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最大意义就是让人们觉得人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是它能引人入教的关键。
——坤鹏论
一、前情回顾
在《柏拉图的理型论(十二)》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了以下内容:
理型论是柏拉图宏伟哲学大厦之根基、骨架。
他的伦理学、政治学、艺术论等在内的几乎所有内容,皆以理型为核心推衍开来。
第一,伦理学
柏拉图认为,理型是非物质的,物质的肉体感官无法获得它;对于人来说,本质是灵魂,而非肉体;灵魂与理型相似,看不见摸不着,同属非物质;灵魂是堕落的神灵,和理型一样属于超感性的世界;灵魂曾目睹过理型,虽然降生凡间时遗忘了,但记忆却可以被唤醒,回忆起理型。
包括人在内的所有事物都是一心向善的,因此,人生的最终目的就是理型世界中那理型之理型、最高的理型——至善。
如果要达至这个最终目的,必须使灵魂上升到理型世界。
灵魂如何上升呢?
其中的关键在于灵魂的和谐,也就是产生正义这一德性。
又该如何实现灵魂的正义呢?
由此,柏拉图提出了他著名的灵魂三分说,他说,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构成,整体就像一架马车,理性是驾驭者、统治者,激情和欲望为拉着马车的一白一黑两匹马,三者只要正确运用,就能分别生出智慧、勇敢、节制三种德性。
当它们安守本分、各司其职、互相保持秩序,不侵犯别人的领域,各有各自的圆满,和谐共生,则会产生正义这种德性。
也就是说,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这四种德性就是柏拉图的四主德。
第二,政治学
柏拉图的政治学与其伦理学紧密联系,伦理学为主,政治学为辅。
他认为,城邦如人,人如城邦,两者可以相互对照观察,从中得到为邦、为人的道理,比如:
1.城邦是人的集合,是人的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城邦,那么城邦治理的关键在于每一个公民,所以,城邦的主要职责就是公民的德育。
2.城邦是人的四主德放大的产物,城邦同样由三个部分组成——统治者阶级、护卫者阶级、生产者阶级,当他们拥有的理性、激情、欲望成为智慧、勇敢、节制这三种德性时,也会产生城邦的正义这一德性,于是,理想国就诞生了。
3.和灵魂必须由理性统治一样,城邦也该让灵魂中理性占比最大的哲学家当王,只有他才会带领城邦追求智慧,冷静地探求善的理型,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哲人王观念,“如果不由哲学家担任城邦的统治者,或统治者不能成为哲学家,那么理想国就绝对无法实现”。
4.与苏格拉底不同,柏拉图并不赞成每个人都爱智慧、搞哲学,他倡导天赋论,生来被神赋予什么天赋,就该一辈子安守它,否则城邦必然会乱了套,造成内部混乱、冲突,最终导致灭亡。
而且,柏拉图明确指出,任何国家、城邦的毁灭,从来都不是外部造成的,永远是源于内部,看人类历史的沧桑变化,这几乎成了真理般的箴言。
所以,柏拉图坚持认为,对于绝大多数公民来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值得过的,这与苏格拉底的观念是尖锐对立的。
可以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本质是专制的寡头政体。
第三,艺术论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狠狠地批判了以诗歌、绘画为代表的艺术,而这同样也完全是以其理型论为基础延展得来的。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是理型世界的摹仿,而诗歌、绘画等艺术又摹仿的是物质世界,那么,艺术就是摹仿的摹仿,真和假、善与恶混杂在一起。
所以,艺术必须隶属哲学之下,受哲学的严格统辖,然后才能用于教育,并且还必须对其内容通过法律进行规定,使其全力尽它劝善惩恶的本分,如若不然,就完全排斥在理想国的大门之外,禁止入邦。
可以说,柏拉图是亘古未有的文学天才,但是,也可能因为他自己已经是了,便不加以重视,所以他在《理想国》中最得意的设计就是,驱逐诗人出境。
当然,也像他其它的话一样,对此还是有所保留,他说,假若有人证明某种诗人的确对人生有益的时候,也不妨请他回来。
二、理想国的教育
基于理型论,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设想,而实现它的关键在于教育。
为什么是教育?
