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情况下,在我们看来别人的愚蠢、不足、犯错,只不过是因为人家没有相应的经历而已。

就像一个人从来没有用过手机,当他第一次拿着手机翻来覆去不知所措时,那就绝对不是蠢笨。

——坤鹏论

坤鹏论:读《斐多篇》论灵魂(三十三)-坤鹏论

一、前情回顾

在《读<斐多篇> 论灵魂(三十二)》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了:

灵魂的本质是什么?(十四)

坤鹏论在这部分主要分享了苏格拉底哲学人生的第三阶段——自己的探索,并想出了解决原因问题的权宜之计。

请注意,这里用“权宜之计”很贴切、很谦虚。

苏格拉底明确表示,他所找到的只是被自己判定为最健全、最有力的理论,只是自己坚信它,直截了当地、傻乎乎地坚持它,并且也没有一棒子打死其他理论,而是说在有了这个理念后,也就再也无法理解也没有能力去认识其他聪明绝妙的原因了。

同时,他也很清楚地表达,自己对事物发生的方式不作任何肯定,现在也不想追究那些细节。

这个理论相当于就是柏拉图的理型论——万事万物之所以能够是其所是,是因为它们分沾了相应的性质本身,比如: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小本身等等,这些本身(绝对)就是理型。

换言之,理型就是万事万物之原因。

坤鹏论认为,由此可以引申得出:事物关键看本质;看万事万物,不要看其外表外在,而要看其内在本质,而这个本质是无法用感官掌握的,只有思想可以。

接着,苏格拉底又称,这个理论对自己和别人都最稳妥、最保险。

为什么?

因为这个理论可以经受他那经典的演绎逻辑——三段论的严苛考验。

能够保证由此推论出的一个个结论彼此一致,不产生矛盾,并且一个个结成台阶,让思想——论证与结论不断向上攀升。

这种考验在《巴门尼德篇》中被完整、详细地重现了。

接着,苏格拉底又以实际生活中的个头高矮、数量多少为例进行了简单明了的说明。

坤鹏论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事物之所以成其所是,完全是因为它自己的本质,而与其他没有任何关系。

就像一个人比另一个人高,只是因为他分沾了高本身,所以本人高,而不是因为另一个人矮;

再如十个比八个多,只是因为十个分沾了十本身,成为一个较大的数,而不是因为八个比它少两个。

而这也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哲理,那就是要想比别人强,关键是自强,而不是站到更弱者身边去显得自己强,那不是真正的强,正所谓打铁还须自身硬。

那么,又该如何去与别人辩论呢?

苏格拉底指出,当别人提出说法时,先不要理会和答复,而应该根据这个说法去推论后续的一个个结论,看它们是否彼此一致。

如果是自己要陈述说法,也应该按同样方式开始,先确定一个根本的说法,然后层层攀登,直到找出满意、合适的为止。

正因为之前和大家一起精读过《巴门尼德篇》,坤鹏论对这段话感触颇深,因为在那篇对话录中,就是对以上方法的全面演示。

最后,苏格拉底还连带讽刺了当时以智者派为代表的好辩者,指责他们最大的能耐就是胡搅蛮缠,把所有东西搅浑,只谈根据和推论,根本不想、不关心事实,为此还沾沾自喜。

坤鹏论:读《斐多篇》论灵魂(三十三)-坤鹏论

二、灵魂的本质是什么?(十五)

写到这里,柏拉图又将场景拉到了斐多与厄刻克拉底的对话。

厄刻克拉底说:“宙斯在上,斐多啊,我听得真是太过瘾了,我觉得他把问题说得惊人地明白,即便对于只有一点点儿心智的人都能懂。”

“肯定啊,厄刻克拉底,所有在场的人都这样觉得。”斐多回答。

“甚至就连我们这些不在场,而是这会儿在听的人也觉得如此,不过,此后他又讲了些什么呢?”厄刻克拉底急切地询问着对话的后续。

斐多答道:“根据我的记忆,大家承认了上面这些之后,一致同意有各式各样的‘型’存在着,分沾这些‘型’的其他事物从各自分沾的‘型’得到自己的名称。”

柏拉图在这里引入了他笔下最重要也最含混的术语eidos,而且没有给出任何说明。

在希腊文中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希腊文是idea。

柏拉图本人在对话中经常交替使用这两个词,其意义没有严格区别。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柏拉图,那时候的词汇量相对于如今要少很多,而且经常会有词语混用的情况,比如:对于同一个意思,经常使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叙述。

