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如果一开始不把目标搞清楚,也就是只统一个名称,却不知名称所指的事具体是什么,很容易在前进的过程中搞错方向南辕北辙,或是与合作伙伴分道扬镳。

——坤鹏论

坤鹏论:读《智者篇》 论“是”(四)-坤鹏论

一、前情回顾

在《读<智者篇> 论“是”(三)》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

智者是什么样的人?(三)

对于智者、政治家、爱智者这三者,客人选择先从研究智者入手,希望通过给出清晰明确的定义来探究和说明其本性究竟是什么。

首先,他解释了为什么要给智者定义。

我们对很多事物的名称耳熟能详,熟悉到了认为根本不用再去追问名称背后事物的定义是什么,自己对它们是了如指掌的,这里面绝大部分就是我们所谓的常识。

但是,只要稍稍较个真儿,追问大家它们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往往就会发现,很多人竟然一下子无语了,并不能像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可以马上给出定义,或者各人有各人的说法,甚至差别还挺大。

所以,客人指出,给智者一个精致的陈述解释,来达成对其本身的一致看法,绝对优于只使用相同的词而不去阐述其意思。

因为就像做事,如果一开始不把目标搞清楚,也就是只统一个名称,却不知名称所指的事具体是什么,很容易在前进的过程中搞错方向南辕北辙,或是与合作伙伴分道扬镳。

其次,对于智者,并不那么容易就找得出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因为他们很复杂,属于大人物,难以对付,不易捕猎。

而根据经验,人们总是希望在做大事前,先做些类似的,但相对较小、比较容易的事,借此加以练习。

所以,客人建议,可以照此行事,先找个小事练练手,练习追踪智者的方法,比如:钓者,人人皆知,但又属于小角色,可以通过给他下定义,从而获得探讨事物的路线,然后再应用到智者身上。

然后,客人便开始以钓者为例进行论证。

他指出,钓者是靠技艺吃饭的人,既然如此,关键就是要搞清楚技艺,这样才能给出钓者的定义。

换言之,拥有某技艺的人的定义公式应该是:他是+技艺的描述+的人。

总的来说,所有技艺可以分为两类型:

第一,生产的或创造的技艺

将非存在者变为存在的。

这个由无到有的过程,则为生产。

会此技艺的人称作生产者。

农艺、畜牧、制造(如器具之类)、摹仿都是此类技艺。

第二,获取的技艺

这类技艺没有制作者,而是用言语或动作对现存者和已生成者进行控制,或者不屈服于被控制。

学习和认知、赚钱、争斗、狩猎,属于此类技艺。

坤鹏论:读《智者篇》 论“是”(四)-坤鹏论

二、智者是什么样的人?(四)

“那么,既然全部技艺或是获取的,或是制作的,我们应该把钓鱼的技艺放到两者中的哪一边呢?”客人问道。

泰阿泰德回答:“显然应该到获取的技艺这边。”

客人接着分析道:“获取的技艺岂不是也有两个类型?”

“其中一个是通过馈赠、雇佣、购买进行自愿对自愿的交换;”

“其余的那些,无论是通过言词或行动的暴力来实现,这种技艺可以称作强取。”

“强取还可以再对半划分,也就是说,明的可以称作争斗,暗的一般说来可以称作猎取。”

“猎取还可以再进一步划分,分为猎取有灵魂的东西和猎取无灵魂的东西。”

泰阿泰德说:“假如这两类东西存在,那么你说得对。”

客人没有理会他同意的前提,而是直接说道:“它们当然存在,不过我们应该把捕猎无灵魂的东西忽略掉,除了如几种潜水术以及其一些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外,并没有专门的名称;猎取有灵魂的东西可以称作猎取动物。”

“猎取动物则可以继续分为两类:一类猎取陆地动物,有许多种类和名称;另一类猎取水栖动物,或者称作猎取会游泳的动物。”

“会游泳的动物,一类有羽翼的族类,另一类居于水中的族类。”

“我们把捕猎有羽翼的种类都可以包括在‘捕水禽’这个术语中。”

“捕猎有居于水中的种类一般可以称作‘捕鱼’。”

“而‘捕鱼’这种捕猎又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主要的类别。”

“一个通过罗网来进行捕猎,另一个通过击打。”

泰阿泰德问:“你的意思是什么?如何将这两者划分开来?”

