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是概率的,基础是对立统一,因此如果你的话语中正反两个方面都照顾到,就会显得很有哲理的样子,比如:很多时候看似我们走出去了很远,实际只是在原地打转……

——坤鹏论

坤鹏论:读《斐多篇》论灵魂(十五)-坤鹏论

在开始这篇对话录的学习时,坤鹏论介绍过,杨绛先生也翻译过《斐多篇》,但经过这段时间几个译本的对比,我建议大家还是尽量以王太庆、王晓朝、刘小枫的译本为阅读范本。

另外,就像如果通过译文看唐诗宋词,永远无法体会到其中的美一样,不管翻译得如何精妙,几乎也很难原汁原味地传递柏拉图诸多对话录中那真正的语言及思想的意境,所以,现实中就有不少哲学家为了看原著而专门去学相应哲学家的母语,比如:为了古希腊哲学而去学希腊语,为了德国哲学而去学德语等等。

还有就是,为了学习,坤鹏论还会找来一些偏文言的哲学译本,不知为什么,这些译本偏偏要比现代白话文更吸引人,慢慢读来,常常会有如痴如醉的感觉。

一、前情回顾

在《读<斐多篇> 论灵魂(十四)》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了:

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六)

“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这个命题被苏格拉底分为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灵魂在人们出生之前必定存在;

第二部分:灵魂在人死后必定存在。

在苏格拉底通过灵魂回忆说论证了第一部分后,西米亚斯表示,自己和克贝都已经十分信服了。

不过,他们认为,第二部分还有待证明,因为:

第一,毕竟人们一直坚信人死魂散,这也是灵魂的终点。

第二,既然说灵魂是产生出来的,对于这类事物来说,有生必然有死。

换言之,虽然已经证明了灵魂在进入世人身体前就存在,但是又怎么能说它不会在人死后走到穷途末路,曲终魂散呢?

苏格拉底表示,这个其实已经在前面就得到证明了,“我们已经论证出了:一切生物都生成于死的东西,那么,如果灵魂存在,而且先前就存在,而它在进入生命、产生出来的时候,不可能从别处、而只能从死亡、从已死亡中出生,那么,既然灵魂必须还得再生,灵魂怎么会不是必然地存在,而且死后还存在呢!”

也就是说,灵魂是轮回再生的,它自然就不可能在人死后消失掉,要不然,已经不存在的它又如何再生呢!

当然,苏格拉底也明白,这还不足以说服西米亚斯和克贝,在与克贝闲聊了一些关于哲学可以治疗灵魂、他死后又该如何寻找真正热爱智慧的人等话题后,他们继续就此话题开始了新一轮论证。

坤鹏论:读《斐多篇》论灵魂(十五)-坤鹏论

二、为什么说人死后灵魂必定存在?(一)

苏格拉底说:“我们岂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哪类事物会自然而然地要遭到消散的命运?哪类事物我们应该为它担心这种命运,哪类事物不必为它担心?”

“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接下来就该看看灵魂属于哪一类事物,然后就会知道究竟是为我们的灵魂抱有希望和信心还是为它担心和恐惧。”

“聚合起来的东西,或者凭自然复合而成的东西,才易于解体消散,也就是怎样聚合也就怎样分解——在它们的聚合之处破裂。”

“而任何一个真正的非聚合的事物,仅仅只是这个事物——不管它是什么——必定不会受解体消散这种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这种事物是不会或不容易分解的。

“那么,那些始终如一、毫无变化的事物很可能就是非聚合的事物,而那些一时这样、一时那样,变化无常,绝不会一直保持一个样的事物,才是聚合而成的事物。”

“那就回到我们前面讨论的事情上吧,我们在那个问答过程中肯定的那些实体本身,是一成不变的,还是易于变化的?”

“在那个问答过程中”,指的是前面所说的“如果我们在出生以前就获得了那种知识,带着它生下来,那我们在出生以前和出生的时候就不仅知道相等、大于、小于,而且知道这类的一切事情,我们现在的论证不仅涉及相等,而且涉及美本身、善本身以及正义和虔诚,总之,涉及我们在回答过程中称之为‘某本身’的一切,所以我们必定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这一切的知识。”

那些实体本身则指的是,“相等”本身、美本身、一切“是者”本身,即理型。

它们“难道接受任何变化?”

