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似乎可以归结为一个字:爱,凡有爱者都活得不差,只不过年龄不同,所爱不同,年轻时爱有形的、爱物质的,年老时爱无形的、爱智慧的。
——坤鹏论
这两天坤鹏论分享的是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他的教育只针对于公民,不包括奴隶。
一、前情回顾
在《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24)》,坤鹏论主要分享了柏拉图教育的目的以及作用。
第一,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正义的公民,城邦是人的集合,公民正义,城邦便正义,因为正义的城邦符合自然法则,所以也就能够达到繁荣昌盛。
第二,教育的作用
一是,促进公民勇敢、智慧、节制、正义这四主德的形成,正确的教育使公民拥有了四主德后,作为人的集合的城邦自然也就具有了四主德。
二是,通过教育挑选出三个阶层的三种公民——统治者、辅助者、生产者。
三是,从幼儿起就开始灌输、说服每一个人相信这种社会地位的划分是符合自然正义、宇宙秩序的,所以遵循这样的分工就是正义,必须无条件接受这样的政治秩序。
为此他甚至编造了一个人生来就被神赋予不同金属并由此决定其天赋、地位的神话故事。
他坦承这是个弥天大谎,并且不认为有什么不好。
在他看来,平民百姓不应该说谎,但是立法者、统治者为了城邦整体利益却可以撒谎,而且他的等级社会必须建立在这个谎言之上。
另外,柏拉图坚决反对王侯将相宁有种的世袭阶级制度,所以三个阶层的社会成员不是世袭继承的,而是取决于他们的天赋和个人贡献,为此柏拉图设计了一套严格的、特定优生学影响的举贤任能的政策。
二、教育不是将知识灌输进灵魂,而是使灵魂转向看见知识
关于知识,柏拉图持灵魂回忆说的观念。
在他看来,灵魂永恒不灭,永远转世轮回,凡是降落可见世界生而为人的灵魂,都是早在天界随神巡天出游时已经看到过天外之境——理型世界的(不过,看到的有多有少),所以,真正的知识(指可知世界的知识——数学、理型)不是后天学来的,而早就在灵魂之中了,只是随着灵魂在可见世界的诞生为人,这些知识被暂时遗忘在灵魂的某个角落里了。
所以,“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学习的过程就是“看见”深藏于灵魂中的知识的过程,而并非像当时智者派所说的“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
对于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沉迷于暗淡的意见看不到明亮的知识,柏拉图借用著名的穴喻进行了解释。
这是因为他们就像洞穴里的囚徒,一辈子被捆绑束缚着,无法转动头和身体,只能看面前洞壁上虚假之物的投影,并坚信那些都是真实的。
显然,让他们能够看到火光和虚假之物,乃至爬出洞穴,看到真实事物、夜晚的天体星辰,最后直视太阳,这里面的关键就是给他们解绑,让他们的身体可以转变方向,并且自由行动,这样眼睛才能离开黑暗转向光明,“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下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
因此,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让灵魂的转向,它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因为灵魂本身有视力,只是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促使它转向,教育就是转向的最重要手段。
三、柏拉图的七艺
柏拉图通过穴喻、线喻揭示了,人的认知过程遵循:
阴影→倒影→事物本身→天体星辰→太阳;
想象→信念→理智→理性
就像被解放的囚徒,需要向上爬出通道,才能来到地面,看到真实一样,这是很明显的渐进上升顺序。
他根据线喻中认知的四个阶段提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七艺,并将它们再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
1.初级科目
初级科目为音乐和体育,属于基础学科。
音乐教育注重善心为本;体育教育主张强体为用。
受众人群是城邦全体公民,无论男女皆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初级科目属于公民普遍共享的普惠教育。
柏拉图认为,初级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公民个人灵魂的和谐与正义、培养个人德性。
(1)音乐教育
音乐在这里是广义的,泛指文艺、文化,所以,除了狭义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学科。
音乐教育中包含着天文、历史等,主要以希腊神话为题材、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教育。
柏拉图指出,由于儿童没有辨别真伪的能力,故事对儿童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会深刻影响他们的灵魂。
而且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树立的信仰不会轻易消失,通常直至长大成人之后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所以,城邦必须精心挑选儿童早期需要听的故事,让他们接受到美德教育。
对此柏拉图详细地提出了以下规定:
任何人不能任意编撰任何类型的故事随便教给儿童;
那些和儿童长大后应该持有的信念相对立的故事内容,不允许传授给儿童;
城邦必须控制创作和讲故事的人,并对已有的故事进行筛选,剔除不良的,挑选出最高尚的;
保姆和母亲只允许给孩子讲城邦法律准许的、利于塑造儿童思想的故事;
对于神和英雄有不良影响的故事都要明令禁止,比如:神对不道德行为惩罚不得当的;与勇敢、节制等思想背道而驰的;夸大对死亡的恐惧的;鼓励贪婪的;不义之徒获利的……
除了内容之外,柏拉图还对故事的形式、风格以及曲调,甚至是乐器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比如:语言要易懂、生动,要能启发儿童想象力;文体措辞尽量以叙述为主,摹仿尽量少;摒弃萎靡悲伤的歌曲;乐器在城市只保留竖琴和弦琴,乡下则只有短笛等等。
(2)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包括游戏和若干项运动。
柏拉图指出,音乐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服务于灵魂的理性部分,体育服务于激情部分,理性上的求知和激情中的勇敢决定了卫士的德性。
