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很容易被别人的意见改变主意,就是因为意见即使是对的,在没有成为牢牢捆绑、扎根在我们灵魂中的知识前,我们既会很快将它们忘掉,也会在别的意见到来后轻易地便丢弃、替换掉它们。
——坤鹏论
今天,2021年12月31日,自2015年底坤鹏论开始写文章,已经过去整整6年了,这里先向大家送去新年的祝福:祝大家2022年,健康快乐!
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知识和意见有着很大区别。
同时,它们也是柏拉图理型论的最重要的基础部件,理解它们对于后面理解理型论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在开始第六卷的学习前,坤鹏论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柏拉图的知识、意见、“有”、“无”等理念要点。
一、真正的知识
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提出了有两个层次的知识:
第一个层次的知识是基于事实的观察;
第二个层次的知识则是基于对事实的解释。
前者基于特殊的事物,后者基于一般的或普遍的概念。
是苏格拉底提出了特殊和普遍,在哲学领域被称为共相,不过,他并没有深入到具体内容中,是柏拉图进行了发展和延续,并创立了著名的理型论。
第二个层次的知识被苏格拉底(柏拉图)认为是真正的知识(简称真知),它客观、严谨、绝对、永恒不变,它是定义、是普遍概念、是共相。
在《斐德罗篇》中,苏格拉底又讲道:“真正的存在无色、无形,不可触摸,只有灵魂的舵手、真知的权衡——理性才能观照到它,而所有真正的知识就是关于它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与变化和杂多为友的知识,我们一般把这些杂多的物体说成存在,但是真正的知识是关于真正的存在的知识”。
真正的存在就是与极端的“无”(不存在)相对的那个极端的“有”(存在),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存在,它就是“一”。
真正的存在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理性才能得到。
而《理想国》第五卷,苏格拉底给出的知识的定义是:“知识天然地与‘有’(存在)相关,知识就是知道‘有’(存在和‘有者’(存在者)的存在状况)”。
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可以确认,第五卷讨论了很久的知识,专指第二个层次的知识,也就是真正的知识,同时,我们以下所讨论的知识,也默认为真正的知识。
二、知识和意见的区别
在柏拉图那里,知识和意见的区别主要是:
第一,知识不可能犯错,意见则可能带来错误。
因为知识是关于“有”(存在)和“有者”(存在者)的存在状况,“有”(存在)是“一”,是永恒不变的,是真理,所以不会有错。
意见因为介于知识和无知之间,如果全对,它就变成了知识,如何全错,它就是无知,所以它只能是既有对也有错的。
第二,意见是关于“有”(存在)和“无”(不存在)之间事物的存在状况。
因为如果意见是关于“有”(存在)的事物,那它就变成了知识。
如果意见是关于“无”(不存在),也讲不通,因为“无”(不存在)根本就无物存在,意见又肯定是针对某个事物的,所以,意见也不是关于“无”(不存在)的。
第三,意见是既不是知识,又不是无知的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东西,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对象、相关者就是“有”(存在)和“无”(不存在)之间的东西。
第四,知识的对象是理型,意见的对象是现象。
“有”(存在)是绝对的、永恒的、不变的、是“一”、是静止的,是真理,柏拉图认为它也实际存在于客观世界中,这个客观世界被他称为理型世界。
知识与之对应,自然也就有了相同的属性:绝对的、永恒的、不变的。
而“有”(存在)与“无”(不存在)之间的,被柏拉图冠以现象世界,也就是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意见与之对应,也就具有了一样的属性。
那具体是什么样的属性呢?
在这个现象世界里面,事物大都存在特殊性,好的事物在某些方面总是坏的,美的事物在一些方面也不丑的,正义的事情可能变成不正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矛盾的本身和客体的存在与不存在也就彰显出来。
柏拉图借鉴参照了赫拉克利特的“我同时踏入又不踏入同一条河流,我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又不是同一条河流”,他指出,现象世界是多变的、复杂的、易朽坏的,所以,既是“有”(存在)又是“无”(不存在)的。
柏拉图得出的结论就是,意见属于可感知的、多变的现象世界,而知识则属于超感觉的、永恒的理型世界的内涵。
再具体些讲:
对于来自感官的信息,就像照相机一样不假思索便全盘接受、直接复制成个人看法,它就是意见。
对于来自感官的信息,进行理性判断后得到的客观的、严谨的知识,则是知识、真知。
哲学家的要义就是要洞见绝对的、永恒的、不变的真理,他们就是有知识的,而不仅仅像世人一样局限在意见领域。
为什么大部分人只看到许许多多美的东西,许许多多正义的东西,许许多多其他的东西,虽然有人指导,他们也始终不能看到美本身、正义等本身呢?