“一切‘是者’既然永远如一,卓然自存,岂不是始终不改,不以任何方式接受任何变化吗?”

“它们必定是始终如一的,苏格拉底。”克贝答道。

“可是那些杂多的事物如何呢?”

“这些事物,例如人、马、衣服之类的东西,有着跟实体同样的名字,称为‘相等’、‘美’之类,是怎么样呢?它们始终如一吗?”

这里我们也可以将理型理解为类别,它是抽象的、是集合的、是不变的,但是,归于它里面的那些个别事物则永远是变动不居的。

“它们跟实体正好相反,自身在不断变化,彼此不同,可以说从来不一样。”

“你能够看到它们,触摸它们,或者用其他感官感知它们,至于那些永远如一的实体却只能用理性去把握,是看不见的,是不是?”

“我们是根据人的视觉把事物说成可见的和不可见的。”

“那我们就认定有两类东西,一类是看得见的,一类是看不见的。”

“并且认定不可见的始终如一,可见的不断变化。”

“再进一步,我们自己不也既有身体,又有灵魂?”

“我们的身体更像、更亲近可见的那一类,这是人人皆知的。”

“那我们说灵魂怎么样?”

“它是看不见的,至少世人看不见。”

“那灵魂跟身体相比就是不可见的,身体跟灵魂相比就是可见的。”

“我们不是早就已经说过,灵魂使用身体来察知,通过视、听或其他感官来察知(通过身体察知就是通过感官察知)的时候,就被身体拉到变动不居的事物上去了,于是不由自主地由于接触这类事物而颠倒错乱、头昏脑涨、如醉如痴。”

“灵魂一旦自体自根、单独由自身察知的时候,它就穿越多样性而进入那纯粹、永恒、不朽、不变的领域,以自身的不易灵性为本,于独立不受阻碍之时,就不再迷路,通过接触那些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理型),从而永远与那些不变性质同在,永远如一,常住不变,因为它与永恒是相通的,灵魂的这种状态就叫智慧。”

克贝听完之后表示,“苏格拉底啊,你这番话说得太美,太真实啦!”

“好吧,那么从我们以前的和现在所说的看来,你们认为灵魂比较接近于、比较倾向于哪一类事物?”

“苏格拉底啊,我想就算是最笨的人也会同意,灵魂是大大地倾向于一成不变的那一类事物,不属于相反的那一类杂多的事物。”

“而身体属于与其相反的那不断变化、杂多的一类。”

“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看看,一旦灵魂与身体同处,自然天性命令身体做奴仆、被统治,灵魂统治、做主子,按照这个再看看,你觉得两者中哪个像神,哪个像必死的东西?”

“或者,难道你不认为,神样的东西天生就是要统治和领导,而必死的东西天生就是被统治和做奴仆的?”

“灵魂像神样的东西,身体像必死的东西。”

在《斐德罗篇》中,苏格拉底曾指出:灵魂非神而似神,不仅因为灵魂具有掌管的天性,还因为作为掌管的前提,灵魂追寻并回忆着神赋予神性的心智真实。

坤鹏论:读《斐多篇》论灵魂(十五)-坤鹏论

“那么你看看,克贝,”苏格拉底说,“对我们来说,是否可以从所有已经说过的东西里得出结论:灵魂最像神,最像不死的东西,最像有智性的东西,形相单一的东西,不会分解的东西,总保持自己这个样子的东西;身体则最像世人,最像会死的东西,最像形相多样的东西,无智性的东西,会分解的东西,从不保持自己这个样子的东西,亲爱的克贝,我们还能说出点别的什么来证明情形不是如此吗?”

也就是说,灵魂与神圣的、不朽的、理智的、统一的、不可分解的、永远保持自身一致的、单一的事物(注:神、理型)最相似;而身体与人间的、可朽的、无理智的、不统一的、可以分解的、从来都不可能保持自身一致的事物(注:凡间有生有灭的生物)最相似。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