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言语都是有立场的,立场的根基是利益。

——坤鹏论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四十七)-坤鹏论

一、前情回顾

在《读<泰阿泰德篇> 探究知识是什么(四十六)》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

验证它是真胎还是风卵(二十八)

苏格拉底穷举了人们在面对两个事物的时候,认知方面可能出现的情况,一共十七种。

相信大家初看这段论证,都会如泰阿泰德那般有些摸不着头脑,甚至越看越晕乎。

坤鹏论根据前人的注释进行了梳理,方便大家理解:

首先,因为是认知方面的情况汇总,认知,一个认识,一个知觉,所以苏格拉底便从这两个角度将事物分为了四种:

甲:已知者,并且当前记得;

乙:完全未知者;

丙:当前知觉所及者;

丁:当前知觉所不及者。

然后,他将它们两两组合,便产生了十七种不同情况,接着,再对它们一一进行分析。

于是,在所有组合中,前十四种囊括了不可能混淆二物从而产生错误信念的所有情况。

而最后三种组合才可能出现二物彼此混淆——错误信念。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四十七)-坤鹏论

二、验证它是真胎还是风卵(二十九)

听完苏格拉底这一大长段的论证,泰阿泰德表示自己更加茫然不知所谓了。

苏格拉底表示:“那么,听我换个方式再讲一遍。”

“我认识塞奥多洛,并且在心里记得他是什么样的,而且我同样认识并记住了泰阿泰德。”

“有些时候,我看见你们,另一些时候,没有看见你们。”

“有些时候,我接触到你们,另一些时候,我没有接触到你们。”

“或者,有些时候我可能听到或通过另一种感官而感觉到你们,另一些时候,我关于你们没有任何感觉。”

“但是我一点不差地记得你们,并且在心里认识你们,对吧?”

再看一下严群的译文以加深理解:“我认识塞奥多洛与泰阿泰德,心里记其为何如人。有时见其貌、闻其声、触其躯体、或由其他感官知觉二位,有时则否,然而心里岂不依然记而知之。”

泰阿泰德答:“当然。”

苏格拉底表示,上面这段话主要为了让你泰阿泰德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点:对于认识的事物,既可能在我目前的感觉中,也可能不在目前的感觉中。”

“其次,对于不认识的东西,可能常常是我们没有感觉到的,或者可能常常只是感觉到而已。”

“看看你现在是不是能更好地跟上了我。如果苏格拉底认识塞奥多洛和泰阿泰德,但是没有看见这两个人,关于这两个人也没有其他类型的感觉,那么,他永远不会在心里认为:泰阿泰德是塞奥多洛,这话有没有道理?”

“对,当然正确。”泰阿泰德回答。

“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不可能产生虚假认信的第一种情况。”苏格拉底说。

“第二种情况是这样:如果我认识你们当中的一个人,不认识另一个人,而且没有感觉到你们两个人,那么,我永远不会认为:我认识的这个人是我不认识的那个人。”

比如:苏格拉底只认识塞奥多洛,不认识泰阿泰德,在没有感觉(看、听等)到这两个人的时候,苏格拉底永远不会认为:他认识的塞奥多洛是他不认识的泰阿泰德。

“第三种情况:如果我既不认识也没有感觉到你们中的任何一个,那么,我就不会认为:我不认识的一个人是我不认识的另一个人。”

也就是说,如果苏格拉底既不认识塞奥多洛,也不认识泰阿泰德,并且在没有感觉到这两个人的时候,他就不会认为,自己不认识的塞奥多洛,是自己不认识的泰阿泰德。

上面这三种对应的是《读<泰阿泰德篇> 探究知识是什么(四十六)》中讲的第一到第三种情况。

“假设你已经听完了刚才提到的其他情况(注:前面第四种到第十四种情况),在其中我根本不会对你和塞奥多洛形成假信念(论断、判断),不管我认识还是不认识你们俩,还是我认识其中一个不认识另一个;在感觉方面,情况也是如此。”

“剩下几种情况(注:指前面第十五到第十七种情况)可能会产生假信念,我认识你和塞奥多洛,并且在那块蜡板上面有着你们两人的印记,好象你们是指环印章一样。”