客人答道:“所有为了阻止和限制某个东西而用来包围的东西几乎都可命名为罗网。”

“笼、网、套、箍以及类似这些,我们必须称呼它们为罗网,除此之外不会是别的什么东西了。”

“因此,我们把这个部分的捕捉说成网罗捕猎(或围捕),或者类似某个说法。”

“然而,用钩子和三齿鱼叉进行击打的那部分捕捉与此不同。我们现在需要用一个说法将其称呼为‘击打式捕猎’,或者谁可以说出什么更美的名称,泰阿泰德?”

“让我们别在意名称,因这个名称就够好了。”泰阿泰德回答。

“三齿鱼叉”,也有翻译为三叉戟,后者是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象征物和武器。

传说波塞冬用三叉劈开大山,将山石变成岛屿,当他挥动它时,不但能轻易掀起滔天巨浪,更能引起风暴和海啸、使大陆沉没、天地崩裂,还能将万物打得粉碎,甚至引发大地震。

不过,从流传下来的波塞冬雕塑看,他的三叉戟基本和三齿鱼叉没什么两样。

在后来的古罗马角斗士中,三叉戟多是和渔网配合使用,因此这种武器的起源,很有可能正是来自于古希腊地区的渔民所使用的鱼叉。

另外,在中国汉代时期,也诞生了一种外形与欧洲三叉戟完全相同的武器——叉。

从四川成都市西郊土桥镇西侧曾家包出土的东汉时期墓葬中,发现的画像砖来看,叉在汉代就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实战武器。

“那么,通过击打式捕猎当中有在夜晚就着火光进行的,我想,猎人自己将它称为火渔,或夜渔。”

“另一种在白天进行,因为甚至三齿鱼叉在尖端也有钩子,故全都可称为钩渔。”

“然后,在属于击打的钩渔之中,有一种从上往下而进行,由于它最常使用三齿鱼叉,我认为可称之为叉鱼。”

“所剩的就只还有一个类型可说了。”

“它与这种击打方式相反,用钩子来进行,而且不像三齿鱼叉那样触及鱼的身躯的某处,每次钩子只针对猎物的头和嘴,然后就用小竿子和芦苇杆相反的方向由下往上拖拉起来,这种捕猎的方式的正确名称是什么,泰阿泰德?”

泰阿泰德回答:“我想我们现在已经发现了要寻找的目标。”这就是钓鱼。

“所以现在,关于钓鱼,你和我不仅就其名称达成共识,而且充分地领会了这事情本身的定义。”

“一切技艺中有一半是获取性的技艺;

获取性的技艺有一半是强取,即用强力获取;

强取的技艺的一半是猎取;

猎取的技艺的一半是猎取动物;

猎取动物一半是猎取水生动物;

再这样划分,其中的一半是取水中的运动,都叫捕鱼;

捕鱼的一半是钩捕;

钩捕的一半是使用倒钩的钩捕;

再作划分,使用倒钩的钩捕的一半是用鱼钩从下往上把鱼拉出来的技艺,这就是我们正在寻找的技艺,称作钓鱼,或者把鱼拉上来,这个术语跟动作本身相像,指出了这种操作的性质。”

泰阿泰德说:“它的确得到了全然充分的澄明。”这个结果相当令人满意。

客人从头至尾完全地描述了钓鱼的定义,根据“钓者=他是+钓鱼技艺的描述+的人”这个定义公式,我们也就得到了钓者的定义。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