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年轻,越不可能很好地计划自己的生活,而且也别太逼着年轻人去计划一辈子的生活,毕竟生活是要经历的,而不是计划的。

——坤鹏论

坤鹏论:读《形而上学》 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69)-坤鹏论

一、第四卷第六章(二)

原文:

但彼不为决疑解惑、仅为辩论而辩论的人,于此又将说,

依你所论,也只是于那一感受的人是真实,并不能说这于一切人均属实。

解释:

但是,那些不为解惑只为辩论而如此主张的人,对此必然会说,

照你们这般的说法,也只有那感觉之人才属真实;并不代表所有的人均是真实。

换言之,并非现象存在,而是现象对这个人存在。

因为依照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感觉是真实的,人在感觉之后会将其转换为印象、现象,那么印象、现象都是真实的,即并非真实存在,而是真实对这个人存在。

原文:

如上曾述及,他必使一切尽成“关系”——使一切相关于意见与感觉而后已,

这样就没有一个已存在或将生成的事物能脱离某些人的意想之如是或如彼而自行存立。

但事物之已存在者或将生成者,显然并不一律有赖于人们的意想。

解释:

如同上文曾经说过的那样,他必会将一切纳入联系之中,使一切意见与感觉相互关联,

如此便是不会产生或是已存在任何事物,能够脱离某些人的观点的如此或不如此而独立存在。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先对其有所意见的话,那么就既没有已经生成的东西,也没有将要生成的东西。

但是,倘若有了已经生成的东西和将要生成的东西,显而易见就不会是所有事物都依凭于人的意志。

以上还是在批驳普罗泰戈拉的观点。

他的反驳简单讲就是,感觉是主观的,事物是客观的,感觉只不过是与某人相关的,但是他不是与事物本身相关的。

同一个事物,的确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导致不同的感觉,但是并不代表这个事物本身发生了变化。

比如,同一事物允许对视觉显现为蜜糖,但在味觉上却可能苦涩;

并且由于我们有两只眼睛,如果它们的视力不同,同一事物可能对它们的显现就不一样。

由此万物同样为虚假和真实,因为万物既不总是对一切人显现为相同,也不总是对同一人显现为相同,而是常常在同一时间里显现为相反的东西。

原文:

又,事物之为一者,应与一事物或与某些决定性事物为关系;

如一事物成为两半而相等,其为“等”,与为“倍”并无直接关系。

解释:

再说,假如事物为一,它应该和另一事物相关联,或者对于同那个事物的一个确定的数相关联,

如果同一事物分为两个,并且两两相等,这相等与成倍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原文:

于是,思想于事物的人与被思想着的事物如果相同,

人将不是那思想者而将合一于那被思想着的事物。

每一事物如果必须相关于思想此事物的人,

则此思想的人将累累地相关于无尽相关的各别事物。

解释:

而且,按照这样的理论(普罗泰戈拉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思考事物的人同被思想着的事物相等,

即:人与被感觉的对象相同,那么,人便不再是思想者而是与那被思想着的事物合二为一。

如果每一个事物都必须与之思想的人相互联系,

那么,思想中的这个人将会无止境地关联着无穷尽的所有个别事物。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如果事物不是客观,而是依赖于思想者的意见,那么有多少种意见,就会有多少种事物。

原文:

这些当已足够说明(一)一切信条中最无可争议的就是“相反叙述不能同时两都真实”,

(二)如认为两都真实,这引出什么些后果,以及(三)为什么人们会得误认相反者两都真实。

解释:

所有这些已经足够证明:

(一)一切意见中最为确实的是,矛盾的陈述不能同时为真,即矛盾律是所有规律中最不可怀疑的定律;

(二)如果认为它们为真,会引发什么样的荒谬后果;

(三)为什么人们会误将两相矛盾的说法认为皆属真实,即这个否认基于什么理由。

原文:

“相反”即不应在同时,于同一事物两都真实,

“相对”亦应是这样。

相对的两端之一是另一端的对成,也是它的“阙失”,而且阙失了的必是主要的质性;

阙失是对于一个确定了的科属取消其应有的云谓。

解释:

矛盾律之所以不能违背,是因为矛盾不该同时于同一事物两两皆真,

相对应之物也是如此。

相对应的两者其一是另一个的相对,也是它所缺少的部分,且缺少的正是本质属性;

缺少是针对一个既定的科类割舍其该有的称谓。

原文:

于是,假如不可能同时肯定与否定,

相对的两端也不可能同时属之于一个主题(除了两端都以变称关系,或一端为原称,一端以变称关系来属之于那一主题)。

解释:

因此,如果不能做到同时肯定与否定,

相对的两者也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主体,

除非两者都是变化后的称谓相互关联,或是一边是原来的称谓,另一边是变化之后的称谓而归于那主体。

现在,由于矛盾不能真正地表述相同的主体,相同的事物不能具有矛盾的属性。

因为对于两个相反者来说一个是实体的缺失,亦即对于一个确定的主体类的表述的否定。

如果一个主体具有相反的属性,那么,它具有它们是在不同方面,或者一个是在特殊的方面,而另一个没有合格性。

这里的主体,就是判断之中的主词,一个主词不能既是A,又是非A,他自身要保持同一。

坤鹏论:读《形而上学》 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69)-坤鹏论

二、第四卷第六章小结

这一章,亚里士多德指出,那些否定矛盾律的人的理论根据是普罗泰戈拉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谬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们都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来认识外界的,

所以,每个人的感觉就是判断真假的尺度。

他们把感觉看作是纯粹主观的,是随个人的感觉不同而不同的,

所以一个人可以感觉到一块糖是甜的,另一个人也可以感觉到这块糖是苦的。

因此,这块糖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不甜的(即苦的)。

他们认为,这样就否定了矛盾律。

这里的关键是,这种相对主义的感觉主义,完全无视或故意撇开了事物的客观性。

在正常人的感觉中,蜂蜜一定是甜的的,这是蜂蜜本身的质的规定所决定的。

有疾病的人的味觉(感到蜂蜜是苦的)是一个特殊的情况,

其实就这个病人的味觉来说,它也必须服从“矛盾律”的支配,

因为按照他此时的感觉,他同样不能同时断定这个蜂蜜既是苦的也是不苦的。

这也就是说他不能违背矛盾律而作出相矛盾的判断。

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必须肯定客观的存在,

即“并非所有事物都是相对的,而是有些是独自存在的,那么,并非每一个现象都是真的,因为现象是对于其个人的现象,所以那个说一切现象都是真的人,使得一切事物都是成了相对的了”。

我们的感觉只有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才能是真的、正确的;

如果抽掉了客观对象的客观性,那么我们的感觉就成了纯粹的主观的、相对的了。

如果首先肯定事物的客观存在,那么“很明显并非所有事物都是相对于意见的”。

矛盾律之所以成立而不能违反,就是因为:

“矛盾在同一时间就能属于同一事物,因为矛盾的一方正好是缺失——一种本质特性的缺失,而缺失就是对于某个确定的种的表述的否定。这样,如果同时真的加以肯定和否定是不可能的话,那么诸相反者同时属于一个主词也是不可能的。”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