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就像投资要逆势才会赢一样,我们要选择与外界之潮流逆向而行。
——坤鹏论
坤鹏论认为,智慧本来就是源于生活的。
纵观各个教派,本质上不过是开启智慧的不同教育方法。
所以才有了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最终目的都是寻找人生至理,以及让世人达到智慧的巅峰。
这从它们的教义中就可寻出端倪——无不在解释哲学那几个最根本的问题。
因此,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其真正意义都不是教世人烧香拜佛,而是在其教义之中。
最近这几篇坤鹏论有意放慢了速度,因为它们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有些不解,但是,只要不贪快贪多,字斟句酌地慢慢品味、思考,很容易理解其中要义。
很多时候,就像投资要逆势才会赢一样,我们要选择与外界之潮流逆向而行。
在科技与资本的双重加持之下,个人作为社会这个大流水线上的一分子,或者是站在运动的跑步机之上,越来越不得不奋力工作、奔跑,整日里疲于奔命。
结果怎样?
我们似乎并没有变得更加幸福,即使是金钱与物质比以前有了大大的提升。
因为,这一切与生活的意义相违背的。
生活的意义,不在生活的终点,因为那时一切皆无。
生活的意义,只在生活的过程之中,就是要活出自己,活成自己。
生活,本就应该追求让自己如花儿般绽放,即使命中注定最终必将凋谢。
正所谓“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另外,要相信天道酬勤,做事如行车,不怕慢,就怕站,日拱一卒,功不唐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一、前情回顾
在《读<泰阿泰德篇> 探究知识是什么(四十九)》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
验证它是真胎还是风卵(三十一)
这部分主要讲了第三个人的第三个反问——“按照这个道理,一个人也不会把仅仅想到的‘十一’认作是他仅仅想到的‘十二’,对吗?’”
所谓“仅仅想到的”其实就是纯思想中的东西。
这次,苏格拉底让泰阿泰德来回答。
后者答道,一个人可能误将看到或摸到的十一个东西认成十二个东西,但是绝对不会认错在他思想中拥有的“十一”和“十二”这两个数本身。
换言之,对于思想中拥有的东西,人们不会产生假信念。
苏格拉底继续补充道,思想中的“五”和“七”本身,也就是那些印记,关于它们人们不会形成假信念。
但是,假设在思想中将它们相加求和呢?
也就是五加七等于几?
这时,一定会有人算错吧,绝对不会所有人都断言并认为和是“十二”,肯定会有人断言结果是“十一”。
泰阿泰德说,对啊,很多人会算错,从而说是“十一”,如果用更大的数让人思考,犯错的可能性会更大。
延用蜡板之喻来说,就是那些断言结果是“十一”的人,其实是把印在蜡板上的“十二”本身给认作为“十一”了。
得!这下不就又绕回去了吗!
之前说某人把他认识的东西认作是另一个他所认识的东西,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苏格拉底他们才得出结论说,不存在假信念。
以免同一个人被迫在同一时间既认识又不认识同一些东西。
比如上面所说的,将“五”加“七”之和“十二”这个认识的数字,认成了“十一”这个认识的数字,按他们的论证来讲,是不可能的。
同时,他们还论证出,假信念只可能产生于思想与感觉相关联的时候,也就是思想与感觉不相符合的情况之下,诸思想的相互关联不会产生假信念。
可是,上面这个情况不就是这个不可能的实现吗!
这一闹,使得他们面临的选择是,要么不存在假信念,要么一个人可能不认识他所认识的东西。
泰阿泰德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的选择。
而苏格拉底则表示,这个论证恐怕不允许这两者同时成立。
然后,他提出,“让我们尝试来做这件不知羞耻的事情。”
什么事?怎么做?
二、验证它是真胎还是风卵(三十二)
苏格拉底表示,这件事就是:“下决心说出‘认识’究竟是什么样的。”
也就是讨论“认识”是什么意思,给“认识”一个明确的定义。
让我们先来看看现代人给出的“认识”的定义是什么:
认识是认知知识,即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活动。
从广义上讲,认识包含人的所有认知活动,即为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的理解和产生等心理现象的统称。
认识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可以分为刺激的接收、编码、存储、提取和利用等一系列阶段。
从狭义上讲,认识有时等同于记忆或思维。
坤鹏论建议你打开百度百科的认识页面,你会发现,原来它绝对属于哲学探究的那种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以为它是不需要解释的常识,但一追问,却又含含糊糊说不清楚、道不明白。
“你为什么说这么做会是不知羞耻的?”泰阿泰德不解地问道。
“你似乎没意识到,我们整个论证的一开始就是对于‘知识’的探究,基于我们不认识它是什么。”
泰阿泰德答:“我意识到了。”
“那么,当我们不认识‘知识’的时候,就对‘认识’是什么样的做出宣告,你不觉得这是不知羞耻的事情吗?”
对啊,当我们不认识某事物时,却对某事物评头论足,判读对错,确实是可笑的、不知羞耻的。
“实际上,泰阿泰德,我们的讨论老早就受到不纯净的东西的污染,使得讨论中的言语一向模棱。”
“因为我们无数次说到了‘我们认识’和‘我们不认识’,‘我们知道’和‘我们不知道’,就好像我们在还不认识‘知识’的时候就对它们各自有所理解似的。”
“你注意到没有,我们此时此刻又使用了‘不认识’和‘理解’,似乎我们在缺乏‘知识’的情况下仍然有权使用它们。”
“苏格拉底,如果你避开这些词,你会用哪种方式为谈论呢?”泰阿泰德问道。
“作为我本人,我没有任何方式;如果我是雄辩家,或许会有,如果这样的人现在就在场,他可能会要求我们避开这些词,并且严厉批评指摘我们的言语。”
“但是现在,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我还要不要大胆地说出‘认识’是什么样的?因为我觉得这或许会有所帮助,不无小补。”
泰阿泰德表示:“不管怎样,大胆地说出来吧,如果你没有避开那些词,我们也会充分谅解你。”
“你有没有领教过当今人们关于‘认识’的说法?”
“或许领教过,不过我此时此刻记不得了。”泰阿泰德回答。
“他们说,‘认识’就是‘持有知识’。”
“让我们对其稍做修改,说成‘占有知识’。”
泰阿泰德问道:“你认为这两个说法有什么不同吗?”
“也许没什么不同,不过,先听我的看法,然后请你一起来共同审查检验一下。”
“在我看来,‘持有’跟‘占有’不是一回事。”
“例如,某人买了一件披风并有权处置它,但是没穿上它,我们就不会说他‘持有’它,而会说他‘占有’它。”
也就是,披风,归其所有,却不能随身披着。
“持有”,在希腊原文语境中可以有“穿着”的意思。
柏拉图在这部分前后所讨论的意思在中文中很难找到准确翻译。
严群将它们译为“操”和“有”,王晓朝译为“持有”和“拥有”,詹文杰译作“持有”和“占有”。
这里所举的披风的例子可以看出柏拉图所要强调的差异。
即“持有”在此侧重于表示一个拥有者“当下现实地”实现着某种能力,所拥有的东西正在现实地发挥作用;
而“占有”则侧重于表示一个拥有者只是获得对于拥有的东西的控制权、处置权,所拥有的东西并没有在当下现实地发挥着作用。
坤鹏论再三比较斟酌,选择采用詹文杰的“持有”和“占有”。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