不能成立的,而苏格拉底却说:“假如有这样一种东西,它既是有(存在)又是无(不存在),那么这种东西就是介于全然有(存在)和全然无(不存在)之间的。”

“既然我们可以肯定知识和‘有’(存在)相关,无知和‘无’(不存在)相关,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出和无知与知识之间的状态相对应的东西来,如果有这种东西的话”,也就是一种介于知识和无知之间的东西。

苏格拉底指出,意见就是这样一种东西。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九十一)-坤鹏论

二、意见与真理

坤鹏论在《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下)》中介绍过,在西方,意见与真理的讨论最早源于爱利亚学派奠基人色诺芬尼,他这样吟唱道:

因为即使有人幸而能够说出那最完满的东西,

他自己也并不会知道;因为“意见”沾染了一切。

很明显,这是典型的怀疑主义观念——一切事物皆无确定性。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评论的,色诺芬尼对于意见和真理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他游移于两者之间,一般来说,在两个相反的知识之间他宁愿选取那个比较近似的意见——本身也被看作较强的意见,而不是被看作真理。

由此可见,智者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真理因人而异等观点,应该源于色诺芬尼。

不过,到了爱利亚学派创始人巴门尼德那里,他追求绝对真理,所以将真理和意见视为一对完全相反的对立,开始旗帜鲜明地“诅咒”意见。

我们通过他的《论自然》的雄伟导言,可以总结出他的以下主要观点:

人们认识这个世界有两种基本途径: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前者少有人走,后者则挤满了世人;

凡人的意见之路是: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

神的真理之路是: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凡人的意见王国是黑暗王国,神的理性之国为真理之国;

走意见之路什么都学不到,因为不存在者你是既不能认识(这当然办不到),也不能说出的,因为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

真理之路离开人们常走的大道(意见之路)很是遥远;

人们只有心怀公正和正义才能踏上去往真理之国的道路,才能叫开真理之国的大门;

为了把握真理,就需要撇开因感觉和现象这些“假相”产生的意见;

意见虽然不含真理,仍然要加以体验,因为必须通过全面的彻底研究,才能制服那种虚幻之见。

可以说,西方哲学史中知识与知觉的决然分割起源于巴门尼德。

他不以眼睛,而是从理性的角度来探讨存在的有无——眼见不为实,只相信理智,被认为是最早提出表象和存在双重性的思想家之一,同时,也被称为理性主义的鼻祖。

显然,柏拉图继承了巴门尼德的“有”(存在)和“无”(不存在),以及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提出:“知识就是知道“有”(存在)和“有者”(存在者)的存在状况”。

但是,与巴门尼德不同的是,柏拉图并没有全盘否定意见,而且现实中我们也不能将意见一棒子打死,因为就像柏拉图所说的,在全然有(存在)与全然无(不存在)的对应中,在知识与无知的对应中,还有一种介于中间状态的东西:既有(存在)也无(不存在);既有知也无知,人们将后者称为意见。

换句话说,意见与知识并非一对截然相反的对立,知识和无知才是,而意见是既包含有知识,也有无知,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东西,并非一无是处、不含任何真理。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九十一)-坤鹏论

三、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真的完全对立吗?

巴门尼德说:

“在那条途径上,那些什么都不明白的凡人们两头彷徨。因为他们的心中不知所措,被摇摆不定的念头支配着,所以象聋人和瞎子一样无所适从。这些不能分辨是非的群氓,居然认为存在者和不存在者同一又不同一,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从这段诗的表面上看,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的理念完全相反,与此同时,苏格拉底前面提出的事物和行动是诸多正反理型的彼此结合,所以呈现为一个多重的杂多;意见是介于知识和无知之间的一种东西,也都与巴门尼德相悖。

但是,坤鹏论曾在《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 一对思想孪生子!(下)》一文中讲过,其实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色诺芬尼提出的“一”的孪生子,他们的大道、真理都是“一”,他们最终关心的都是那个真正、唯一、包括了整个现实的存在——“一”,所以,他们的理念表面上貌似水火不容,内在却是一奶同胞的孪生兄弟,流淌着相同的血液——“一”。

他们不同的之处则在于:

巴门尼德只关注这个永恒的终点——位于所有现实存在之上的那个唯一的、真正的存在——“一”,也就是说,他放弃了一切表象和过程,他的眼里只有“一”本身。

而“一”是纯粹的,不含任何杂质,是至善,是绝对真理,那么不管意见中包含多少真理,只要有一丁点儿不纯,对的再多也不是全对,从绝对上、本质上讲,它就不是真理,而是意见,所以巴门尼德也没有错,虽然与现实大不相同,但起码从逻辑推断上没错,从极致的角度讲没错;

赫拉克利特既关注“一”,以“一”为本,又从对立、矛盾中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过程,它就是:对立的相互联系、结合、转换,不断重复着分离到统一,统一到分离,周而复始,无限循环,进而他又转到了运动的背后,进入到了事物的内部,看到了这样的永恒流变背后有着更深的、主宰这些对立的统一体——“一”,看到了真正的存在这个层次,提出了万物为“一”,宇宙亘古不变的运转法则是:“一”生万物,万物生“一”。

经过对比,坤鹏论认为,赫拉克利特比巴门尼德更接地气,更能指导人们如何生存。

而且他同样关心城邦、关心政治,西方哲学史认为,正是他开创了以正义为核心的古典政治哲学。

显然,柏拉图更倾向于赫拉克利特些,毕竟他的抱负一直是将哲学应用于人间,应该于城邦,应用于政治,请记住,他曾借苏格拉底之口明确指出: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都是庸庸碌碌之辈。

坤鹏论一直坚信,生活,从来就不是某个静止的目标和终点,而是,生而活之,是过程。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