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往对于具体的人或物比较容易理解,越是自己的、身边的、熟知的越会如此,可是,一旦将其抽象起来,总结为类别词语,就会觉得高深费解了,这可能是我们感性远远多过理性吧。

——坤鹏论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四十八)-坤鹏论

一、前情回顾

在《读<泰阿泰德篇> 探究知识是什么(四十七)》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

验证它是真胎还是风卵(二十九)

泰阿泰德表示,自己越听越茫然,越听越不知所谓。

于是,苏格拉底说,好吧,我换个方式再跟你说一遍。

这次他以身边的塞奥多洛和泰阿泰德为例进行说明。

我们往往对于具体的人或物比较容易理解,越是自己的、身边的、熟知的越会如此,可是,一旦将其抽象起来,总结为类别词语,就会觉得高深费解了,这可能是我们感性远远多过理性吧。

果不其然,泰阿泰德立马明白了,完全认可了苏格拉底的结论:

对于不认识而且从未感觉过的事物而言,犯错或者假信念(论断、判断)是不可能的。

只有对于既认识又感觉到的事物而言,信念才会颠倒错置,出现假的(错误的)与真的(正确的)。

换言之,当对一个事物以前留下的印记——记忆、认识,与当前对它的感觉——印模,相符合、相匹配,就是真信念(论断、判断);反之,如果以前留有的印记与现在的感觉,不符合、不匹配,比如:偏了、歪了,那就是假信念(论断、判断)。

二、验证它是真胎还是风卵(三十)

泰阿泰德听完之后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这些都是很美的说法呀。

苏格拉底表示,这才哪儿到哪儿呀,“如果你听完下面的话,你更会连连称妙的,因为形成真信念(论断、判断)是美的(可贵的),而犯错误则是丑的(可耻的)”。

接着,他继续蜡板之喻,分析真信念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才会出现印记和印模不符合、不匹配、错位的情况。

“据说,这两种情形的起源,也就是产生真假信念的关键在于:

如果某人灵魂中的蜡板宽厚平坦,刚柔适度,而且从各种感觉而来的那些印记被印在灵魂的‘心’中——荷马是这样称呼的,它暗示了跟‘蜡’的相似性——那么,这些印记会既清楚又足够深刻,从而能维持很长时间。

(注:在希腊语中“心”和“蜡”两个词读法相近,所以才会这样作比,出自《伊利亚特》第2卷,第815行;第16卷,第554行。)

这样的人首先是学得快,其次是记得牢,此外还不会错置各个感觉的那些印记,能真实地思考,于是他就产生真信念(论断、判断)。

因为这些印记很清晰深刻,所以这样的人可以迅速把印记分派给它们各自的模子或所谓‘是的东西’,这些人被称为有智慧的人。

如果一个人灵魂的‘心’正如最聪明的诗人所讽刺的——有茅塞,是粗糙的,或者那块蜡板脏兮兮、不纯洁,或者太软又或者太硬,情况会怎么样呢?

太软者,学得快,忘得也快,太硬者情况正好相反,学得慢,忘得也慢。

那些粗糙不平、掺杂了石头、泥土或秽物的蜡板从模子中得到的印记是模棱的、不清晰的。

太硬的蜡板得到的印记不会清晰,因为它们刻得不够深。

太软的蜡板得到的印记也不清晰,因为蜡很快就会融化,从而使得印记变得模糊。

除了这些之外,对那些灵魂狭隘的人而言,那些印记还因为空间太小而相互挤轧,从而就更加模糊了。

所有这些人都容易认信假的东西(形成假信念)。

因为他们在看、听或思考任何东西的时候,不能迅速地把各个东西分派至各自的印记,一一勘合,既迟钝又常常归错位置,总是看错、听错和想错,所以他们被称为对‘是的东西’处于蒙蔽状态的人、愚蠢的人(不辨实物,不学无术)。”

“没有人能说得比这更正确了,苏格拉底。”泰阿泰德赞叹说。

“那么,我们可以断言诸假信念(论断、判断)存在于我们之中?”苏格拉底接着问道。

泰阿泰德答:“必定。”

“那么,诸真信念(论断、判断)也一样?”苏格拉底追问。

“诸真信念(论断、判断)也一样。”泰阿泰德答。

“那么,我们认为我们得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共识,也就是说,这两种信念必定都存在。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四十八)-坤鹏论

“泰阿泰德啊,饶舌的人恐怕真是可恶的、不讨人喜欢的。”

“此话怎讲?”泰阿泰德不解地问道。

“我讨厌我自己的愚昧和饶舌,真是这样。当一个人把一些论证颠过来倒过去,因为他的迟钝而不能够得到确信,但又不愿意放弃每个论证,你还会用别的什么词来形容呢?”

泰阿泰德问:“但为什么是你感到厌恶呢?”

“我不仅仅是厌恶,而且还感到担忧。如果有人这么问我:‘苏格拉底呀,你已经发现了假信念,它既不存在于诸感觉的相互关联之中,也不存在于诸思想的相互关联之中,而存在于感觉与思想的联结之中,对吗?’这时候我该怎么回答?我想我会说‘对’,然后沾沾自喜,好像我们发现了美妙的东西。”

这个问话其实就是对前面论证的什么情况下才能产生假信念的总结,也就是说,只有对于某个事物的当前感觉与思想中对其的记忆、认识不相符、不匹配、错位的时候,才会生出假信念。

严群的译文很不错:“苏格拉底,你已经发现了,虚假论断不存在于知觉与知觉之间,也不存在于思想上,却存于知觉与思想的配合?我想,要答‘发现了’,而且自鸣得意,以为得未曾有。”

“他还会说:‘你还认为,我们根本不可能把我们只想到而没有看到的某个人,认作是我们只是想到而没有看见或摸到或以别的方式感觉到的一匹马?’我想我会同意这点。”

还是再看看严群的译文:“然则是否亦云,仅涉想所及而不见的人,绝不至于想象为仅涉想所及而不见、不触、不缘其他感官所知觉的马?我想要答:‘亦如此云云。’”

可能大家还是有些晕,就让我们继续看看王晓朝的翻译:“你也说我们决不会想象,我们只是想到但并没有看到的一个人是一匹马,而这匹马是我们既没有看到或触到,也没有以任何方式觉察到的吗?我想对这个问题我得说是。”

以上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说,信念只能产生于记忆、认识与当前的感觉联结之中,如果仅仅是两个记忆、认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诸思想的相互关联”,是不可能产生信念的。

坤鹏论认为,这其中还隐藏着一个重点: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理论是思想的,实际是感觉的。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