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惯了捷径的人,特别是还让他成功过那么一两次,之后他就很难再接受慢功夫了,只要做事,一定会惯性地去找捷径,就算此路不通,他也只会换个捷径,而不怎么选择踏实干活。
——坤鹏论
一、第四卷第四章(六)
原文:
但是,若说(i)一切可以加以否定的均可以肯定,那么是否可以把“是又不是”那两个云谓一分为二,
让他们确切作答(例如不说“白又不白”而说“这是白”,再说“这是不白”)。
解释:
但是,如果被否定的同样可以被肯定,
那么,分开陈述就或者真或者不真,比
比如说某物是白的,然后又说它不是白的。
原文:
如果(1)说是那两个云谓不可分割,足见对方想假借“可是可不是”的“未定之物”来搪塞,
这些未定之物没有一个是实际存在的;
但是非实际存在的事物,怎么如他一般说话走路?
解释:
而假如它们不能分开陈述,对方不过是想用“可是可不是”的“未定之物”来蒙混,
而这所谓的未定之物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不存在的东西怎么可能说话和行走呢?
原文:
这样看来,如上所述,所有事物均相混而为一,如人与神与船及其他的相反终将会混为一物。
反之,既然可以同作为每一主体的云谓,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便没有什么分别;
因为若是它们之间有所分别,那么这差异之处正是某些真实而不同的特质。
解释:
而且,如果正如前面说过的那样,一切事物都将是一,
人和神和船以及它们的对立物都将是同一个东西。
反之,假如对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对立的陈述,一个事物就无法与另一个事物区分开。
因为如果它们的确有区别的话,这个东西将是真实和独特的。
原文:
(2)假设将那两个相反的云谓分而作答,除了引发上述各物相混为一之外,也会引致这样的结论:一切事物可为真,可为假;而对方承认了自己在假的一边。
——我们与他之间的置问作答只是徒劳,因为说了许多仍是等于没有说。
解释:
同样,如果可以真实地分开陈述,除了一切都将是一之外,还会导致这样的结论:
一切都可以为真并且一切都可以为假,对方也就承认了自己所说的为假。
同时可见,跟他理论等于没跟他理论,因为他说了很多等于什么也没说。
原文:
他既不说“是”也不说“不是”,他总是说“是又不是”;
而且,进而否定这些,说“也无是也无不是”;
因为除了这最后一句以外,别的话语还包含着一些“既定之物”。
解释:
他既没说如此,也没说不如此,而是说既如此又不如此。
而且,他还会进一步否定说,也不如此也不非如此。
因为陈了这最后一句外,别的措词还包含着些可捉摸的“有定事物”。
原文;
若是把这理论作实:“当正面为真时,反面应是假,而反面为真时,正面应是假”,
这样如要同时肯定又否定某一事物将是不可能的。
然而他们也许会说问题是在此。
解释:
如果将这条理论确定为:如果肯定为真时,否定为假,而否定为真时,肯定为假,
就不可能同时真实地肯定和否定同一事物。
二、第二个证明解说
亚里士多德指出,如果所有矛盾都是可兼容的,即“既是又不是”,
那么,就将没有确定的事物,一切都将混合为一。
这就是阿那克萨戈拉的学说主张的“一切是一”。
这样的话,一个事物,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一堵墙,也可以是一艘船。
即一个事物“潜在地”可以是任何别的东西,
但在现实中,一个事物必须具有确定的性质,
对此否定的话,就会使得一切事物混而为一了,这是荒谬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潜在的”和“现实的”这对范畴有很重要的哲学意义。
他将在后面第八卷和第九卷加以详尽的讨论。
从我们的具体现实看,每一个事物都必须有其本质规定,这样才可能将它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
我们也才能对它有确定的认识,不然的话,我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就荡然无存了。
事物除了本质属性外,还有偶有的属性,但这偶有的属性必须与本质属性有一定关系,才有加以认识的意义。
这样,如果某偶性是与本质属性相联系的,比如:“苏格拉底是白色的”与“苏格拉底是有教养的”,
这个“白色的”和“有教养的”是与“苏格拉底”这个个体的实体有联系的。
但,如果只说“白色的”、“有教养的”,它们都是偶性,互相毫无关联。
如果这些偶性是有限的,我们还可以加以认识和讨论,顶多很费劲,
可是,如果这些偶性是无限的,我们就根本无法加以认识和讨论,
因为,我们在一定条件下是不能认识无限的事物的。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