体育教育是在音乐教育之后进行的。
体育不仅仅包括体能的锻炼,还包括医疗和节食。
进行体育教育主要是让卫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时,体育教育也是为了军人履行其职能而做的准备。
不管是音乐教育,还是体育教育,共同的原则都是力求简朴。
比如体育教育,主要包括骑马、射箭、标枪、摔跤及海陆攻防战术等实用项目。
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体育教育只有安排适宜,才有利于和谐灵魂的产生,对此他特别讲到了身体训练的度量问题,“天性中的激情部分的确会产生野蛮;如果加以适当训练就可能成为勇敢,如果搞得过了头,就会变成严酷粗暴”。
2.高级科目
高级科目主要包括: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谐音学(音乐理论)以及站在所有学科之上的辩证法。
柏拉图认为,前几个学科也是学习辩证法的必修预备性学科,并且在初级科目中有些涉猎,但并不深入。
(1)算术
将算术放到最前面学习,不仅因为数是数学的基础单位,算术是人们接触可知世界的第一步,让人们从现象转向思想,而且“那些天性擅长算术的人,往往也敏于学习其他一切学科;而那些反应迟缓的人,如果受了算术的训练,他们的反应也总会有所改善,变得快些”,同时,算术还有利于军人统帅军队。
算术不能马马虎虎地学习,而要深入下去学,直到能看到数的本质;学习算术并不是为了买卖,而是为了便于将灵魂从变化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
(2)平面几何学和立体几何学
这两个学科可以帮助人们较为容易地把握善的理型,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永恒的事物。
而且,几何学不仅能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而且还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学习几何学的真正目的是纯粹为了知识。
(3)天文学
柏拉图在穴喻中有这样一段话:“要他能在洞穴外面的高处看得见东西,大概需要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首先大概看阴影是最容易,其次要数看人和其他东西在水中的倒影容易,再次是看东西本身;经过这些之后他大概会觉得在夜里观察天象和天空本身,看月光和星光,比白天看太阳和阳光容易。”
而这恰恰就是拉图为什么会选择天文学的原因之一。
除了这点之外,柏拉图认为天文学研究的是运动的立体事物,与前面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一脉相承,并且,真正的天文学是数学的,背后是数的关系。
所以,真正的天文学不是去研究天空中那些可见的天体星辰,而是通过表面的繁华去探讨背后的真实、去寻找表面美后真正的美,需要正确地使用灵魂中的天赋理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里柏拉图借用一个比喻指出,不管画得再逼真,都只是画,不会有人信以为真,不去研究真实事物,而是想从画中了解绝对真理,这是荒谬的,天体星辰可以算是最完善的摹本,但它们是物质的、可见的,不可能存在绝对真理。
(4)谐音学(音乐理论)
在《理想国》第七卷中,苏格拉底将其称为音乐,但它和前面音乐教育的广义音乐不同,根据描述,当时的音乐应该和我们现在所说的音乐类似,国内有将其翻译为谐音学的,按柏拉图的本意,译为音乐理论则更准确些。
柏拉图认为它与天文学是成对的,都是关于运动的,一个是可见的运动,一个是可听的运动。
因此,就像真正的天文学不理会眼睛可以看见的天体,谐音学也不该研究耳朵可以听到的声音,而是专注于研究音之间数的关系,考察什么样的数的关系是和谐的,什么样的数的关系是不和谐的,各是为什么,目的同样是寻求美者和善者。
(5)辩证法
无论是算术、几何学还是天文学、谐音学,都是为了最后辩证法的学习做准备的。
辩证法的学习主要是把人从可见世界完全带入到可知世界。
“当一个人企图靠辩证法通过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觉,以求达到每一事物的本质,并且一直坚持到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者的本质时,他就达到了可理知事物的顶峰了。”
柏拉图按这样的顺序排列这几门学科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有其深意和道理的——凡是以结构较复杂的为对象的学科皆以结构较简单的为对象的学科为基础(比如天文学以立体几何学为基础)。
因此,从这样的学序中可以看出,柏拉图十分重视学习循序渐进、逐步升级,要有和谐顺序,这种顺序既是视知识难易而定,也与对理型的认知过程一致。
另外,柏拉图十分重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学习到的知识要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特别是未来要担当城邦统治者的卫士,不仅要进行各种实践,还要在实践中接受考验。
小知识:七艺
古希腊创立的学科后来传入到了罗马并得到发展。
古罗马学者瓦罗曾拟订过一份希腊化的学校课程方案,其内容除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及天文学外,还有医学和建筑学。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认为演说家应具有广博的学识,包括文法、修辞学、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辩证法、历史、法律和医学等。
到了公元4世纪时,七艺已被公认为学校的课程。
公元5世纪,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化迅速衰落,在罗马基督教会的努力下,陆续出现了一些教会学校,并逐步形成了被称为七艺的学习课程,它包括七门课程,分别为三科四学。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学、几何、天文、音乐。
七艺作为学科,一直沿用到文艺复兴运动以前,文艺复兴时代,学科开始分化:
文法分为文法、文学、历史等;
几何学分为几何学和地理学;
天文学分为天文学和力学。
到了17、18世纪,学科进一步分化:
辩证法分为逻辑学和伦理学;
算术分为算术和代数;
几何学分为三角法和几何学;
地理学分为地理学、植物学和动物学;
力学分为力学、物理学和化学。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