“但是,我在远处还没能够看清楚你们二位,便急于把两个印记各自分配给对应的感觉,就像为了得到识别而把一只脚放到它自己的脚印中那样。”

“然而,我在这么做的时候可能弄错了,就像一个人穿反了鞋子,把这个人的视觉分给了另一个人的印记,或者,就像镜子中的视觉映像会出现左右互换的状况,我也可能出现同样状况而犯错。”

“这个时候就导致错乱认信,虚假认信。”

这指的是第十五种情况——你认识的事物是另一些你认识和感觉到的事物。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我认识你们两人,不过只感觉到其中一个人,没有感觉到另外一个人,我对另外一个人的认识,跟我的感觉并不符合,这就是我刚才说过的情况,当时你不明白我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如果某人认识并且感觉到你们两人当中的一个,并且他对这个人的认识跟对他的感觉符合,那么,他就根本不会认为这个是另一个他既认识又感觉到的人。再说一遍,只要他对这个人的认识跟对他的感觉相符合,是不是这样?”

“对!”泰阿泰德答道。

以上是第十六种情况——你认识的事物是你不认识却又感觉到的事物。

“我们以前还遗漏了一种情况,我现在正要说到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认为会产生假信念:一个人既认识又看见,或者以别的方式感觉到你们两个人,但是没有把两个印记各自归给对应的感觉,就像一个糟糕的弓箭手射偏了目标,错过了靶子,我们也用这个词来称呼‘假/错误’。”

“错过了靶子”,就是犯错误的意思。

“当属于其中一个印记的感觉出现了,属于另一个印记的感觉没有出现,而思想把没出现的感觉的印记归给了出现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必定犯错了。”

这则是第十七种情况——你认识和感觉到的这些事物是另一些你认识和感觉到的事物。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四十七)-坤鹏论

通过上面的论证,苏格拉底总结的结论是:

“对于不认识而且从来没有感觉到的东西而言,犯错或者假信念看起来是不可能的。”

“只有对我们认识并有所感觉的东西而言,信念才会颠倒错置,出现假的(错误的)与真的(正确的)。”

总而言之,“当印记被正正中中放到其本己的印模上面的时候,就是真的(正确的),当它们被放偏或者放歪了,就是假的(错误的)。”

请回想一下,印记、印模各是什么?

印模,是我们看见、听到以及其他感官感觉到,或者想到的东西,是各个感觉和各个观念。

印记,其实就是我们的记忆、认识、知道的东西,是印模印在我们记忆蜡板上的痕迹、图像,印而记住,称其为印迹、印象也是很贴切的。

那么,当对一个事物以前留下的印记——记忆、认识,与当前对它的感觉——印模,相符合、相匹配,就是真信念。

反之,如果以前留有的印记与现在的感觉,不符合、不匹配,比如:偏了、歪了,那就是假信念。

来对照看看严群的译文:

“其一印象有当前知觉与之配合、其他印象无有,却把其他移置于与其一配合的当前知觉上;——凡在此等情况下,心之运思便起谬误。”

“总而言之,我们方才的话若是可靠,关于所不知并知觉所未曾及的事物,似乎不能致误、而起虚假的论断。”

“倒是关于所知并知觉所及者,论断有转移出入、或真实或虚假——譬如印与印迹,各相符合才是真实,参差枘凿便是虚假。”

“参差”,意为有差错,有差池;“枘凿”,是“方枘圆凿”的缩略语,方榫头,圆榫眼,二者合不到一起,比喻两不相容。

再看看王晓朝的译文:

“总之,如果我们现在的解释是健全的,那么在某人不知道和从未感觉过的对象的情况下,谬误或虚假判断的可能性似乎是不存在的。”

“但在既知道又感觉到对象的情况下,判断会发生转移和曲解,判断证实的事情可以是虚假的或真实的。”

“当心灵将影像直接带往它们的专门印记,这时候的判断就是真实的;当心灵误导影像,使之趋向错误的印记,这时候的判断就是虚假的。”

相信大家看过三个人的译文后,苏格拉底这段总结的意思也就显而易见了。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