坤鹏论认为,柏拉图的基本立足点在于:人是习惯的生物;人是摹仿的生物。
习惯如何养成,最主要的手段是教育;
既然人们是爱摹仿的,而教育的主要手段就是摹仿。
所以,教育不仅对于个人,同样对于城邦,都是立人立邦之根本。
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本质就是一个教育机关,其使命就是实现至善与正义。
柏拉图给出的理想国的教育计划是:
第一阶段:初级阶段(普惠教育)
1.家庭教育(7岁前)
3岁前,主要教育是养护身体;
3岁~6岁,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形式实施道德教育。
2.基础教育(7岁~18岁)
18岁前的初级阶段教育,主要以音乐教育(文化教育)为主。
对于体育教育,柏拉图则倡导要从娃娃抓起,活到老练到老,“在体育方面,我们的卫士也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终生”。
18岁后,少数被认为有天赋且表现优秀的青年会被当作未来卫士进入士官团,这是教育的第一次甄别。
绝大多数没有被选中的人将重新回到城邦中过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各种工匠、商人、农民等城邦财富的创造者。
3.军事教育(18岁~20岁)
这个阶段,青年们将按照军事精英的标准继续接受严格的训练,他们的学习全面转向身体锻炼,主要包括:体育教育、军事教育以及公民教育。
19岁时,他们还会被派往边区担任卫戍,进行军事实践。
20岁宣读埃弗比誓言,宣告青年的训练全部结束,正式获得雅典公民的资格。
至此,他们专门的学习生涯结束了。
20岁,这些青年还将迎来学习辩证法的甄别,也是理想国教育的第二次甄别。
通过者将升入教育的高级阶段。
第二阶段:高级阶段(精英教育)
这个阶段主要针对城邦统治者的培养。
按照柏拉图哲人王的观念,它更是培养塑造哲学家的教育,以置于所有学科之上的辩证法的学习为核心。
1.辩证法的预备科目学习(20岁~30岁)
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把以前小时候分散学习的各种课程内容加以综合,并通过学习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谐音学(音乐理论)以及一切凡是在学习辩证法之前必须先行学习的预备性科目,研究这些课程相互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和事物本质的关系。
2.辩证法的学习(30岁~35岁)
学生在30岁的时候将迎来第三次教育甄别,也是对他们进行辩证法学习的第二次筛选。
除了考察有没有统治者和学习辩证法的天赋外,还要对他们用辩证法进行考试,看他们哪些人能不用眼睛和其他感官,跟随着真理达到纯实在本身。
3.实践(35岁~50岁)
在完成五年的辩证法学习后,这些学生还需要在长达十五年实践中接受锻炼和考察,使其学以致用,达成知行合一。
经过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锻炼,这些学生的年龄就到了50岁,城邦将会在实践中通过最后考验的人中挑选城邦的最高统治者,从事城邦管理工作。
第三阶段:活到老学到老
柏拉图强调哲人王的教育是终身的,在治国理政过政治生活的同时,还必须坚持花费更多时间过哲学生活,进行哲学学习和研究,并以其成果指导治国实践。
显然,柏拉图的治国理论是精英治国理论,整个筛选、教育精英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不断交叉和轮回的知行合一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一个过程。
三、创造西方文明的飞跃
在柏拉图早期的对话录中,涉及到苏格拉底的部分基本上都是“你不明白吗?其实我也不明白,事情就是如此”之类的内容,没有任何可以称得上结论的东西。
而这就是苏格拉底诘问法(对话法)的最大特点,苏格拉底本来要做到的是,在问答间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进而想要探索真正知识,因为这是帮助对方产生知识,所以也称助产术。
但是,在柏拉图40岁之后,尤其是开办了学园之后的对话录中,他开始明确提出理型的观点,并且系统地展开对自己哲学思想的阐述,虽然主角大部分还是苏格拉底,但那人实际已经变成了柏拉图本人。
柏拉图理型论的提出对整个西方思想文化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和,是一次巨大的转变。
首先,理型论完全颠覆了“什么是事物本质”的价值判断基准,也就是,对感性认识的坚决否定。
我们眼见的、耳听的皆为理型的摹本,人类感知的世界,不过是真正“是”的世界——理型世界的摹本,是错觉,是一层把真理从我们眼前遮开的面纱,是环绕在我们所有人生活周围的,各种虚影、梦幻、映像,以及某种更优质事物的低等摹本。
所以,感性认识不可能永恒可靠,只能说是意见,只有理型才是知识、本质、真理,而理型只有通过灵魂的理性,经由思想才能“看到”。
其次,理型论还颠覆了认为所有事物都是自然产生并且自生自灭的自然理论,而代之为世界是被创造的创造理论。
所有创造理论都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出处,这个出处还必须要设定一个超自然的原理。
在理型论这样的创造理论之下,理型是“是”,自然则成了“不是”,被柏拉图指为物质,属于超自然原理规范之下服务于创造的单纯的材料、质料,自然不再是自然生成的东西,而是创造用的无生命的材料,即无机物质。
以超自然原理看待自然的超自然的思考模式,以及以此为基础创立的“是”论和把自然看成无生命物质的物质自然观紧密联系在一起,决定了今后西方文化形成的方向。
后来西方的创造理论主要走出了两个分支:因果论有神论和智慧设计有神论,前者又被称为神创论,后者又叫智能设计论。
虽然智慧设计有神论总是小心翼翼地回避着上帝、神这样的字眼,刻意不指出设计者的身份,但是,归根结底,它还是有神论的思路。
大家可以看坤鹏论以前所写的《哲学的最大魅力在于——没有标准答案(上)》了解这两大创造理论。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