按照《斐德罗篇》中的神话所说,绝大多数堕落在现象世界之中的灵魂乐于观赏美的、正义的对象、摹本,这是因为他们在上天参加巡游秘仪时得到的景象已经淡薄了,或是受了污染,变得很迟钝,将自己抛到淫欲里,像四只脚的畜生一样放纵情欲,既没有忌惮,也不顾羞耻,追求不自然的快乐。
三、基于对智者派的反驳
不得不承认,我们天性喜欢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所以,现实事物中蕴藏的矛盾多样性常常将我们搞得疲惫不堪。
同样,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在的那个时代,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顺势树起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大旗,从根本上抹杀了评价标准。
坤鹏论认为,这个方面的分析评论没有比黑格尔所做出的更精彩,他指出,柏拉图所反对的就是爱利亚学派的辩证法和他们在本质上与智者派相同的一个命题:“只是‘有’存在,‘无’完全不存在”(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这个命题在智者派那里意味着:否定的既然不存在,而只有“有”存在,那么就没有任何虚假的东西了。
一切皆存在,凡不存在的,我们不能认知、不能感觉到,所以,一切存在的都是真的。
这样就和诡辩相联系了:
凡是我们所感觉、所表象的,我们所提出的目的,都是肯定的内容;凡是对于我们存在的东西都是真的,没有虚假的东西。
这样人们就不能说,这是不对的、邪恶的、罪过的,也不能说,这个意见是虚假的。
而柏拉图的伟大就在于他首先确立了“有”(存在)与“无”(不存在)、真实与非真实的绝对关系,并提出了在“有”(存在)和“无”(不存在)之间还有既“有”(存在)又“无”(存在)、“既是又非”的东西,我们这个现象世界就是由这样的事物组成的,被智者派搞得灰头土脸的评价标准就此被拯救了。
四、正确的意见
与巴门尼德不同的是,柏拉图并不完全排斥意见,因为它是知识和无知之间的东西,所以,它就不可能是全错的,也不可能是全对的,这也就说明了,它既有对也有错。
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提出了对于正确的意见的断言:
“正确的意见只要能够固定在原处不动,那以它是一样好东西,可以用它来做各种好事,可惜的是它们不会在一个地方呆很久。它们会从人的灵魂中逃走,所以不用理性来把它们捆住(注:也就是通过理性由多推理出‘一’、共相),它们就没有什么价值。亲爱的美诺,这个过程就是此前我们一致同意的那种回忆,正确的意见一旦被捆牢之后,它们就变成知识,成了稳定的东西,这就是知识有时候比正确意见更有价值的原因,而有无捆绑是二者的区别。”
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认为,意见和知识并非是完全对立,两者是可以转化的,每个人都有很多意见,但是没有经过理性判断的意见,不算是知识。
正确的意见需要用理性这条绳索捆绑,捆绑的过程就是回忆,捆牢变成知识就是能够由原来的多变成“一”,变成共相、普遍概念,变成第二个层次的知识,变成真正的知识。
确实,我们为什么很容易被别人的意见改变主意,就是因为意见即使是对的,在没有成为牢牢捆绑、扎根在我们灵魂中的知识前,我们既会很快将它们忘掉,也会在别的意见到来后轻易地便丢弃、替换掉它们。
所以,学习永远不能以知道为标准,而要以内化为你打心眼里笃信的知识(或者说真理)为目标,更要以将其通过知行合一淬炼为智慧为终极目标。
只有这样,它们才是对你有价值的,否则不仅留不住,甚至对你非常有害。
柏拉图给了意见一条活路,更给了生存在现象世界的人们活着的意义——一心向善的意义,只要通过理性判断,透过现象看到美本身、正义本身……所有事物理型,就能够将通过感官获得的意见升华为真正的知识、真理,然后便如《斐德罗篇》中所描绘的,灵魂那久经闭塞的羽翼又开始生长,最终脱离肉体的樊笼,展翅高飞回到上天。
也就是说,想要追求好的生活、获得最高级的幸福,就必须摒弃意见,通过理性获得真知。
总之,正是以知识和意见为根基,柏拉图建筑了他最核心的哲学观念——理型论,后面坤鹏论还会对它进行详细讲解。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