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是这样,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会将责任全部赖于别人。

——坤鹏论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四十九)-坤鹏论

坤鹏论认为,智慧本来就是源于生活的。

纵观各个教派,本质上不过是开启智慧的不同教育方法。

所以才有了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最终目的都是寻找人生至理,以及让世人达到智慧的巅峰。

这从它们的教义中就可寻出端倪——无不在解释哲学那几个最根本的问题。

因此,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其真正意义都不是教世人烧香拜佛,而是在其教义之中。

而几乎所有教派的修炼,目的一则是知行合一的历练;二则是使人更专注;三则使得支撑思想存在的硬件条件——身体保持健康。

一、前情回顾

在《读<泰阿泰德篇> 探究知识是什么(四十八)》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

验证它是真胎还是风卵(三十)

其中包含了以下两个内容:

第一,以记忆的蜡板之喻分析真假信念如何产生,并得到共识:这两种信念都存在

苏格拉底认为,蜡板的品质是真假信念产生的关键。

而蜡板藏于人的灵魂之中,信念生于人之思想。

所以,有什么样的蜡板,就有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更易于产生什么样的信念。

1.产生真信念的人

其灵魂中的蜡板宽厚平坦,刚柔适度,这使得从各种感觉而来的印记既清晰、又深刻,因此可以维持很长时间。

这样的人,一则易学,再则强记,三则由感官所得印记不会混淆,从而使其信念真实。

因为他们蜡板上的印记清晰深刻,所以能够更迅速地将印记与各自的模子或所谓“是的东西”一一相勘合,这些人被称为有智慧的人。

2.产生假信念的人

其灵魂中的蜡板或是粗糙的,或是不净,或是不淳,或是过软,或是过硬,亦或者空间太小。

粗糙的、不净不淳的蜡板,得到的印记自然不会清晰;

太硬的蜡板,因为很难刻画,所以学得慢,虽然会忘得慢,但是印记也不容易清晰;

太软的蜡板,因为容易刻画,所以学得快,但是由于其蜡很软,容易融化,所以忘得也快,印记也不会清晰;

空间太小的蜡板,是灵魂狭隘造成的,因此它可以承载的印记有限,结果造成印记拥挤重叠,更加模糊了。

正是由于上面种种品质劣等的蜡板,使得其中的印记模糊不清,这样的人在看、听或思考任何东西时,不能迅速将事物与其对应的印记一一勘合,迟钝糊涂,以至于总是看错、听错、想错。

这些人被称为对‘是的东西’处于蒙蔽状态的人、愚蠢的人。

苏格拉底接着表示,到这里,他们还一并得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共识,那就是:

真信念和假信念必定都存在。

第二,再次换个说法总结论证结果

为了夯实论证,苏格拉底对前面的论证结果又换了个说法——让第三个人进行反问。

让我们先来看看前两个反问的中心思想:

1.假信念,既不存在于知觉与知觉之间,也不存在于思想上,而是存于知觉与思想的配合。

2.信念只能产生于记忆、认识与当前的感觉联结之中,如果仅仅是两个记忆、认识,也就是如果只是思想的相互关联,是不可能产生信念的。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四十九)-坤鹏论

二、验证它是真胎还是风卵(三十一)

好,让我们接着看第三个的第三个反问。

苏格拉底继续说道:“他还会接着说:‘按照这个道理,一个人也不会把仅仅想到的‘十一’认作是他仅仅想到的‘十二’,对吗?’来吧,你来回答。”

泰阿泰德表示:“我的回答是这样:一个人可能把他看见或摸到的十一个东西认作是十二个东西,但是就是他在思想中拥有的东西而言,他永远也不会对它们(注:指“十一”和“十二”这两个数)形成这样的信念。”

严群的翻译是:“我要答复:可能以所见所触的十一个错认为十二个,却不至于把意想中的十一误断为意想中的十二。”

也就是说,我们可能在看或摸等感觉之下,误将十一个东西认成了十二个,但是,在思想中,我们绝对不会认为“十一”是“十二”,或是将“十二”认作“十一”,不会对这两个数字本身产生假信念。

苏格拉底接着说:“那么,就拿在心里考虑到的‘五’和‘七’来说,我的意思不是摆出五个人和七个人,或者诸如此类,而是‘五’和‘七’本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蜡板中的那些印记,而且关于它们我们不会形成假信念。”

到这里,相信大家和泰阿泰德一样,应该认为这场折磨人的论证即将完美结束吧?

没想到的是,苏格拉底再出幺蛾子:“假设有人曾在心里考虑它们,默默地问自己它们的总和是多少,那么,会不会有人断言它是‘十一’,而另一个人断言它是‘十二’,还是说,所有人都会断言并且认为它是‘十二’?”

“宙斯在上,当然不是这样!很多人都会说‘十一’。如果你拿一些更大的数让人考虑,犯错的可能性就更大,因为我想,你是泛指所有的数。”泰阿泰德回答道。

“你的想法是对的,这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形:某个人把印在蜡板上的‘十二’本身认作‘十一’了。”

“这样,我们岂不又回到最初的论证了?”

“因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人,把他认识的东西认作是另一个他所认识的东西;我们说过这是不可能的。”

“而且,正因为这点才迫使我们认为不存在假信念,免得同一个人被迫在同一时间既认识又不认识同一些东西。”

“于是,我们就必须澄清,持有假信念(论断、判断)有别于‘思想与感觉不相符合’,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在那些思想到的东西自身之中永远不会犯错。”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要么不存在假信念,要么一个人可能不认识他所认识的东西,你会选择其中哪一种?”

“苏格拉底,你给出的是一个不可能的选择。”泰阿泰德回答。

“但是,这个论证恐怕不允许这两者同时成立。不管怎样,我们要冒险试一下;让我们尝试来做这件不知羞耻的事情,怎么样?”苏格拉底说道。

“怎么做?”

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