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言说出来的,就不可能100%客观,所以,谁都不可盲信,要永远以“言说到底对谁有利”为根基,对其进行考察,越是大义凌然,越要冷静观之、析之,因为如果真的大义凌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坤鹏论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二十七)-坤鹏论

思想的东西,哲学的东西,总是在反复阅读、品味、思考中不断理解、不断深化。

周末,坤鹏论又读了一遍黑格尔对于普罗泰戈拉的评述,下面这段文字尤为令人拍案:

“因为在这里说出了一个伟大的命题(注:人是万物的尺度),从现在起,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命题旋转。”

以此纵观西方哲学史,各种思想莫不在这个命题之中荡漾。

“哲学的向前进步的意义即在于表明:理性是一切事物的目的;哲学的这种进步给了这个命题以解释。”

所以,很多时候智慧与理性几近一致,而理性不管如何强大,它最终还是脱不出人性这一范畴。

“它更表现出一个非常显著的转变,就是一切内容、一切客观的东西,只是在与意识的关联中存在(是);因此思维在一切真理中被宣布为基本环节;因此绝对采取了思维着的主观性的形式,这一形式特别在苏格拉底好里突出地表现出来。”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因此也就是一般的主体,因此事物的存在(是)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对我们的认识而存在的——意识本质上乃是客观事物的内容的产生者,于是主观的思维本质上是主动的。”

“这个观点一直流传到最新的哲学;康德说,我们只认识现象,就是说,凡是对我们表现为客观、实在的东西,只应当从它与意识的关系中来看,而不应当离开这个关系来看。”

一、前情回顾

在《读<泰阿泰德篇> 探究知识是什么(二十六)》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

验证它是真胎还是风卵(八)

这部分相当于是新一轮论证——苏格拉底的反驳的前奏——苏格拉底以普罗泰戈拉的身份向自己下了战书,并划出了接下来讨论的道道,也就是讨论的规则:

第一,可以用你苏格拉底最擅长的诘问法,像他普罗泰戈拉这么聪明的人其实更喜欢该法。

第二,不过,诘问也要遵守一条规则——公平、公正、公道,那样才是严肃、诚实、认真的讨论,可以帮助对方找到错误是因为自己的过失还是所追随之人的误导;如果不遵守此规则就是诡辩,不严肃,只是为了抓对方的差错,呈言语之能,不过是用滑稽的言辞彼此倾轧。

只要遵循这条规则,参与讨论的人就会将混淆和困惑归咎于己,而不是怪罪于你苏格拉底,这样他们就会追随于你,同时因自惭形秽而皈依哲学,期待自己会变成不一样的人。

但是,如果你苏格拉底像大多数人那样不遵循这条规则,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不能将人引向哲学,反而会使他们在年老时厌恶哲学。

普罗泰戈拉强调这条规则的言外之意非常明显,也就是请苏格拉底不要逞口舌之能,不带争强好胜之心,不要咬文嚼字曲解词义,而是心怀感恩,以公正的精神和态度进行讨论,讨论他的理念:一切尽在动中,各人或各个城邦“觉得”怎样就“是”怎样。

接着,再基于此讨论结果再进一步讨论:知识和感觉到底是不是一个东西。

然后,苏格拉底又力邀塞奥多洛与自己搭档讨论,“请你跟上一小会儿,帮我们一把,直到我们发现,到底是你应该作为各种几何图形的‘尺度’,还是每个人都跟你一样,在天文学和其他那些你有理由超越众人的方面,自己就足以充当‘尺度’。”

塞奥多洛再三推辞,都被苏格拉底的死缠烂打挡了回去,最后只能无奈同意。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二十七)-坤鹏论

二、验证它是真胎还是风卵(九)

“那么,第一步,旧话重提,让我们重新来处理之前的那个学说,看一看,我们由于它把每个人都当成智慧方面自足的从而讨厌并批评这个学说,这个做法到底对不对。”