在西方哲学界,20世纪以前的学者一般认为,柏拉图的eidos和idea是主观的精神性的东西,是概念、观念或理念,因此将之译为英文的idea。

不过,到了20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它们不是主观的,而是一种客观实在,从而将柏拉图的eidos和idea译为form。

中国学者是在20世纪开始研究希腊哲学的,对此也提出多种译法:理型、埃提、理念、观念、概念、形、相、形式、意式、通式、原型、理式、范型、模式、榜样、模型、式样等,其中最流行的译法是理念,所以柏拉图的相关理论也被称为理念论。

之前坤鹏论也曾就此在《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08)》中分享过自己的意见,认为理型最为贴切,综合考虑下来,这里用“型”可能比较合适。

在短暂的转折休息后,柏拉图又将读者拉回到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狱室,他请苏格拉底开始了著名的《斐多篇》的“最后论证”。

这也是此篇对话录历来最受争议的一个论证,有人说它“最晦涩、隐秘、让人灰心丧气”,有人说它是“一连串诡辩”,也有人认为这是整篇对话的高潮部分。

为什么?

因为它与《巴门尼德篇》中的论证有着联系,而《巴门尼德篇》也受着类似褒贬不一的评价。

坤鹏论:读《斐多篇》论灵魂(三十三)-坤鹏论

苏格拉底说:“如果你承认这一点,那么,当你说西米亚斯比苏格拉底更高大,比斐多更矮小,岂不是说,在西米亚斯身上同时存在两者——‘大’和‘小’呢?”

“可是你同意‘西米亚斯比苏格拉底更高大’这个说法并不像它字面上所说的那么回事,因为西米亚斯生得来超过谁,并非由于他是西米亚斯,而是由于他偶然具有的‘大’,他比苏格拉底高大也不是由于苏格拉底是苏格拉底,而是因为苏格拉底具有着那个跟他的‘大’相对的‘小’。”

“而且,他比斐多小并不是由于斐多是斐多,而是由于斐多具有着那个跟西米亚斯的‘小’相对的‘大’。”

“这样的话,西米亚斯就有个别名:既矮小又高大,他在两者之间。”

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西米亚斯在矮小和高大之间,也可以理解为在斐多和苏格拉底之间,西米亚斯既比苏格拉底高大又比斐多矮小。

“他的个儿超过了一个人的‘小’,而另一个人的‘大’又超过了他的‘小’。”

也就是说,当他肯定自己的高优于另一个人的矮时,他的矮也可以被另一个人的高超越。

说完这段话后,苏格拉底微微一笑说:“我让人觉得是在念法律文件般字斟句酌,不过,情形的确如我所说的这样。”

“我说这些,为的是我愿意让在我看来如此的事情在你看来也如此”,从而取得你的同意。

“毕竟,对我来说,这显得不仅仅是,‘大’本身绝不会既大又小,而且我们身上的‘大’也绝不会容纳‘小’,或者允许被超过。”

“二者必居其一:要么是‘大’的反面‘小’向‘大’逼近,‘大’就逃跑或退却了;要么是‘小’抵达‘大’时,‘大’就已经消灭了。”

这里的用词体现出了苏格拉底喜欢借用战争词汇的特点。

“但是‘大’绝不会接受并接纳‘小’,那样一来它就变得异于自己,不再是曾经所是了。”

“所以,我既然接纳了、忍受了‘小’,就始终是如我所是:这个矮小的人就是我本人;可是我身上的‘大’,既然是高大的,就不会胆敢是矮小。”

苏格拉底本人个子矮小。

“同样情形,我们身上的‘小’也绝不会变大,毋宁说,任何相反的东西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愿意既仍然是其曾是,同时又成和是其相反的东西,毋宁说,在这样一种遭际中,只有要么离开,要么消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相反的对方也不会变成或者是它自己的对方,它在变化中要么离开,要么失掉了它的存在。

克贝回答:“在我看来完完全全如此。”

看到这里,和坤鹏论一起精读过《巴门尼德篇》的朋友一定能回忆起,在那里曾论证过类似的问题,结论就是在我们可见世界(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统一体,同时存在着极端相反的性质。

请注意,理型存在于可知世界,万事万物存在于可见世界,这是解开上面问题的关键。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