“普罗泰戈拉向我们承认,在(认识的)好坏方面,有些人胜过另一些人,而这些人就是有智慧的人。”

也就是说,按照普罗泰戈拉的学说,知识=感觉,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真的,所以每个人的认识不会有假,这就是所谓的“每个人都当成智慧方面自足的”,不过,认识虽然没有真假,但却有着好坏高低之分,那些认识更好、更高的,就是有智慧的人。

“如果是他本人在座,并非我们为援助他而代他承认,那么,我们就不需要重提这个问题并且加以确认了。但是现在,恐怕有人会说我们没有权威去代表他做出这方面的同意,所以,最好在这点上建立一个更清楚的共识,因为情况是不是这样,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论”,防止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苏格拉底解释道。

“那么,让我们以最简要的方式来建立这个共识,不是通过别人的说法,而是通过他本人的说法。”

“以什么方式?”塞奥多洛问。

“以这个方式,他说,各个‘觉得’什么,对于这个觉得的人而言就‘是’什么。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二十七)-坤鹏论

接下来几段对话,苏格拉底以面对普罗泰戈拉的口吻说话。

“那么好吧,普罗泰戈拉,当我们说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认为他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更有智慧,而在别的方面其他人比他更有智慧,这是,一个人,或者说是所有人的信念。”

确实,这就是我们所有人的认为,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人更优秀,也认为别人在其他方面比自己更优秀,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除非在遭受巨大失败打击的时候。

“在非常危险的场合,例如在行军、生病或者在海上遭遇困难的时候,人们像对待神一样对待他们的指挥者,把这些人看作自己的救星,而他们的特别之处仅仅在于‘认识’。”

“人间充满了那些为人类自身和其他动物及其各种工作寻找教师和指挥者的人,也充满了那些自认为堪当教导和堪当指挥的人,在所有这些情况当中,我们应该说,人们自己就认为智慧与无知存在于他们当中。”

来看看严群的译文,对照理解一下:“普罗泰戈拉,我们也诉诸个人的意见——与其谓之个人的,毋宁谓之人人的,人人的意见,就是于彼以为真实亦即实是真实者。人人的意见如此:己有智过于人处,人有智过于己处。人当极危殆关头,如临阵、患病、航海,往往仰赖领袖如神、视若救星,只因其智过于己。举世不外两批人:一批为己、为众生、为事业、求君求师;另一批自以为堪作君师。据此,我们安得不说,人类自信有智愚之差?”

也就是说,如果人人都是有智慧的,为什么人们还会有以下的认识和行为:

第一,觉得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更智慧,同时又认可在其他方面别人比自己更智慧;

第二,在一些紧要关头,人们会觉得领袖、指挥者比自己更有智慧,于是仰赖如神、救星;

第三,人世间有很多人为人类自身、其他动物和各种工作寻找教师和指挥者,同时也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可以教导和指挥别人。

以上这些情况不恰恰反映出,人们自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慧和无知的差别吗!

而且,现实中,“人人相信,智慧就是真的思想,无知是假的信念”。

“真的思想”可以换为“正确思想”,“假的信念”也可以译为“错误信念”,“信念”一词本身带有一定的贬义,所以没有将智慧说成“真的信念”。另外,还有人将“信念”译为“意见”,也比较贴切。

“那么,普罗泰戈拉,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你的学说?”

“我们究竟应说人们永远认信真的东西,还是说,人们有时候认信真的东西,有时候认信假的东西?”

“我认为,从这两个选项中都会得出,人们不是永远认信真的东西,而是认信真的和假的两种东西。”

也就是说,无论从上面哪个假设出发,结论都不会是人的想法总是真的,而是有真有假的。

“你可以考虑一下,塞奥多洛,普罗泰戈拉的某个追随者或者你本人,会不会坚决主张,无人可以把其他人当作无知的,或者认为他认信了假的东西,会做出虚假判断。”

“这就是那个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学说必然会导致这个情况”,必然会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